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困扰
很长一段时间里,游学行业似乎“不温不火”:新玩家进来,老玩家离场,机会挺多,但问题也不少。直到最近,许多人都在说:游学行业的春天,终于到了。政策加持,研学旅行总算“亮了”2016年12
很长一段时间里,游学行业似乎“不温不火”:新玩家进来,老玩家离场,机会挺多,但问题也不少。
直到最近,许多人都在说:游学行业的春天,终于到了。政策加持,研学旅行总算“亮了”
2016年12月下旬,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中小学要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们走出校门感受“立体式学习”有了依据和规范。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中小学生人数过亿,2016年游学行业市场空间约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保持30%到50%的复合增速。这样吸引人的“香饽饽”引起了各路“豪杰”的争抢。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教育企业甚至私人都争相抢滩布局,誓要分一杯羹。然而,随着市场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问题的层出不穷,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学而不真………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家长和孩子,也同样让业界对前途无限的市场,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的走进校园?

就政府层面来看
1、安全在研学旅行当中成为一个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词。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有政策配套,从制度上来健全监督机制。
2、为达到教育公平和可持续的目的,地方政府还可以对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旅费补助。对组织学校与铁路公司等公共交通企业及有关民营文化设施交涉,为学生争取价格优惠。

就研学机构来看
1、课程资源:要让学生要在出行过程中掌握到知识,培养自身的能力以及素养。
2、线路资源:在交通线路以及具体的吃住行等细节方面要有合理的安排。
3、配备优秀的研学导师,由于研学课程与校内课程具有关联性,并不会完全割裂,此时需要帮孩子们在游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转化,以知识整合的教育方式充分呈现,导师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4、研学基地:即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标的物,基地一定要深挖景区特色,打造自己的主题品牌,设计研学产品,完善各个方面的配套设施。
5、安全预案:对活动过程中的安全细节配套的相应上午管理解决方案。

就学校层面来看
1、认真修订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并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2、是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

就教师层面来看
1、需要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一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2、研学旅行前,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落实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设计研学环节。教师既要保证课程实施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样态,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特点,合理分组,对每个小组的研学方案严格把关,在研学时按照小组方案开展学习活动。

由于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很容易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政府、学校和相关机构都要避免研学旅行停留在“走马观花”或出现“假大空”情况。
目前,学校可与知名研学教育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立"旅游+教育"模式,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共同研发具有研学旅行特色的行程安排、课程内容,使研学产品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工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