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在旅行和行军中的具体事例
请查找指南针与用于旅行和行军中的具体事例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
请查找指南针与用于旅行和行军中的具体事例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我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朱彧1119年写的《萍洲可谈》,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表明在航海活动中,指南针普及得相当快.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野外旅行(野外行军)中,通常是要穿越没有熟悉地形地物的地区,这个时候就要用指南针来标定地图和确认方向.至于例子吗,每个公园地图都有一个指示方向的指针.而中国古代的“逐鹿之战”就是使用指南针的战例.
请查找指南针用于旅行和行军中的具体事例,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我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朱彧1119年写的《萍洲可谈》,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表明在航海活动中,指南针普及得相当快.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野外旅行(野外行军)中,通常是要穿越没有熟悉地形地物的地区,这个时候就要用指南针来标定地图和确认方向.至于例子吗,每个公园地图都有一个指示方向的指针.而中国古代的“逐鹿之战”就是使用指南针的战例.
【指南针用于旅行和行军中的具体事例】作业帮
传说黄帝和蚩尤作战三年,进行了72次交锋,都未能取得胜利.在一次大战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给黄帝军队的进攻造成困难.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才使得军队得以继续前进.这时诡计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雾,霎时四野弥漫,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前进的方向.黄帝十分着急,只好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原地不动.并马上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应龙、常先、大鸿、力牧等大臣都到齐了,唯独不见风后.有人怀疑风后是不是被蚩尤杀害了.黄帝立即派人四下寻找,可是找了很长时间,仍不见风后的踪影,黄帝只好亲自去找.当黄帝来到战场上时,只见风后独自一人在战车上睡觉.黄帝生气地说:“什么时候,你怎么在这里睡觉?”风后慢腾腾地坐起来说:“我哪里是在睡觉,我是正在想办法.”接着,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对黄帝说:“你看,为什么天上的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呢?臣听人说过,伯高在采石炼铜的过程中,发现过一种磁石,能将铁吸住.我们能不能根据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一种会指方向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黄帝一听笑着说:“原来你躺在这里就是想的这个.”黄帝把风后的这个想法告诉众臣,大家议论了一番,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然后,就由风后设计,大家动手制作.经过几天几夜奋战,终于造出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仪器.风后把它安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安装了一个假人,伸手指着南方.风后告诉所有的军队:“打仗时一旦被大雾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车上的假人指着什么方向,马上就可辨认出东南西北.” 从此,黄帝的军队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雾了.人人勇敢善战,个个奋勇争先,终于战胜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杀死. 黄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黄河中游一带.不久,风后因年迈体弱,经常疾病缠身,黄帝为他寻了很多名医名药,都没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后,黄帝和大臣们都非常悲痛. 为了不忘风后的功绩,黄帝亲自为他选了一块坟地,把他埋葬在黄河以北的赵村.后世人又把赵村改名为“风后陵”,意思是,这是风后的陵墓.“风陵”也就是现在陕西东潼关的“风陵渡.”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文章 急急急急
《在古诗里旅行》作者:李方 在古代中国,最活跃的旅客大抵是诗人,像郦道元那种写散文的比较少见。
农民一般被固定在土地上,很少有机会出门,除非服役或迫于天灾人祸。
商人较多旅行,但他们是社会边缘人,被认为不入流。
旅行产业主要靠政府买单。
由于选拔高度,官员大都是兼职诗人,旅行中不免猛干第二职业。
同时,总有批量诗人出于上进心而踏上旅途。
因此说,最活跃的旅客大抵是诗人。
相当高比例的古诗实际人是游记。
本文想谈谈诗人作为旅客的特点,比较散漫,想到哪儿算哪儿。
诗人骑驴 驴是诗人最佳旅行工具,像骑马,“一日看尽长安花”,比较俗。
陆游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酷毙! 人仗驴势。
贾岛骑驴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
那壁厢在喝:找死呢?贾岛说,非也非也,我这儿正“推敲”呢。
韩愈心想,咱文起八代之衰,你这笨鸟算是撞对人了,我看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爽。
驴子曰:瞧,撞出了成语,乖乖。
提速 古代旅行,突出一个慢字。
清朝算是效率甚高,八百里加急,一封电报从北京特快违背到广州,也得好几十天,而且驿马倒毙于途不知凡几。
李白相当于铁道部长,说,提速吧,于是“十张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一向看不起杜甫做诗的苦哈哈,但老杜的马拉松也不含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4个字跑掉一两千里路。
当然,老杜后来跑到一半就掉头南正职,到死也没着洛阳的影儿。
最狠的韩愈。
“一封朝秦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不过提速这事儿不能抬杠,花木兰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呢。
俄罗斯方块和期权 李贺在路上,想到好诗句,就随手写下来,扔进一个专用口袋,回家取出来再往一块儿拼,有点像在游戏机上玩俄罗斯方块。
打仗的迷信锦囊妙计,写诗的迷信锦囊妙句。
按金融术语,这叫期权,诗人在旅途中仓促难以成篇,就先把期权拿到手再说,买个踏实。
李贺也正因为这个习惯,所以好句子有的是,但好诗相对少得多。
毛主席作诗的时候,特别喜欢向他“借钱”。
你“一唱雄鸡天下白”,像“天若有情天亦老”。
环形跑道 顾炎武号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那么些年,看来杜牧也没闲着,但总是围着扬州城跑圈儿。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结果路没少跑,读书却多半稀松,“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检讨书上也说自己没干有益国家有益人民的正事儿。
当然也有话可说:朝廷里乱糟糟的,咱才不蹚那浑水。
环形跑道上的诗人,大都苦闷。
杜甫说“北极朝廷终不改”,可那段时间也正是他最苦闷的时候,虽然在围着皇帝转,但顶多是颗冥王星,远了去了。
还有文天祥,转战抗元的岁月,作诗说自己的心就像指南针,永远向着朝廷,真是比黄连还苦。
有潇洒的,有苦旅的 王维和岑参差不多是同时代人,当时好多人都想去西域立功。
王维送别这样一位时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岑参则在把朋友往回送:“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有潇洒的,有苦旅的。
盛唐生活的幸福,在于社会的多元化,你可以在辋川别墅吟风弄月,也可以去西域大漠求取功名,没有告诉你必须怎么着,才能怎么着,否则别后悔你将来怎么着,等等。
人小诗不大 “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被贬到广东,后蒙召回,渡汉江时写了这首诗。
宋之问是靠写诗逗武则天开心挣面包的,总之有点“小”。
这首诗情真意切,但还是不免有点“小”。
同是被贬召回,刘禹锡则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爽。
人小,诗也大不起来,走得再远也大不起来。
最好的诗是让人发呆 最好的诗不是让人立刻有所感悟,而是让人发呆。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每读一遍,就发一遍呆。
发了半天呆,还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那是深切的感伤,是我所不能体会的,只能发呆。
为了不继续发呆,只好不读。
可忍不住又想读。
如果什么东西可以上瘾的话,发呆应该是一种。
如果我是诗中那位旅人,我怎么受得了。
盲流大军 觉得自己成了,但还没有官做,就得出门上游历天下,结交朋友,当然主要是结交做官的朋友,按客气的说法,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是谓壮游。
这种游历在唐朝的时候蔚然成风,简直可以组成一支盲流大军,李、杜都曾亲历其盛,传下诗篇。
一面自标高格,一面又投门上书:“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不要因为他是李白就不敢说他矫情。
我最关心的是这支盲流大军的经济来源。
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常遇到的外校的盲流诗人以交流诗歌为名蹭吃蹭住。
这样说可能太损了,里边也还有几个真诗人。
糟蹋山水 据说诗人里以乾隆皇帝产量最高,大概也是因为他游的地方最多。
诗产量和旅行路线长短基本上呈正比关系。
难得乾隆何时何地几乎从来没有卡壳的时候,就苦了那些山水名胜,好好的衣服招谁惹谁了,硬往上贴补丁。
再加上那笔软骨病般的书法,遂成一浩劫。
其实,走的路越多,写的诗越多...
旅行和行军装使用指南针的具体事列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
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
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
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
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
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
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
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
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
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
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
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
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
”的句子。
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
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
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
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
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指南针在古代主要被堪舆家们用于相宅相墓,同时也被用于航海及其他。
正是这后者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指南针才得以跻身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行列。
我国典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朱彧1119年写的《萍洲可谈》,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表明在航海活动中,指南针普及得相当快。
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指南针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指南针又称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对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人如何定向问题的研究,也表明古人对如何定向问题的重视,为此,指南针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指南针用于军事和航海的活动,也被用于堪舆术,后来还辗转传入欧洲,在欧洲的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航海技术发明中,指南针也是最重要的单项发明。
...
有那些发生在丝绸之路中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路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嘉峪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二年。
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
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
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4)西域都护的设立: 2、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
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三线均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
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
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
对指南针做个简单的介绍
指南针概述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
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
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
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
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
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编辑本段]指示方向原理 地球是个大磁体,其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辗转传入欧洲后在航海大发现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科学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针为何能够指南”问题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
那么,中国发明指南针后对指南针理论作过什么样的探讨?吉尔伯特的理论是否及时传到了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又对我国指南针理论的发展有过哪些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关增建从2003年起开始着手研究这些基本上还是空白的问题。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
”关增建介绍,11世纪中叶时我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随后,文人学者们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提出各种指南针理论。
例如,最晚成书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逻辑: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
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
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 关增建表示,从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蒙氏理论”完全异想天开,但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解释其行为,在东西方科学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
我国古代阴阳学说昌盛,用阴阳学说阐释指南针指南及“常微偏东”的原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特别是,该理论认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属性,它们决定磁针的指向,这种说法很容易启发人们发现磁石的两极,并进一步联想到磁极与磁针指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找到可能的途径。
南宋人的指南针原理,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只是围绕磁偏角现象,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这样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过该中心的那条子午线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
南宋人曾三异等认为,一旦测量地点不在这条南北线上,指南针所指向自然“少偏”。
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针由大地方位系统决定,而偏角则由天体方位划分系统所决定。
关增建认为,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指南针理论在阴阳感应学说和磁偏角的存在这一矛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迫”。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科技知识。
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阴阳五行的作用不断淡化,力学角度的分析不断增加,但吉尔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学理论连西方学界都没统一,更谈不上入主东土。
传教士中,1658年抵华的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系统,但他认为决定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两极本身,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而不像吉尔伯特认识到地球本身存在一个磁体。
南怀仁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我国仍有学者用它解释指南针问题。
而此时,清末来华的传教士已开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学知识介绍给中国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