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岭南旅游文化
岭南有什么文化
文化构成 近现代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 岭南文化书籍,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
岭南有什么文化
文化构成 近现代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
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 岭南文化书籍,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韩江流域。
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
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
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
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与岭南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
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并占据着主体地位。
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
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
澳门不仅是中国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据点和策源地,而且是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而文化精英们在澳门的活动,又大大提升了澳门的文化品格,催化澳门爱国进步文化的成长。
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再次得到体现。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受华侨文化反哺的现象很多,如潮汕善堂,就是华侨文化反哺的结果。
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
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
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编辑本段岭南建筑 岭南 岭南文化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编辑本段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
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没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
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贪图其意,变更其形灵活吸收,挥洒自如,使园景布局显得较为随意,不拘一格。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
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
岭南文化旅游区的、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旅游项目可能是哪些?理由? ...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合理、适当的开发利用是必须的,但如果企图依靠市场机制对遗产进行配置与利用,显然是走不通的。
国内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短浅,热衷于创造经济效益而对遗产资源进行竭泽而渔的开发改造,或者打着遗产保护、弘扬历史文化等旗号抢夺旅游资源、扩大地方知名度等等,如近一段时间各地大建古代名人庙宇祠堂,再如某地花费数千万打造刘邦塑像等等,不仅仅使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价值,或者遗址遗迹的历史面貌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于1972年在巴黎通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就规定,世界遗产本身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真实性,即遗产必须是原始的、独具特色的、而非人为的东西;二是整体性,即遗产与其周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存的。
而那些人为的破坏或无序开发无疑会使遗产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体性应具有的真正价值。
以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及木构水闸遗迹为代表的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岭南地区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体现了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仅使属于广州、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的。
全面保护好这些遗迹与文物,使其与广州市、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广州在这些遗迹的发掘过程中尽量使其保持原始面貌,实行原址建馆保护的方针,并将遗迹保护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作出恢复遗迹周边自然环境面貌的规划,就体现出了保护遗产整体性与原始性的良好意识,也为城市中心遗址保护方式作出了有益的示范与探索。
当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仅仅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申遗要求对遗迹保护进行改造和调整还是不够的,申遗不应该成为保护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而应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必须带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遗产的意识与责任感,摒弃只看重经济价值,把遗产当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聚宝盆的思想。
南越国作为西汉时期岭南地区一个封建地方政权,以广州(当时称番禺)为都凡93年,促使岭南地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跨越式的发展。
近50年来岭南地区(主要是广州地区)发现的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南越国宫署、南越王墓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等三大遗迹,为研究南越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当时岭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和贸易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南越国遗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2002年起,广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06年12月15日,南越国遗迹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目前,南越国遗迹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利用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学界对南越国遗迹及其在广州古城的地位,以及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对南越国遗迹和广州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对它们的保护、展示和利用,需要国内外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为此,中国古都学会与广州市文化局于2007年6月11-14日在广州共同举办了“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大会邀请了国内历史、文化、文物、考古、古建筑、园林、规划、旅游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共计120余位(外省80余位,省内40余位)进行研讨,为南越国遗迹的保护展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
在大会的开幕仪式上,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徐咏虹就会议的意义及组织目的进行了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分别就南越国遗迹保护和国内古都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几天来,众多专家学者云集广州,进行了热情洋溢,针对性强,主题突出的讨论工作。
这次大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获益丰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既有集中的专题报告,又有分组的学术研讨;既组织参观南越国遗迹;又观赏南越国话剧;既和专家学者进行单独访谈沟通,又广泛征求并促进南越国遗迹保护和利用的谋略。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老学者,也有刚刚入行的文博新人,既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教授,也有从事实际行政工作的文物官员和城市规划官员,多领域、跨学科,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出谋划策。
这次盛会是广州文博界与古都学会首次合作举办的高层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是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的大会,也是一次以实际行动推进构建和谐广州的会议,为广州文博界和古都学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
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
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
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
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
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
“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
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
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
该协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形势的产业。
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陆续成为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陆开始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
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
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
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相机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旅游。
全国农业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九龙山森林公园位于洪雅县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青衣江北岸。
据眉山市中心城区53公里,据成都市110公里。
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北起规划的洪雅城北火车站组团,南至省道106线,东起升到106线与省道305县交汇处,西至九龙庄园低密度住宅小区,是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涵盖范围内的森林公园。
在九龙山的设计上,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根据九龙山紧靠洪雅县城区,紧邻青衣江畔,处于未来县城发展区域之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将九龙山规划设计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核心的旅游景区。
打造九龙山成为集生态观光、居住、度假、健身、会议为一体的高档休闲养身地。
蓝溪谷生态农业风景区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市王坟镇境内,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邻仰天山,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田园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
境内峰青峦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缠,使人心旷神怡,山谷中有蓝溪 水库,种有蓝莓、大石榴、大樱桃、树莓、黑枸杞、葡萄等浆果,季节性采摘。
谷中除了农作物,生长着密集的黄荆条、荆条花。
工作之余,驱车而至,踏着青草,穿过樟林,走进农家木屋,品尝高淳特色农家土菜和山庄野味,放飞心情,回归乡野,是体验农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绝佳之地!
佛山历史文化
佛山历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留下了不少有历史纪念意义和人文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和聚落遗址。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现有国办博物馆6个,以及陶塑、园林、武术、民间艺术等专题博物馆和名人纪念馆14个、私人专题博物馆1个。
无论是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还是从各类文物的种类与质量来看,佛山都可以称得上是广东的文物大市。
不仅如此,佛山还是粤剧的发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这些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既是佛山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佛山现代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在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佛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初步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02年,佛山的旅游总收入为73.31亿元,创汇2.11亿美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佛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规划欠缺、资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装推广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开发与保护、产业与事业的关系仍未彻底理顺。
因此,必须协调好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路子,下大力气抓规划、抓整合、抓品牌、抓创新,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深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一、整体保护,综合开发。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应当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条就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历史名城是有机整体,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原有格局,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历史古迹。
佛山的文物保护和开发要改变过去那种局部保护、分散开发的模式,将名城保护和开发纳入现代化城市的总体建设规划中,统一管理、合理布局。
名胜古迹周边的景观环境要与之相协调,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努力构建“点”(文物古迹)、“线”(古街巷、古建群落、旧有景观环境)、“面”(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相结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使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建筑风格、景观风貌、功能设置与文物古迹相一致,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佛山已划定面积达31.5万平方米的祖庙历史文化街区,正吸引民资、外资参与运作,力图在恢复佛山老城区风貌的基础上,建设集旅游观光与购物为一体的文化商贸景区。
今后,还应当根据文物古迹的分布特点和城乡规划要求,开发和建设若干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有规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点。
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从总体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迹较多,但不少古迹呈散点分布,资源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缺乏主题鲜明、影响大、效益好的旅游文化品牌,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
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以陶艺文化、粤剧文化、佛教文化、园艺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强包装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游品牌。
三、风物结合,突出特色。
佛山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从南狮、飘色、粤(剧)曲、武术,到陶塑、雕刻、塑扎、广绣、剪纸等,无论是民俗节庆,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相对于静止的、物质形态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技艺是动态的、鲜活的传统文化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神韵,而且能够活跃旅游形式、丰富旅游内容。
因此,可以把游览名胜古迹与观赏民俗风情、把参观文化遗址与观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开发诸如“秋行飘色”、“古窑-陶艺”、“武馆-武术”、“祖庙万福台-粤剧表演”等风物结合、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双赢。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
在这方面,佛山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新世纪新阶段,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路子,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塑造文化佛山建设文化强市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是全国“四大名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岭南文化包括粤剧、岭南画派、广东话、广绣、广彩、岭南建筑风格 .代表岭南文化的作家:欧阳山、杜埃、陈残云、秦牧、黄秋耘等,这些作家都是广东人,写的文章多少都会带有岭南文化特色。
岭南画派的代表: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何香凝、方人定、客大槐、苏卧农、李抚虹、黄独峰、黄少强、叶少秉、张坤仪、赵少昂、何漆园、周一峰等。
都非常有名。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又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中山文化
香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本 香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构,在近代同步发展,为岭南文化增色添彩。
岭南文化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在千百年的演变进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与其他区域文化不同的模式。
概括而言,岭南文化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岭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全省和广西东部地区。
广东之所以被称为岭南,是因为广东北部边界的五座险峻难越的高山大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像一条巨龙横亘于粤湘赣交界处,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在历史上,岭南与中原几近隔绝状态,彼此间缺少交往和文化交流。
因此,岭南文化具有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双重特性。
其次,从岭南文化生成过程上看,其形成漫长而曲折,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高潮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关。
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表层到深层,都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又由于海外贸易频繁,以及明清以来西方势力的逐渐渗入,岭南文化又融入了不少西方近代文化的成分。
所以,岭南文化从它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汲取各方文化营养的混合体。
再次,岭南文化在具体表现和内部结构上,又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追求阳刚之美的岭南诗歌,清新流畅的广东音乐,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锐意创新的岭南画派,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都直接抒发了岭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和大胆创新的浪漫情怀。
如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经营方法;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不断开拓、大胆吸收、勇于创新的精神;永不满足和注重现实人生追求,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崇尚实用、开放多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或变异,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不同时空产生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在特质、特征,还是在结构功能上,都表现出差异。
尤其是地理空间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对文化生成和文化特质有着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马克思在论及古代亚细亚和日耳曼不同的原始公社关系时指出,这种区别“取决于气候、土壤的物理性质,受物理条件的土壤开发方式,同敌对部落或四邻部落的关系,以及引起迁移,引起历史事件等等的变动。
”恩格斯在研究爱尔兰的历史时,也从爱尔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土壤性质、矿藏、气候等入手,再进入经济的和社会历史的考察。
列宁则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附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地理环境的重视,至少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这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直接造成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香山泛指历史上曾共属于一个行政区划的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她处在江海交汇处的伶仃洋之滨。
虽然没有构成完整的山川形胜的地理单元,却由于同临珠江水系的入海口,而在中国翻天覆地的现代化进程中风云际会地成为了中外交流的一个关键地带。
藉此催生出的既源自于中国传统,又融合有外来因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创造、制度构建、行为规则、文化习俗以及价值取向等的总和,即为香山文化。
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博士生导师颜泽贤教授研究认为,香山文化足以成为一种区域文化概念,一是任何文化都脱不了其地域性,而香山文化的地域概念,包括现在的中山、珠海、澳门一带。
这一地域虽历经朝代更迭,但总体上还是一体的,其中的居民,不论在生产、生活习惯还是语言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共通性。
因此,香山文化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
二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它应该既有大的区域文化的共性,也应该有在这个大区域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小区域文化的特质。
在共生之中有其独创,香山文化正符合这一特点。
三是一种文化概念的提出,还应有一系列的文化人物和事例作有力的支撑。
而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启蒙人物许多都诞生在香山区域内,这正可以作为确立这种文化的一个有力注脚。
脱胎于此的香山文化,包含了岭南文化体系中的粤、闽、客三大民系的文化特质,其本身又独具特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文化与母文化——岭南文化同步发展,演绎了中国近现代文明的壮丽篇章,是中华文明的优秀范式。
香山文化在两个发展阶段大放异彩 香山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汉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积累期、近现代成熟期和当代发展期四个阶段。
特别是在近现代和当代改革开放两阶段更是大放异彩。
鸦片战争以来,香山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率先跨出国门,书写了中国人自强兴国的恢宏篇章。
他们当中有为国家富强,对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孙中山、容闳、唐绍仪、郑藻如、杨仙逸、杨殷、林伟民、苏兆征等,也有为推进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而功绩卓越的徐润、唐廷枢、马应彪、郭乐、蔡昌、李敏周等,还有呼唤思想启蒙,倡导顺应历史潮流的郑观应、杨匏安、刘师复、王云五等,以及在文学艺术、体育事业上建树颇多的苏曼殊、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吕文成、容国团等。
颜泽贤教授盛赞“香山文化汇通天下”,并指出,先进的香山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