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中國人去旅行的心态

总喜欢一个人去旅游的人是什么心态
一》丽江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象丽江这样的古城,保护的如此完好而且生机勃勃? 都说丽江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这话一点也不假,在时光倒退了二十

中國人去旅行的心态

总喜欢一个人去旅游的人是什么心态

一》丽江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象丽江这样的古城,保护的如此完好而且生机勃勃? 都说丽江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这话一点也不假,在时光倒退了二十年的地方,住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满天都是星星,泡一壶玉龙雪山茶,什么也不想,静的只可以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也许在你的身旁就有一个异国的MM和你一样在发着呆,你们偶尔眼睛对在一起,便会心的一笑,是啊,丽江是什么也不想却让你心跳的地方,恋爱一场也许会变的很简单。

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地方,丽江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你可以极小资的过着风花雪月般的烂漫日子,同时你又可以极自我安慰的说自己到了香格里拉一个传说中是天堂的地方。

有多少年轻人被迷惑在这里,有多少行者在这里停留,有多少艺术家在这里寻梦,有多少被城市折磨的失去自我的人在这里疗伤。

千万别在丽江这样鬼魅的地方谈理想,在一个叫“达达娃咖啡馆”里的留言本上我看见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看得穿光阴,挥霍得起生命,忘记时间宝贵这个词句,才有资格做一个咖啡馆里的常客。

” 到了丽江一切理性的东西都与之格格不入,但你不妨知道以下数字,丽江古城建城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有6100多户纳西人家。

这些不都是足于让你心动的理由吗?心动了就赶快行动吧,这一辈子哪都可以不去,真不可不到丽江去呆一次。

《二》阳朔西街 阳朔漓江一线的山水世界一流,可是最吸引的人却在山水之外的一条街上,而且这条街上每日都人潮汹涌,如果你不深入这条街里,你会只以为它很俗气,新改造的仿古街上,一间挨着一间的就是酒吧,咖啡屋,小客栈,工艺品店,一些外国人,一些艺术家, 一些攀岩者,一些每日买醉的游客。

可是你如果爱着生活,如果你只是个俗人,你一定会爱上这里,这里是一个交流的地方,世界各种肤色在这里都可以看得见,世界为何只是一个村落,阳朔就是最完美的解。

在一个叫丁丁的饭店,老板的本名没人知道,但是他也很情愿人们就叫他丁丁,因为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丁丁的朋友,与是我们在阳朔的日子里,每天都跟着他吃香的喝辣的,如果你在阳朔别忘了这个去找找这个长不大的丁丁老板,那一定是很有趣的。

在阳朔你每天都有事可做,在西街上你可以很容易的租到一辆自行车,到附近去走走看看,而且有很多徒步线路是做游船感受不到的。

你可以不太介意这里的天气好坏,只要有足够的心情,你便可以做个小中巴到兴坪,然后从兴坪开始一直走到阳堤,这一线是漓江的精华,而且不会耗掉你太多的体力,山水自然形成画一般的走,田院风光就在你面前,土地的芬芳浸润着你的五脏六腑,再加上一些很传统的民房与世隔绝般的呈现出世外桃源的境界,惟一让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徒步没有一点挑战性,不过不要紧,如果你想在阳朔很刺激的玩上二天,那么去会会那些疯狂的攀岩者们,那些响当当的攀岩高手都聚集在阳朔这条西街上,大丁丁,老铁…… 《三》大理 大理这个地方真是一言难尽,它不足于和丽江比试风情,它不及阳朔风光的一半,你能体会到的只有两个字,自由。

为了自由多少人可以抛开一切,甚至生命,在大理的古城你可以横躺在马路上没有人来管你,在一些小食店里你甚至可以和老板商量能不能在五元钱一份的米线里加上一块免费的大猪排;如果你能够在大理住上一个星期,你就可以神气的在古城里和人招呼着与被招呼着,俨如一个住上很多年的半个大理人了,这里的文化气质是其他地方模仿不出的,我没见过这么小的一块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书吧和小型画L,而且名字也奇特,什么面条书屋,鸟吧,唐朝,一个小的可能只能容得下七八个人的地方也可做的极精致,即可以喝到最纯正的咖啡又可以欣赏到画家最前卫的作品,这便是一个名字起的狂野的叫YAK的一个地方。

说到自由不能不说一个叫懒人的书吧,主人是两个广州美院毕业的年轻夫妇,他们很年轻,年轻到他们可以任意的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我没有见过第二个有他们这样摆放沙发的吧了,书在任意一个角度都可以取到,几千张CD和影碟在这里随意的摆放着,没有丝毫的安全防范,我在想如果我想偷一本书是多么容易啊,可是很快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想法即便是一秒钟,都让人脸红。

大理也是一个需要一点时间感悟的,如果你想吹吹海风,便走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美丽的洱海,水是蓝色的,海是蓝色的,云像个巨大的棉花糖,绵延的山地起伏的做着画卷的背景。

这样的美景已经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了,可是如果你还不满足,上帝在大理是仁慈的,顺着洱海你可以到一个叫南诏风情岛的地方,这是一个白天睡够觉,晚上看夕阳,清晨看日出的地方。

这里你可以幻想出一切与水有关的神话,而且你总相信有一天美人鱼会飘浮在水面,因为这里才应该是她的居所。

《四》黔东南之岜沙 黔东南岜沙是一个极恐怖的地方,不是说这个地方有杀人抢人的,只是你会感到不可思议,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会有这样一个原始的地方,女人们全部穿着几百年不变的服饰,男人们还束着清朝时留着的那样的发束,即使这么原始的地方你依然可以看到荒蛮和文明在撞击...

中国人对旅游的感悟 作文800字

历史古迹,当然没少长见识,可是,就是想仔细的看一看所谓“仙境”的亭台楼阁也难有空档机会!这就是所谓的“佛门圣地”?我有些怀疑。

当然还少不了主观原因、那间殿中到底是何般景象,一位蓄有极长的白须的年老僧人盘坐在地上的一个蒲团上,而在于感悟到了什么,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静下心来去感悟,可蓬莱给我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打开后是一块玉佩,他说了大师认定我与佛门有缘之类的一些话,宗旨是需要哪块玉佩的保护?当然,也许那时我还小吧,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须行万里路。

不如此,哪能知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更可怕的是,然后说了声“阿弥陀佛”。

中国人真是太忙了!如果跟着旅游团走,从小我也没少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转悠,从长白天池的烟雾缭绕到五大连池的泉水叮咚、粤语及各个地区的方言在它的上空交融,抛开世俗加在那些景观上的东西,那么“旅游”就有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我记起曾经有人说过:“旅游,不在于看到了什么,不了解就谈不上喜爱,而那一块小小的玉佩的售价竟是一千五百元,究竞看到了学到了什么,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记不得了。

为什么呢,就对在旁的另一位小僧使了个眼色;不赏奇景,就不知其绝。

读万卷书,过度商业经营已经使一些景观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记得在烟台某处香火鼎盛的寺院,从北京故宫的红墙绿瓦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肩挨着肩、踵接着踵——别说是妄想见到其盛名远扬,当然就不曾有过真正地感悟,没有感悟的游览就像是过眼云烟。

古人云?可是我觉得不全因为这个……从客观上说,游览不少地言时都令我感受到中国人真是太多了!自古人们称蓬莱为“仙境”,叫他把我们带进了另一间屋子,一会就散,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刻在脑海中的。

然而不涉足名山大川,不游荡江河海湖,就不知祖国地域之广大,或者已被现代文明摧残的面目全非。

每到一处,总会在长长的人流后面侧耳细听导游的讲解,而往往导游已将大队人马拉向另一处景点时,你还没能看见导游刚才讲述的那座庙。

所以蓬莱给我最深的印象恐怕要是人了,行万里路。

”我自己不曾读过有关的书籍,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某处景观能存有深刻的理解,从泰山之巅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到孔府孔庙中的中华文化之悠久,从五台山的晨钟暮鼓到云岗石窟的灿烂辉煌,从上海的繁华到苏园的清幽……游览过了名山大川,无论现在回想起哪个地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就算某些古迹已被现代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十几年才一遇的海市蜃楼,都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要我细说!不如此,都想让大师的灵光照一照。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旅游给我的印象是匆匆忙忙,那里汇集了黑头发、蓝眼珠、黑皮肤的来自七大洲五大洋的人们,英语,怎能悟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就像没有知识就算再富贵也谈不上高雅、普通话,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谛,那恐怕没有哪处景观你是能真正看懂看透的。

不登山,走马观花。

中国人把名胜搞得太商业化了!不和说很多景点过一道门就要收一次费、检一次票,我们游览时正值某位大师在寺中讲禅论道,不少人都站长排,尤其是带孩子的家长们,历史之悠久:“读万卷书,轮到我时,在一位小僧的引导下,我们进了一间暗室,只见那和尚拿出一个红布裹着的小盒子说到旅游 展开

哪个国家最合适中国人去旅游

首先装逼下,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去哪里,而在于与谁一起。

我是赞同这句话的,和一个心爱的人在一起去旅行当然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但不是题主的问题所在“如果让一个人的旅游更有意义”。

-------------装逼完进入答题环节,作为一个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准备上路的行者来说,希望我的建议能有点用处:1.一个人的旅游,不在于游,而在乎心。

不同的心态在同一个地方会感受到不同的感觉。

这点有点形而上学了,旅行多了在慢慢理解吧。

请直接跳过从第二点看2.旅游和旅行,经常被人搞混,其实一个“游”,一个“行”,已经将两件事情完全区分开了,虽然都是“旅”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游”在于游山玩水,悠闲自在,“行”则在于探索,在于去经历。

3.如果是想借休假的时间,到处“游就”玩,建议:1)探亲访友(如果当地有战友、同学、基友、知己等),可以把酒言欢,畅谈吹牛,加强了解,增进感情;2)满足自己的一些小愿望或者童年的一些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辈人都喜欢去天安门,那就带父母去一趟,他们也许在天安门城楼上会畅想当年红卫兵大串联,主席在城楼上挥手致敬的那一幕。

如果是自己想体验“不到长城非好汉”,那就去自己爬一趟长城,总之,你的游玩也要从自己出发,知道你要“游”什么,才会更有意义。

4.“行”,如果你定义为“旅行”,那么可能需要多做一些功课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人文情怀,那么作为传统文化熏陶起来的中国人,也一定会有一些“文青”情怀,以”庐山“为例:1)如果你读了东坡居士苏轼的“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诗句,你是否希望去一趟呢?那么就可以研究下“苏东坡”和“庐山”,了解下历史和当时的人文,自然你的旅行就会有一定的意义。

当然还有诗仙酒仙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描述,你都可以去了解。

2)如果你对地理、植物感兴趣,那么你是否可以先提前做做功课,在网上了解下庐山独特的地理和植物,然后“竹杖芒鞋,青衣匹马“,来一次庐山的地理探索之旅;3)又如果你喜欢“徐霞客”,现在徐霞客在背包客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基本被奉为驴友的祖师爷了。

那你可以读读徐霞客的游记,了解下他的生平,我不知道徐霞客是否到过庐山,但你可以规划一次“徐霞客徒步路线”,然后走上一段,感受下,虽然不一定能找到原路线,但基本上各个主要的地点应该都不会变的;4)如果你只是想去“庐山”看看日出,吃吃当地的美食,那你可以先在网上做做功课,搜集材料,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5)如果你喜欢茶叶,那么你可以研究下庐山当地有没有什么特产茶叶,是否可以去找一找当地的茶园,抑或探索下民间制茶的手法?亲自体验下?6)如果,有太多的如果,所以请参考第一点“不在于游(行),而在乎心”。

5.如果你只是想找个人烟稀少,安静养心的地方,放松心情,休闲下。

那你完全可以找个云南的深山中的旅游度假村,避开旅游旺季,每天早上跑跑步,上午看看山,中午睡一觉,下午看看书,晚上写写字,当然,上上网。

6.如果你对异域文明感兴趣,那也有很多选项:你对阿拉伯感兴趣,就去伊朗和沙特;如果你对巴以冲突感兴趣,就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如果你对基督教感兴趣,就去梵蒂冈,顺便将巴尔干半岛旅游了,还能感受下地中海;如果你对欧洲骑士感兴趣,就去欧洲德法意大利西班牙;如果你对中世纪建筑感兴趣,你可以申请个欧洲申根国签证,来个环欧14国;如果你对非洲大草原有梦想,那就去肯尼亚;如果你对撒哈拉沙漠感兴趣,那就去苏丹,来一次穿越撒哈拉的自驾游,从苏丹首都喀土穆直接穿越到非洲北边的苏丹港(苏丹的港口城市),(注:现在已经有很成熟的路线了,没什么危险);如果。

我想说的还是有太多的如果,“不在于行,而在乎于心”。

相信题主也有过很多梦想,有过“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想法,那么问问自己的内心,想想自己的兴趣,找一个目的地,选择一个或几个目的地城市,读几本关于目的地的书,上网搜集下当地的最新资料,自己规划下形成机票签证,然后就是出发,去“体验”,去“探索”,去“感受”。

以下是体验当地文化的简单建议:1.读一本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的书籍;2.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3.吃当地人日常的食物;4.穿街走巷,了解当地普通人的生活;5.与当地人交谈;6.找一个当地人做朋友;7.不要住酒店,可以通过airbnb住民宿;8.买一个当地的特产,并了解这个特产的制作工艺或者其他相关;显示全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国旅游

可能很多人有一个固定概念,认为出国旅游肯定比国内贵太多,可是随着出境游客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人明白了出境游不仅比国内便宜,而且旅游品质也会更高。

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国外旅游资源对于国人的吸引力,二是国内旅游对于出境游而言已经完全没有了竞争力。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某些客观上来说,去其他国家体验异国风情,现在出国价格也不贵,老百姓都能负担得起,签证也比过去方便了,等等,这些都是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些规律。

不过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内的旅游市场几年来出的问题太多了,我简单提几个方面,大家一起探讨,敬请拍砖:政绩工程,政绩工程的特点就是傻大傻大。

在这里我要批评几个地方,黑龙江的熊瞎子岛,俄罗斯归还后立刻建立了大广场,破坏当地环境。

宁夏吴忠黄河楼,投资6个多亿,做了一个假黄鹤楼,没几个人去。

天津的萨马兰奇博物馆和霍元甲博物馆,分别投资2个多亿,占用大量土地,藏品没有几个,看了以后我就觉得,天津人的土地可真是多。

还有很多,这种盲目建设应该适可而止了。

国内景点人满为患其实国内游的游客并不少,每到夏季草原、湖泊、海滨城市都人满为患,许多古城也不堪负重。

节假日在国内旅游,你一定懂这种感受。

从路上就开始堵车,景点更是人满为患,去海边,真的就是去“下饺子”,长城上简直寸步难行,连上厕所都是大排长龙。

完全没办法愉快的享受假期。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地方上也要加强对人流的限制,不要只顾着赚钱,要合理疏导,别让旅游地成了大杂烩。

比如,夏季的时候去宏村,一定要7点前去,因为8点以后就人挤人了。

当然,现在很多人也不喜欢去泰国、日本、韩国旅行,因为中国游客太多了,当地人抱怨的也很厉害。

这是客观上的原因。

收入高,消费升级旅游不再是一种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的活动,很多50后每年都要休假出国旅行几次,而每次时间也都在一周以上。

这让我还是很佩服的。

50后的朋友,基本上已经退休,或者到了这把年纪,也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比如年轻的时候想要环游世界,但随着工作后,旅游的梦想慢慢被现实的工作所磨灭,生儿育女,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把当初的爱好和想法都给侵蚀了。

到了退休之后又重拾当年那份梦想,走出家门去看看这世界的美好,顺便打发一下这无聊的时光。

国外:护照签证容易办理如今世界很多国家对中国实行免签,大大提高了出国的效率,没有签证签注的束缚,想去国外度假,买上机票和预订好酒店,带上护照就可以出行了。

出国游让人耳目一新。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族,让出国游充满了新奇感。

比如,我第一次出游的美国夏威夷,那凉爽的海风、金色的海滩、整洁的环境、绚丽的街景,配以金发碧眼的美女、肌肉鼓突的猛男,让人一下子仿佛进入了欧美电影中的场景,既新奇,又惊讶。

再加上夏威夷厚重的人文历史,让我顿感这种体验是国内游无法比拟!真要仔细算算,出国一趟,体验一番异域风情,花费还真不一定能比国内旅游高出多少。

这也是出国旅游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国外虽然也有宰客的现象,但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多的套路,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案例。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

出国旅游,可以低价购物。

是的,低价。

在国内生产的商品,如果在国内销售的话,算上中间环节的费用、各种税费、物流费用,到消费者手中往往会比出厂价高出很多。

而直接出口到国外销售的商品,往往算下来会非常便宜。

所以很多出口商品改头换面后运回国内销售,居然还能比国内直接销售的更便宜。

这是天下奇观。

总结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选择题,给你5000元的预算,在国内旅游,需要承受高昂的门票价格,拥挤的游客流,高昂的景区物价,而出国旅游也只需要5000元,可以远离高昂的门票价格,在天然的沙滩漫步,可以享受到异国的美食,体验不同的民俗风情。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旅游观 法国旅游学家弗朗索瓦·韦拉曾把亚洲的主要旅游国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航空和港口交通枢纽以及进入东南亚和中国的得天独厚的通道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另一类是工业国家,如日本;第三类是拥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国家,如泰国。

韦拉虽然没有提及中国,但很显然,中国属于其中的第三类。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奥,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在中国自有其生成、发展的土壤和历史。

如果说,在中国哲学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佛三家,那么,在中国旅游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旅游文化影响最大的也是儒、道、佛三家。

正是这三家各执一端的旅游思想,能糅合各家,以其各自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旅游文化,组成中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线索,给中国旅游文化的开拓演进带来了活力。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

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就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

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

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它发源于儒家。

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

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上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故君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形殆。

"儒家之提倡近游,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

这种近游观的出现,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在生产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儒家主张和看重近游,是因为这种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

然而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反对远游。

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

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

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

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远游的作用,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为他而纷至沓来的客人的欢迎词,也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

孔子还将游览视作个体人格发展的理想之路,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

这用意很清楚,他们给所有的人规划了两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当孝子或当忠臣。

为家庭或为国家。

前者的奋斗目标在于使家庭幸福,后者的奋斗目标却是为国家太平。

由于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身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为父母做牺牲和为君国做牺牲,都属于仁人志士。

明乎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在中国旅游史上为什么近游理论较远游理论同样发达,探险旅游同怡情旅游一样受我国人民的重视。

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会发觉,儒家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渗透在中国旅游文化之中。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关于与民同乐的论述。

孟子认为,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

而不贤者虽有池沼等游乐对象,因其不能与民同乐,故快乐难以持久。

他引用《诗经》中赞美文王的"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有关句子;和《尚书》中所引夏朝民众仇恨商纣王独乐的民谚,从正反面举例说明"与民偕乐"和"独乐"的区别。

以此来启发和讽刺梁惠王。

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史,始终贯串着这一重民传统。

这种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体现仁政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种"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们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

重民传统也表现在历代帝王不敢肆意远游上,凡置国家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