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旅行博客
作者:安继业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牵情的博客青年时期的李冷波、赵尚英夫妻中年时期的李冷波、赵尚英夫妻乐亭县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单就走出的
作者:安继业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牵情的博客
青年时期的李冷波、赵尚英夫妻
中年时期的李冷波、赵尚英夫妻
乐亭县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单就走出的戏剧艺术家而言,就有创作改编出《小女婿》和《小二黑结婚》等评剧经典剧目的沈阳评剧院编剧曹克英,改编创作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蔡文姬》、《钗头凤》和《红岩》著称的天津剧目工作室剧作家赵大民,还有创作话剧后又拍成电影《青松岭》的承德话剧团编剧张仲朋等人。但鲜为人知的是,乐亭早期走出的戏剧电影艺术家,是东北抗联领导人、民族英雄赵尚志的四妹夫李冷波。
李冷波,原名李树柏,后改名李剑飞,1909年出生于乐亭县王滩镇张美崖村。受家乡传统文化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和戏剧,后随父母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市。中学毕业后,立志当个音乐家和戏剧艺术家,到上海求学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可他即没有钱,也苦于在上海无门路,令他一筹莫展。1930年夏季的一天,他看见别人都在买赛马场的彩票,便心血来潮,也掏钱买了几张,居然中了大奖,得到数目很大的一笔钱。此前他的好友金剑啸,也因爱好艺术想要去上海求学,虽有门路引荐,却苦于得不到资助,难以成行。而冷波中奖,竟把两个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于是,两个怀揣着无限憧憬和梦想的年轻人来到上海,经过当时著名的剧作家左明引荐,进入了上海艺术大学戏剧系学习,受教于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开始了他们的艺术人生。在大学的艺术殿堂里,李冷波一边学习阅读中外名著,像苏联的《大雷雨》、高尔基的三步曲、雨果的作品以及鲁迅、田汉等人的作品,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引导,获益良多。
李冷波的妻子赵尚英(艺名赵曼娜),是东北抗联领导人赵尚志的妹妹,两人在上海艺术大学戏剧系学习期间,正逢“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和上海,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在其兄赵尚志的影响带动下,夫妻满怀激情参加了以鲁迅、夏衍为首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和剧作家联盟,双双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李冷波和赵曼娜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生赵丹、赵明和王唯一等人组织成立了美专学生剧团,演出了话剧《莹包》、《婴儿杀害》、《叛徒》、《谁是朋友》,其中冷波创作执导了《莹包》,为配合抗日宣传收到非常轰动的演出效果。
此后,妻子怀孕,为躲避战火,安全生产,李冷波与赵尚英来到乐亭老家张美崖村。有机会进一步接触故乡父老乡亲和民间传统文化,对他以后的戏剧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期间,冷波根据乐亭传统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谱写了民歌《乐亭调》,后由周璇演唱过。有关这首歌的故事和曲谱,已收集在既将出版的乐亭文史资料《乐亭民歌》上。
在赵尚英生产时,十分受罪,折腾了两日孩子也没生下来,当时农村也没医院,在乡亲们和收生婆的竭力帮助下,才生下了他们唯一出生在家乡的第一个孩子——九斤半重的长女安妮,留下了与乐亭血脉延续的深厚情缘。日后安妮成为了颇有影响的歌唱家、艺术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与作家张贤亮齐名的文化名人。
1933年11月,李冷波夫妇参加了唐槐秋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旅行剧团,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话剧团。1934年3月,剧团从上海来到南京,在陶陶大戏院举行第一次公演,剧目是四幕话剧《梅萝香》,从此正式走上话剧职业化道路。
李冷波多才多艺,能编能写,能导能演,不但表现在戏剧方面,也表现在电影方面。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夫妻积极参加“左联”,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从事的进步戏剧电影活动。从1935年——1937年,先后在电通、艺华和新华影片公司,参加了《桃李劫》、《时势英雄》、《狂欢之夜》、《化身姑娘》、《小姊妹》、《喜临门》、《百宝图》、《广陵潮》、《女同学》、《黄浦江边》、《杨柳村》等电影的导演和演出。
期间,他们结识了在天一影片公司初涉影坛的周璇,她在影片《美人恩》中扮演了一个戏份不多,主要串演歌舞的角色。冷波对她的音乐天赋十分赏识,从此开始了两家的友好相处。周璇普通话说不好,妻子就经常教她。而在排戏和演出时,都是赵曼娜演母亲,周璇演女儿,周璇干脆把赵曼娜叫妈妈,把冷波叫爸爸。因为他们岁数差不多,厚道的冷波却怎么也不同意,不过他对周璇的“金嗓子”很是欣赏,经常教她视唱练唱。
1937年,左联自动解散后,李冷波夫妻和曹禺、戴涯、洪正纪、马彦祥等人联合组织了中国戏剧学会,成功排演了大型话剧《雷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李冷波与妻子一起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队,到镇江、南京、徐州、济南等地进行抗日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祖国的吼声》等剧目,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在抗日军民中引起巨大反响。
后来,他们参加了赵寿山领导的抗日部队。1939年,赵寿山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中条山大战”,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山西与日军展开的一场大规模作战,全军将士浴血奋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李冷波与妻子组织了“血花剧团”,带领三十多名热爱戏剧的热血青年,在前线为抗日将士创作演出。期间李冷波根据战地采访,编写并演出了四幕话剧《死守中条山》,至今仍被誉为抗战时期的经典剧目,并被收入《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
“八·一三”上海沦陷后,为了不做亡国奴,冷波和赵尚英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参加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的艺术人员训练班,专事培训话剧及其他艺术人员。当时,西安在各方面条件都是比较困难、艰苦的,整个演出工作都是全体演职人员一齐上阵,如导演、舞台监督、剧务、服装、道具以及音乐等项均由演员兼多职来完成。为此,冷波和其他人都经常不能够照顾家庭,但为了抗战艺术齐心协力,先后公演了《复活》、《大雷雨》、《雷雨》等名剧20多个,在西安城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李冷波通过勤奋努力,活跃在中国早期的戏剧电影界,展现出不俗才华,成为多产的剧作家,出版、上演过《保家乡》、《七月祭》、《怒潮》、《祖国的吼声》、《死守中条山》、《梅子姑娘》、《燕儿双飞》、《狂欢之夜》等几十部独幕剧、多幕剧和电影,不少作品在西安引起了轰动。
抗日战争期间,戏剧艺术工作者待遇很低,冷波一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1942年,妻兄赵尚志英勇牺性后,为躲避日本鬼子搜捕,岳父母偕内子及幼孙女来陕投亲。深明大义知孝道的李冷波,一直精心照料烈士父母。老的老,小的小,一家8口人的生计全靠冷波和妻子在外奔波张罗,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难,时常断炊。有一次,冷波出去借来一点钱,晚上先打发孩子们睡了,自己还空着肚子上街去饭馆给岳父母买回一份面。1944年,国民党当局解散了“战干团”,一家人开始了流浪生活,直到1948年回到东北沈阳,生活还是异常艰难,但靠着冷波的执着和努力,一直坚持到了东北解放。
解放以后,李冷波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艺术上焕发了青春,被安排在东北文教队工作。后来这个单位不断发展,成为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后又改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李冷波作为编剧和导演,先后导演了《阿Q正传》、《名优之死》、《家》、《同志间》等剧目,编写了《和平的破坏者》等话剧,成功塑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李冷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于1973年含冤去世,赵尚英于1980年去世。在为李冷波平反昭雪后的1984年夏天,他们的子女遵照遗嘱,将父母骨灰在大连撒入大海。
李冷波和赵尚英共有三子四女,其中次子李龙,原任齐齐哈尔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东北抗联历史学家、赵尚志专题研究专家;次子李明,原任沈阳重型机械厂矿冶公司职工医院院长,退休后创办实验动物研究所并任经理。2012年6月22日,已经73岁的李龙、71岁的李明,从互联网上看到《读乐亭》24辑刊登乐亭人马立新写的《赵尚志之妹赵尚英是半个乐亭人》的文章后,专程从北京到乐亭寻根。
李龙李明兄弟来故乡寻根,受到乐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安爱军的热情欢迎和接待。第二天,在乐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兴信和乐亭县文明办副主任张景会陪同下,来到其父和大姐出生地张美崖村,听知情人讲述父母在故乡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还介绍了故乡的历史和发展变化,使李龙、李明兄弟俩分外激动和感慨不已。他们带来回忆父母生平的珍贵资料,向乡亲们汇报了兄弟俩继承先辈遗志的工作经历,并在李宅旧址留影,圆满完成了乐亭寻根之旅,从此与乐亭文化研究会建立了密切的友谊和联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