1. 首页
  2. 资讯

鲁迅文化旅游年宣传语

几道语文题~1.鲁迅是绍兴人民心中不灭的灯。对于绍兴旅游来说,鲁...
说文明话 办文明事 做文明人文明礼让,畅行天下。提高景区文明程度 营造优美旅游环境全民参与 共同创建全

鲁迅文化旅游年宣传语

几道语文题~1.鲁迅是绍兴人民心中不灭的灯。

对于绍兴旅游来说,鲁...

说文明话 办文明事 做文明人文明礼让,畅行天下。

提高景区文明程度 营造优美旅游环境全民参与 共同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珍爱世界遗产 共创旅游文明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全面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讲文明 树新风 做文明公民 创文明景区告别十大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文明旅游 优质服务文明旅游 理性消费文明诚信 惠及你我健康生活 欢乐旅游爱旅游 爱生活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提倡文明旅行努力实现文物旅游业发展新跨越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笑迎八方宾朋,喜纳四海客商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 推动**旅游健康发展文明旅游宣传标语1、座位有限情无限,有序排队莫抢先。

2、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资源有限,爱心无限;点滴节约,举手之劳。

4、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展现一瞬间。

5、有序排队就是节约时间。

6、游山游水游天下,爱国爱家爱自然。

7、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

8、悠悠森林情,寸寸防火心。

9、用文明书写中国人的形象。

10、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

11、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2、一草一木一风景,一言一行一文明。

13、扬我中华文明,爱我大好河山。

14、嘘!请不要打扰历史的沉思。

15、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

16、我出行,我文明,我旅游,我快乐。

17、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

18、文明与旅游同行, 平安与和谐共赢。

19、文明游天下,温馨你我他。

20、文明游天下,快乐你我他。

21、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22、文明每一步,精彩每一景。

23、文明旅游一小步,美丽和谐一大步。

24、文明旅游,礼貌先行。

25、文明旅游,和谐相处。

26、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27、文明礼仪从小节做起,出境旅游显大家风范。

28、文明出行,一路洁净。

29、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30、万水千山总是情,文明旅游传美名。

31、外出用餐应文明,健康饮食记心间。

32、赏名胜古迹,做文明游客。

33、善待环境,关爱自然。

34、人人都是中国形象,处处都有文明考场。

35、请把您的垃圾带走,请将您的美德留下。

36、抢一步,危险重重;让一步,海阔天空。

37、平安是福,文明是金。

38、美丽正在绽放, 请勿随意打扰。

39、美景供人欣赏,美德让人敬仰。

40、落花未必有意,摘花一定无情。

41、旅游使人愉悦,文明使人高尚。

42、旅游美时美刻,文明随时随地。

43、旅游景区美如画,文明出行你我他。

44、旅途漫漫,文明相伴。

45、留下一路洁净,带走一身快乐。

46、礼让三分,和谐十分。

47、礼貌体现人格魅力,文明展示中华风采。

48、垃圾不乱扔,举止显文明。

49、拒绝陋习,文明旅游。

50、脚下留情,草坪留青。

51、互敬互让互谅,共建共荣共享。

52、购物千万莫拥挤,先来后到记心里。

53、废物不乱扔,举止显文明。

54、多看美景,不刻美名。

55、带着文明旅行,拎着欢乐回家。

56、带回国外美好印象,留下国人文明形象。

57、从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您的名字就叫“中国人”。

58、除了足迹和微笑,什么都不要留下。

59、出游一路小心, 平安文明是金。

60、出游莫忘文明,购物还须理性。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1、健康生活 欢乐旅游2、爱旅游 爱生活3、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4、倡导绿色出行,提倡文明旅行5、努力实现文物旅游业发展新跨越6、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7、笑迎八方宾朋,喜纳四海客商8、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9、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 推动**旅游健康发展10、说文明话 办文明事 做文明人11、文明礼让,畅行天下。

12、提高景区文明程度 营造优美旅游环境13、全民参与 共同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14、珍爱世界遗产 共创旅游文明15、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全面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16、讲文明 树新风 做文明公民 创文明景区17、告别十大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18、文明旅游 优质服务19、文明旅游 理性消费20、文明诚信 惠及你我

走进鲁迅

鲁迅(1881—193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精神令人震撼,令人佩服——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表面的鲁迅,到目前为止,我仍然不能接受他的写作方式,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更想走进鲁迅,了解鲁迅。

作为外调组的成员,我们就鲁迅作品大部分以他的家乡鲁镇为题材这一契机,自然而然走进了鲁镇。

——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绍兴县打出了力塑鲁迅文章的文化牌,打造了旅游业的新景点——鲁镇,把鲁迅作品中的"鲁镇"搬到现实中来。

在鲁迅笔下《祝福》、《孔乙己》、《明天》等作品中频频出现的绍兴鲁镇,虽然是虚拟的,但绍兴县投入2亿多元,营造了一个占地9公顷的"鲁镇"。

在这里,融汇了昔日古城绍兴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

鲁镇景区突出了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了鲁迅文化,并将绍兴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等融入其中。

百年历史的绍兴水乡缩影的鲁镇,在这得到重放,又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绍兴人亦或是外地人,徜徉在这古老的石板街道上,穿梭于民居村落,探寻绍兴的民俗风情,感受水乡的另一番情韵和意境……绍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是绍兴名胜的最独特之处,对各省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多年来,“鲁镇”一直是个被国内外鲁研专家频频使用的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已成了鲁迅作品的代名词,与三味书屋、百草园一起构成一种独特的鲁迅文化语境。

可当有人问起“鲁镇”在哪里时,我们便难指其实了,而要说清“鲁镇”的面貌,更是勉为其难了。

确实,“鲁镇”在鲁迅作品中仅是一种泛概念,它没有具体的方位,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留给人们太多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同时,当“鲁镇”历史的守护者们悄然离我们远去,古老的水乡风俗被现代文明逼进历史角落时,久居于繁闹与喧哗的人们便开始渴求一种文化的回归,希冀一种宁静、安适的生活,安然地在曲曲弯弯的窄巷、碧波荡漾的流水、垂柳依依的小桥观赏一种景致、品味一种风俗、寻觅一段历史。

于是,建造一个新“鲁镇”便成了一种时代的召唤。

坦诚地说,随着岁月的流逝,鲁迅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鲁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貌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发出的“鲁迅的书真难读真难懂”的阵阵感叹,为继承和弘扬先进的鲁迅文化,人们在做种种不懈的努力。

如影视、戏剧界将《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搬上了银屏、舞台,出版界出版了《呐喊》、《朝花夕拾》等图文并茂的鲁迅作品,使广大观众和读者有了形象感受,读鲁迅原著相对轻松和容易多了。

如今,鉴湖畔的“鲁镇”,更让所有文学爱好者有了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再看,鲁迅墓地位于虹口的鲁迅公园。

墓地占地1600平方米,周围种植了松柏、香樟、广玉兰等长青树,墓前平台可同时容纳400人在此瞻仰。

草坪上的鲁迅座像是浙江美院萧传玖所塑,墓栏里安放着灵柩的墓椁,上铺光洁坚固的花岗石,两旁两棵松柏系鲁迅夫人许广平及其孩子周海婴亲手栽植。

墓穴后是花岗石做的大墓碑,上刻 “鲁迅先生之墓”六字,为毛泽东所题。

最后,在这次外调活动中,我们想对鲁迅老先生表达一种感情——尽管我们对鲁迅专题还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总是以一种尊敬、敬畏的眼神去看待他,因为他的作品,因为他的一切。

有关新年传统习俗、文化的资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有扫尘、办年货、吃团年饭、守岁、放鞭炮、拜年、贴春联、贴年画等等礼仪习俗。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拜;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 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短信、邮件拜年等。

而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中国春节拜年的保留节目,是党和政府给全国人民拜年,是全国人民互相拜年,是中华名族团结兴旺,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写照。

家家户户过年看春晚成了中华名族的大拜年。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

贴几句鲁迅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16、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 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 来之脊梁。

2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 了才快活的。

22、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 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23、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2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25、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 此,大抵! 26、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27、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28、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29、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0、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 里。

31、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32、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33、智识太多 ,不是心活,就是心软。

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 辣 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34、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5、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 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36、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7、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38、从来如此,便对吗? 39、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40、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见泯恩仇。

什么是历史文化旅游

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以内心尊重为前提1925年4月29日,鲁迅在《坟·灯下漫笔》这一名篇中,针对那些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外国人,有这么一段精辟的分析:“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

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

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

这些都可憎恶。

”从前被称为“固有文明”的东西,现在则换了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文化多样性”,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也改叫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了。

名号变了,但是其心态,仍然不出鲁迅在整整80年前归纳出来的这四种。

比如近年来北京出现的众多“民间环保组织”,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用于帮助治理北京市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污染、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或弘扬北京的文化传统,却是高高在上地要去保护边陲地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环保人士”反对开发云南怒江水电的一大理由,是认为这将会改变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破坏文化多样性。

我最近有机会去怒江走马观花体验了一下那里的生活方式。

与怒江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是那里的贫困。

当地政府安排我们慰问的贫苦人家,与我们无意中闯入的人家相比,竟还算是殷实的了。

后者的贫苦程度超过了30年前我在福建山区之所见,可谓家徒四壁——不,连墙壁也没有,只是四面透风的木头而已,当地之所谓杈杈房、木楞房,需要用火塘取暖。

“环保人士”称开发怒江实际上会让原住民变得更贫困,难怪同行的司马南质问:“我不知道像这样全部家当用一根扁担就能挑走的生活,还能再贫困到哪里去?”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在讲座中放了一张怒江原住民小孩崭露好客笑颜的照片后感叹说:“怒江人民虽然很穷,但是过得很幸福,他们愿意祖祖辈辈一直这么过下去。

”通过一张照片,她似乎就成了怒江人民的民意代表了。

而我倒是知道这么一件令“环保人士”尴尬的事:三名来自怒江的大学生去年应邀参加北京“环保组织”举办的讨论会,“环保人士”预计他们会反对开发怒江才发出邀请,没想到他们在会上反而支持开发怒江,令“环保人士”感到吃惊甚至失望。

怒江僳僳族姑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学生和玲在会上发言说:“我了解的多数怒江人的想法,就是能过上好日子。

而移民补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应该说搬迁问题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山民搬迁后的生活,无论如何会比原来的好。

”怒江人民的贫困生活以前从来没有获得北京那些“环保”老爷、小姐们的垂青,等到听说怒江人民想要破坏“原生态”脱贫了,他们才来为怒江人民指明道路。

有的说怒江不应开发水电,而应该开发“生态旅游”。

但是,如果“生态旅游”真得到大规模开发,生态还会一成不变吗?最有趣的一个脱贫替代方案是,把计划用于开发怒江水电的数百亿元投资改为生态补偿救济金把怒江人民世世代代养起来。

且不说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不会把投资资金当善款,即使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怒江人民就愿意被永远养着,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怒江一位环保官员愤怒地说:“怒江人民又不是猪!”自己安贫乐道是美德,希望别人安贫乐道却是缺德。

那些口口声声说怒江原住民过惯了幸福的贫困生活并且愿意一直这么过下去的“环保”老爷、小姐们,自己愿不愿意去过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从史料记载看,怒江各族人民也并不是天生就喜欢过这种生活,而是由于各种原因,经历了多次大迁徙,被迫上山栖息。

近年来为了保护山林,当地政府一直在对山民进行搬迁,用一位官员的话说:“即使怒江不开发水电,生态移民也不会停止。

”贫困不是文化。

民族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既然我们早就告别了汉代的生活方式,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演变,拆掉了裹脚布,脱下了长衫马褂,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洪流,又凭什么要求少数民族继续保留其“原生态”,作为博物馆的展品供我们研究、欣赏呢?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主体是有尊严有意识的人,而不是动植物,外人对他人的文化应该尊重,却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要当他人的保护人,只许自己变,却不准他人也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