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当今中国的经济在逐步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长。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人们开始追求享受性的消费了,如旅游。无可否认
旅游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当今中国的经济在逐步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人们开始追求享受性的消费了,如旅游。
无可否认的是,旅游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几个产业之一,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旅游,无论是省内游,国内游还是国际游。
在我们放松心情,享受旅游的同时,我们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也不可避免地在多个方面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下面就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表述。
首先是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影响。
为了增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某些旅游目的地会尽力改善当地的卫生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干净清洁的环境来满足旅客的需求,增加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另外,对当地的历史建筑、古迹遗址等会进行维护、恢复和修整,让旅客能更好地领略到当地的特色建筑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在自然风光的保护上也会重视,是旅游者可以在自然的怀抱中扫除疲惫,留下对美丽自然风光的喜爱和感叹;同时,为了方便更多的旅客的到来,旅游地也会发展当地的交通业,促进当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当地内部的紧密联系,是旅游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旅游地都能做到上面提到的点,就中国目前的旅游现状来说,大部分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其消极影响更甚于积极影响。
旅客的到来也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垃圾的到来,人口的膨胀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环境也在逐步恶化中。
这种现象在旅游热季比如国庆节、劳动节时特别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报纸和各种媒体上的各种报道。
如十一假期是在游客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升完旗离开后,地上堆满各种垃圾,满地狼藉,让人瞠目结舌,此类事件举不胜举,实在让人感叹痛心。
巨大的垃圾量是对环境破坏的明显特征之一,另外,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也不可小视。
另外,有些旅客甚至会在石碑上,树上,墙上各种可以留字的地方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等极大破坏文物价值和植物生命的字样。
总之,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很多地方都忽视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
无可置疑地旅游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各种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原因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是更多的游客来到当地进行各种消费,比如交通、购物、住宿、饮食、旅游景点门票、土特产和纪念品等的消费,这些都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的旅游业对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小的贡献。
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机会,也会促进周边服务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馆、电影院等。
另外,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有着很大的贡献。
但是,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与旅游业,而当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又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善于提升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当地就会逐渐失去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旅游业会渐渐萎缩;而且在经济低迷期,游客人数减少对当地的经济也会造成重创。
旅游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双面影响,在社会文化方面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旅游本身也可称为一门文化了。
旅游感受和欣赏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自然风景,也有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
当我们去旅游时,我们往往会在旅游地过程中增加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比如像黄鹤楼、岳阳楼等这类历史建筑的建成时间、缘由、建筑结构、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认识;自然景观中各种植物、地貌和当地的气候、水土文化的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提升等;民俗文化如有代表的节日及其庆祝方式、传统技艺、民间小吃、民间故事、名俗等;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消遣方式等的了解。
总之,当我们去一个旅游地旅游时,我们就能增加对当地的衣食住行、历史底蕴、地形地貌等或多或少的认识。
在对游客的视野、素质方面的提高会有帮助。
在我们认识这些文化的同时,其实也是当地社会文化对外的一种传播。
如果一个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能让游客喜欢喝留恋,那么这种文化就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它也将会被更多的人所知道,被传播到更广的地方去,增加其社会文化的魅力,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不断吸引旅客前来,当地也会花心思保护其文化。
某些地区文化也能吸收一些兼容的现代文化和别的地区文化,是自身不断发展。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业和当地的社会文化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旅游业的发展破坏了当地自身的社会文化。
我们都知道旅游实际上市一中商业性活动,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会带着很多商业元素在里面,如当地会建多一些旅店、现代化的娱乐地点如酒吧、电影院等可能与当地社会文化不是很相符的设施。
这些都会破坏当地文化给人的整体感觉,降低旅客对其的喜好程度。
民风不再淳朴,建筑不再古生古色,一些生活节奏较慢的地区被打乱,各种带着浓厚商业色彩的活动的进行等等。
这些都是遗憾。
凤凰古城就是一个挺有代表性的例子。
它因沈从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也让人们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深深吸引,但凤凰古城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已不似从前般淳朴动人,让人感叹失望。
这种事例也并不少见。
旅游业对当地社会文化多多少少会有影响,但...
旅游广告对旅游的影响是什么?
1,旅游广告具有一般商业广告的各种特点,如有偿性、目的性、时效性、指向性与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
此外,由于旅游产品的在生产、销售、推广及消费中的特点,又决定了旅游广告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商业广告的其他特点,如旅游广告传播的高互动性、旅游广告信息高度的立体化、旅游广告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旅游广告信息鲜明的个性化等。
2,旅游广告媒体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差异,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
根据广告宣传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以及旅游广告费用的支出,进行媒体的可行性分析,科学地选择广告媒体,对旅游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旅游广告对旅游起到促进的作用,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的大力发展,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
...
社交媒体在旅行中对“90后”影响大吗?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
”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
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
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
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
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
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
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
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
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
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
居...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请参考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
”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
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
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
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
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
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
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
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
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
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就...
网络查阅旅游资料有什么好处?
网络有几大好处:第一,没有时间限制,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 必须定点定时购买或观看,而网络则总是开放着等着你。
第二,可以主动式查询,人们从纸媒体和广播电视媒 体上接受信息是被动式的,编辑做了什么你才能看到什 么,而编辑所做的未必是你需要的。
网络则不然,信息储藏在网络这个巨大的海洋里,人们上网是寻找信息,把需 要的信息搜索出来。
一般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信息。
在不知道有哪些旅游网站的情况下,可以先 到有搜索查询服务功能的网站,通过关键字查询,基本上也能把你所需的相关信息抓出来。
注意网上的内容不是太 少,而是太多!因此掌握快捷便利的搜索查询方法,会让你既省心又省钱。
第三,由于网上信息量大,你可以通过多种来源的信 息比较,而整理出较为准确的资料,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 为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广播、电视上的节目都有做广告的嫌疑,网上虽然也难免,但不可能全是。
特别是有关旅游服务方面的信息,如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报价、行程安 排、景区的交通、住宿、通讯等各种服务设施,弄得越清 楚越好。
第四,阅读完资料后,如果还不放心,需要了解更多 的背景,那么有一个地方值得你去,这就是网上的BBS。
所谓BBS,在国内也称作“论坛”。
BBS实际上是一个软件 系统,它允许网络使用者远程写入并发信息,这样客观上起到大家自由发言的效果,因此叫做论坛。
常在论坛里呆 着的人多少具有些热情、自由、不甘寂寞、乐于助人的特质,网上便有很多以旅游为主题的论坛,大家在里面交换 各自的旅游心得、寻找旅伴。
因此,如果想了解某一处有什么好景观、特色如何、是否值得一游,不妨选择一个热 闹的论坛听听网友的意见,这种意见大凡是真实不带任何功利性的。
即便不巧碰上个网上推销者,他告诉你的说法 不切实际,你也不用担心,因为很快就会有大侠式的人物来主持正义。
而在网上,如果有三个人反驳一个人,那么 大部分时候这三个人是正确的。
毕竟到目前为止,在论坛里发言的人虽然用真名的不多,但说真话的很多,与现实 的谎言世界正好相反。
这种反差也许与旅游的功效一样,是人心理和生理的一种需要。
关于台湾媒体报道的国家旅游局通知旅行社停止赴台旅游是否影响自由...
旅游解说系统是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
[1]解说系统的涵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
[2]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当前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层次,解说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生态旅游所应具备的旅游者教育、环境保护、当地文化保护等多种功能,难以体现生态旅游的特色。
提升旅游解说系统的质量,建立旅游生态解说系统已经成为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1.1导游员自身素质存在的缺陷向导式解说系统是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解说方式之一。
它以专门的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
因此,向导式解说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导游员自身的素养。
当前国内众多景区的导游员往往缺乏本景区生态知识的专业化培训,对于旅游的保护与教育功能缺乏足够的业务知识,导致他们难以向旅游者提供生态旅游所应具备的保护和教育功能的服务。
1.2解说牌示的设计忽视了生态保护的功能解说牌示即解说标识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设施。
[2]就一般景区而言,解说牌示可归为以下四类,即交通引导牌示、景物解说牌示、警戒忠告牌示和服务导引牌示。
首先,在解说牌示的设计上,当前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标识牌在选材、样式、颜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悖的因素。
如许多景区的牌示选择用砷或铜等处理过的防腐木材作为材料,其本身就成为一种污染物;部分景区的牌示样式和风格与景区主题和生态保护不协调;各类标牌样式、颜色混杂等。
其次,各类解说牌示文字、图形和语法组织人性化不强。
当前我国多数景区解说标牌的多语种解说薄弱,外语语法和用词不当现象较为普遍;交通标识路线混乱,不够醒目,图形应用不符合规范;景物解说或过于简陋或过于繁杂,不利于旅游者阅读;警戒忠告牌示用语强硬,造成旅游者心理上的不适;服务导引牌示不够明晰等。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兴致,更加不利于旅游生态保护与教育功能的开展。
1.3游客中心解说功能薄弱当前许多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偏重于旅游集散、接待等功能而忽视了作为全局性的解说功能,部分小型景区甚至不设游客中心的解说设施。
这导致游客到达景区后缺乏对景区的全局性了解,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1.4解说内容陈旧、缺乏知识性解说内容尤其是景物解说内容的缺陷是当前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
我国旅游业已经 进入生态旅游大发展阶段,但多数景区的景物解说内容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层次。
首先,从解说内容所占比例来看,当前旅游景区的景物解说中像形解说和玄幻传奇占据了重要地位乃至主导地位,而有关于该景物的科普性和知识性内容则相对薄弱。
当前多数解说往往以景区内的像形山石为主体,围绕这些像形山石凭空捏造出许多传奇神话,而有关该类景物的地质、环境、生态、史实资料等则少之又少,对于区内部分观光价值不高但生态、科学价值较高的景物往往是弃之如弊履,黄山李四光发现的冰川遗迹竟没有任何解说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3]。
其次,解说内容的翔实性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景物解说内容普遍存在虚构、杜撰、夸张等弊病。
景物解说信息的来源经不起推敲考证,牵强附会者甚多。
如浙江临安大明山风景名胜区根据当地的传说推出了朱元璋发迹、出家、巧遇刘基等内容,并以史实形式向游客提供解说,但据笔者多方查证,所有这些内容并无史料记载,其真实性存在极大问题,在实际旅游活动中严重误导了游客。
第三,景区解说系统缺乏更新,解说内容刻板陈旧,缺少时间上的更新变化。
当前许多景区在解说系统尤其是景物解说系统的设计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解说系统是一个静止的范畴,不需要更新,一个景区的景物解说往往在该景区建设初期确定以后就一成不变。
在信息化的今天,旅游者对目的景区的了解变得相对简单,一成不变的解说系统使游客出游时仅具有按图索骥的寻觅感,而缺乏旅游活动的新奇性和教育功能,对于回头客,平淡无奇的浏览感觉则更为突出。
这种模式下的解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在客观上限制了解说系统的教育、环境保护等功能。
建立景物解说随时间、季节以及社会时代观念的变化而及时更新的体系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旅游解说系统存在较大问题,在许多方面已经与旅游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如何对现有旅游解说系统进行改造,建立适应生态旅游大发展的旅游解说系统迫在眉睫。
笔者就当前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期望在景区中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了当前旅游景区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概念。
2.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涵义2.1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概念旅游生态解说系统是指在现有解说系统基础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