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旅行团
安徽宿州这边有那些地方好玩
安徽宿州市名胜、古迹宿州市 扶疏亭 在宿州市市区内、原古城北城墙上。宋苏轼为徐州知州时,曾画墨竹本,赠于宿州知州,并附有画竹诗:“寄卧虚寂堂,月
安徽宿州这边有那些地方好玩
安徽宿州市名胜、古迹宿州市 扶疏亭 在宿州市市区内、原古城北城墙上。
宋苏轼为徐州知州时,曾画墨竹本,赠于宿州知州,并附有画竹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苏轼去世,宿州知州将画与诗镌于石,构亭储之,名曰扶疏。
取“竹影扶疏”之意。
元末毁于兵火。
明弘治间(1488-1505),宿州知州曾显重新筑亭,且将墨竹段残碑嵌置亭壁。
明清两代屡加修葺。
亭内歌颂苏轼的碑刻甚多,为皖北名胜之一。
福音堂 在宿州市大河南街东段。
为一近代宗教式典型建筑群。
建于清代末年。
整个建筑坐南朝北。
东西长70米,南北长77米,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
由大门厅、男客厅、女客厅、大礼拜堂、小礼拜堂、牧师楼、宿舍区等组成。
大礼拜堂为福音堂中心建筑,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中国古典殿堂型式,上为重檐四坡屋顶,中为木质构架屋身,屋身由木柱支撑,木柱下为石质台基。
为淮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教堂建筑群体。
徐王墓 在宿州市夹沟乡。
龟山之左、丰山之右。
徐王,本姓马,名不详,因排行第二,俗称马二公。
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之父。
明前即葬于此。
洪武二年(1369年)追封为徐王。
洪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和祭祀署。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道经宿州,亲往祭祀。
永乐九年,重修墓。
永乐十五年,成祖再次来祭。
崇祯四年(1631年)重修享殿。
殿在清末毁于兵火。
“徐园芳树”历来为古宿州名胜。
褚兰汉画像石墓 在宿州市褚兰集西南1公里、墓山孜北坡。
当地俗称“九女坟”,实为东汉建宁四年(171年)胡元壬的合葬墓。
1956年发现、清理。
墓有两座,均青石建筑。
一座有画像石15块,一座有画像石6块。
陈涉吴广起义旧址 在宿州市大泽乡涉故台。
台似覆斗形,长67.6米,宽65.5米,面积4427.8平方米。
北高南低,台上树木成荫,现建有涉故台小学及钟楼。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涉、吴广同被秦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途经大泽乡,遇雨受阻过期,按秦律过期者斩首。
陈、吴即率众“为坛而盟”,杀死押送军官,陈自立为将军,吴为都尉,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古盟台 在宿州州东北解集镇南、拖屋河畔。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鲁国遣使臣子贡、吴国遣使臣太宰噽,代表鲁、吴两国在此会盟。
双方共筑土台,举行会盟仪式,故名盟台。
传说鲁国使臣子贡留恋此地风光,寓居较久,故将附近山名曰“子贡山”,当地人俗呼为“贡山”。
后人曾在此台上建庙,以纪念鲁、吴二国使臣。
萧县皇藏峪 在萧县城东南22.5公里山中。
为淮北地区著名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原名黄桑峪,因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得名。
相传秦末刘邦(汉高祖)曾藏匿于此,遂更名皇藏峪。
四周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深处有一古寺名瑞云,传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建,历代重修。
寺依山而起,院深如海。
寺旁有皇藏洞、拔剑泉、仙人床、美人洞、观景峰、九龙窝诸胜迹。
皇藏峪周围有林地3100亩。
天门寺 在萧县东南20公里天门山中。
元至正年间(1341-1370)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修。
原有殿宇抗日战争时毁,建国后重修20余间。
四周层峦起伏,嶙峋怪石。
泗县余家台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泗城西14公里的瓦韩乡。
文庙大成殿 在泗县泗城镇。
释迦寺 在泗县。
砀山县燕喜台 在砀山县城郊。
又称宴喜台。
唐李白与邑令刘砀山秋夜泛舟燕喜厅池,饮酒赋诗于此。
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游砀山,县令刘某于燕喜台设宴招待。
李白写下《秋夜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诗:“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今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江南通志》载“台上有石刻‘宴喜台’三大字,相传李白笔。
”明建邵普宅 在砀山县。
清真寺 在砀山县城关镇芒砀路东侧。
薛显墓及碑 在砀山县赵屯乡。
毛程铺石桥 在砀山县赵楼乡。
灵璧县垓下 在灵璧县东南古沱河北岸。
又称古垓下聚。
楚汉战争最后决战于此。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诸侯兵30万,追击西楚霸王项羽,兵分三路,围攻垓下。
韩信十面设伏,张良又令各营夜奏楚乐,楚兵闻之,军心涣散,项羽与美人虞姬对饮帐中,悲歌慷慨。
虞姬自杀,相传项羽跨上乌骓携虞姬首级突围而去。
虞姬墓 在灵璧县城东7.5公里、宿(州)泗(县)公路旁。
墓前一石碑,横额刻“巾国千秋”,两旁刻“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今建有墓园,有方毅手书门额。
贵阳有哪些必去的景点
黔灵公园:在市内,公交1、2路都能到,百度“黔灵公园”有详细介绍,门票5元。
就是周末人很多。
甲秀楼:外地旅行团来贵阳常去的地方,就是一个修建在古桥上的代表贵阳历史文化的古建筑,百度图片也很多。
也就没有啥了。
河滨公园就不必去了,就是一个游乐园。
天河潭还不错,有水有洞。
就是远些。
花溪公园、青岩古镇(稍远)都是不要半天就能玩遍的地方。
(百度百科都有介绍)还有一些小的历史建筑:阳明祠、文昌阁。
阳明祠后面的扶风山可以看贵阳全貌。
以上景点百度百科大多都有介绍。
楼上说的桃源河,在修文了,也比较远。
可休闲娱乐、漂流。
情人谷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小峡谷,适合周末休闲烧烤,不算景点。
...
贵州旅游必去的景点有哪些
贵州景点速览贵州是一座典型的山的王国。
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少千姿百态的俏石灵璧,大娄山、梵净山、韭菜坪、雷公山、月亮山……大自然还用大大小小的河流装点修饰,乌江、清水江、都柳江、赤水河……此外,俯仰可拾的瀑布、清澈见底的山泉,形态各异的溶洞,妩媚的油菜花田,还有那山山水水串接起来的村村寨寨,无一不是贵州的魅力所在。
...
清和by来自远方 237
237章 番外三 明史记载,孟清和,大兴县人,本农户子。
年十四,父兄皆亡,弃文从军,戍开平卫。
初为步卒,后献戍边之策,逐升小旗,总旗,百户,佥事。
从沈瑄麾下,屡建奇功。
献敌堡图,得燕王赏识。
时高僧道衍见之,曰:“子何异!眉远山,胸怀千机,必为能臣。
”遂收其为徒。
及太--祖崩,建文立,燕王三子入京朝拜,清和以机谋多出,行事多诡,护卫同行。
经山东,献遇险出京之策,并议海外事,得世子郡王赞誉,“此岂贤人语耶?” 自京还,至北平,道衍语于燕王,“此子非凡。
” 燕王喜,授王府护卫。
后建文听奸臣言,以次削夺诸王。
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燕邸,故元宫。
时为官兵所围,成祖旦夕获罪,于是决策起兵。
适大风雨至,檐瓦坠地,众人色变。
道衍曰:“祥兆,飞龙在天,以风雨从。
瓦坠,将易皇也。
”成祖大喜。
燕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靖难之师”。
其年十月,袭大宁。
孟清和献策,得朵颜三卫,成祖兵势大盛。
李景隆围北平,守御甚固,以坚城击退攻者。
守军夜袭,伤官军。
援兵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是时,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师劳顿,乃还。
复攻东昌,败绩,亡大将张玉。
沈瑄、朱能等力战,方得还。
师惶然,成祖意稍休,道衍趣成祖,孟清和见营中大火,言有祥瑞,军心遂稳。
后得中官密报,京师势单,战可下。
成祖大喜,师绕济南,连败诸将于淝水,灵璧,渡江入京师。
入皇宫,孟清和与杨荣共语曰:“先拜帝陵。
” 成祖继位,以靖难功臣,授孟清和一等兴宁伯,后赐国姓,史称朱兴宁。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孟清和屡有计策出。
转战河北、山东,在军三年,或胜或否,每有军心不稳,清和皆有言定之。
成祖拥天下,论功在诸武将之前,仅次数人。
永乐三年,拜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
其间献佛郎机炮,开互市,安边民,屡有功,多得封赏。
永乐五年,升行后军都督府同知,复镇大宁。
后兵出鞑靼、瓦剌,皆从,立奇功。
帝念其功,赠其父爵,并封其兄官爵。
永乐年中,皇次孙出阁就学,清和说书,言海外事,每有惊世之语。
圣孙呼其师,言多称我而不道孤。
永乐十年,成祖迁都。
永乐十一年,交镇守印。
永乐十五年,拜中军都督府都督。
赐大兴县宅邸,帝亲书匾额,言其诚厚。
永乐二十年,从大军西征欧罗巴。
时定国公掌帅印,兴宁伯为副。
大军所到之处,各城邦闻风而降。
永乐二十五年,以痼疾辞官,帝不许。
永乐二十七年,再上疏,帝从之。
帝崩,后经两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
帝车驾临视者再,语甚厚。
赐以金水壶,金香炉。
同年十一月,殁。
帝震悼,辍朝三日,命有司治丧。
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兴国公,谥敬恭。
赐陪葬皇陵,与定国公同墓。
帝亲制碑志其功。
从其生前所请,不继嗣子。
然未收其家宅,与定国公同,仍悬伯府匾额,以宗室礼祭祀。
史载,时御史上疏,非宗室,非先太宗高宗义子,何能葬入皇陵。
且与定国公同墓,此乃夫妻之仪,更为不可。
帝斥之:“兴国公乃朕之家人!与定国公之情谊,岂容汝等非言!”遂命下锦衣狱。
清和少好学,性宽厚,尊长纯孝,有孝友名。
未发迹,族中有老,名重九,多有助。
拜官后,多襄助族里,并语族人,耕读、武勇,皆为传续之道。
洪德元年,加赠太师,配享高宗庙庭。
洪德九年,仁宗谕阁臣曰:“兴宁伯佐命嗣兴,助先祖平定四夷,功盖于世。
当进宗室之礼,位比郡王,以太常春秋致祭。
” 群臣顿首,遵帝命。
-—《明史-功臣本纪-兴宁伯传》 公元21XX年,国家考古队展开对北京郊外一处陪陵发掘。
因墓室未遭大肆破坏,多数陪葬品仍完好如初。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无不激动振奋。
打开主墓室之后,众人却陷入疑惑之中。
两块墓志铭,两具棺木。
按照墓室摆放,这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但据墓志铭所载,安葬在这里的分明是一位伯爵,一位国公! 这个发现,让在场工作人员均困惑不解。
陡然间,一个历史学者发出惊呼。
“朱兴宁,兴国公……兴宁伯!这是定国公沈瑄和兴宁伯孟清和的合葬墓!” 兴宁伯? 众人同时精神一震。
兴宁伯,六百年前,助永乐帝成就大业,助大明开疆拓土、寻找海外之地的传奇人物。
虽史料有载,然于后世而言,他的一生仍充满谜团,显得扑朔迷离。
一生没有子女,也没有成婚记载。
所得封赏更让后人感到疑惑。
翻阅史料,言兴宁伯同命妇一并封赏的记载不下十处,历历在目。
此中争议持续了几百年,历代学者都有论述。
学术著作甚至多于建文帝失踪之谜。
谜团未解,主持发掘工作的学者突然接到通知,发掘停止,回填-墓--穴。
“老师,马上就能开棺,真要……” “不必多说,照我说的做!” 众人再不甘心,也只得收拾工具仪器,退出主墓室。
之前发掘出的文物也被留在墓室中,随着墓门关合,永远尘封在历史之中。
南京 落地窗前,一名男子负手而立,俯视芸芸众生。
刀削般的轮廓,长眉入鬓,冰冷的瞳孔映出窗上倒影,不带丝毫温度。
合身剪裁的西装,愈发显得肩宽腿长。
“杨总,朱总来电,发掘工作已经停止,这是您要的资料。
” 年近三旬的纪助理,将一份精心整理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