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的意义
物质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辈留下的财产。在这种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 进入19世纪中期以来,遗
物质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
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辈留下的财产。
在这种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
进入19世纪中期以来,遗产的内涵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视作遗产。
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遗产,就是文化遗产。
它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这种崭新的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
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
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
在中国,差不多是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在那时人类不可能懂得遗产的保护,所以渔猎文明荡然无存。
再一次就是近一个世纪——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
在文明转型期间,新旧事物的更迭非常无情。
而且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内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因此说,谁提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
迷人而沉甸甸的巴黎和罗马就是靠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最先和最鲜明地表达出这种新的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
他在那篇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昂首挺胸地捍卫着法兰西的历史文明。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要“为名胜古迹制定一项法律。
为艺术立法,为法兰西的民族性立法,为怀念立法,为大教堂立法,为人类智慧最伟大的作品立法,为我们父辈集体的成果立法,为被毁坏后无法弥补的事物立法,为一个国家前途之外最神圣的东西立法……” 这段话写于1832年。
法国正处于工业化发端之际。
他的文化敏感和文化责任,令我们惊讶,也令我们钦佩和感动;这篇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先觉性和超前性的文章,竟然把新的遗产观说得如此明明白白。
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
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
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惨重的摧毁。
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广泛地接受。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中说:“在过去20年(他指20世纪后半期),遗产的概念已经扩大,发生了变化。
旧的概念把遗产认定为父母传给子女的财物,新近的概念被认为是社会的整体继承物。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
这表明人类在遗产观上已形成共识。
共同而自觉的遗产保护就开始了。
然而,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总是一步步的。
1972年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公约》主要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时,人类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还不完整,只看到了遗产的物质性一半,还没有看到另一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
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
这中间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
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共同认同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
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共同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因此它直接表达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比如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现在颐和园和故宫上,而是深邃而鲜明地体现在春节的民俗之中。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
日本人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
韩国人也较早有了这种观念。
他们早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
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这种前卫的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知和认可。
终于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
进而在6年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至此,人类将另一半文化遗产拥入了自己的怀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
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等。
我们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
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
只有进入了现代社会,才会把前一阶段文明视作遗产。
因此说,当人类相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与保护时,一个现代的完整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现代遗产观也是一种现代文明观。
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
那么,与现代文明相对便是对遗产野蛮的破坏了。
所以,人类文化遗产观的最终形成并不遥远,就在最近这...
世界自然遗产对旅游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
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Discuss the Economics Concepts of 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 have been as an ideally standard for developing area projects, while nowadays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economic domain department till to the sustentacular industrial in some places.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out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concept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80s, and researched on the strategic ideology on sustainable endgenous paradigm, sounds i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lth of ecotourism, and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ese. This issues paper focuses on economic impact by ecotourism, there are two related, but distinct, economic concepts in eco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Ecotourism Definition Economic 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
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
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
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 1、中国的一种荣誉; 2、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商机; 3、首先是为了使之能纳入联合国教产文组织的监督之下,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科学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孙后代保留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珍贵的历史遗存, 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卫生,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着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4、国民进步的象征。
世界遗产除了是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但却由于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上旅游的过份开发及人为破坏,造成一些对古迹及自然风貌的不良影响。
不过亦有部份不太知名的古迹却相反地因被列入世界遗产而受到学者、政府,以致各地人民的特别关注和保护。
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就曾因此而受益。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
“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的意义: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申遗对旅游地的影响?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编辑本段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韶山丹霞山(名称来源)、金鸡岭、南雄的苍石寨、平远的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编辑本段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编辑本段世界遗产 贵州省赤水丹霞地貌将与湖南省崀山、万佛山,广东省丹霞山,福建省金湖,江西省龙虎山、龟峰,浙江省方岩、江郎山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风景名胜区合作,进行丹霞地貌“捆绑申遗”。
11月5日,有关部门将在四川省峨眉山召开会议,讨论中国丹霞地貌申遗事宜。
由澳大利亚丹霞地貌专家罗伯特·威雷带领的专家组不久前考察了中国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后认为,赤水拥有目前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地貌面积,其自然景观独特,资源组合完美,景观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目前中国此地貌发育最成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区,赤水与中国广东等5省丹霞地貌一起,已达到世界自然遗产标准,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专家组在赤水杨家岩、狮子岩、马鹿原始森林、峡谷、十丈洞瀑布、五柱峰和中国桫椤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
新西兰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教授、世界砂岩地貌研究著名专家罗伯特·威雷说,在这里,他不仅仅看到了这么大面积的丹霞地貌和保护得如此完美的生态环境,还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崇高的保护自然的举措。
这里有一望无边的竹海,成片的桫椤林,连状的瀑布群,大量濒危的动植物,他为世界上有这么美丽的地方而感到震惊。
他表示,他将与中国专家一起为赤水力争列入丹霞地貌
遗产廊道旅游产品的作用是什么呢?
遗产廊道发源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地区摩拉维亚乡村,当地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条名为“摩拉 维亚葡萄酒之乡”的遗产廊道,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诸如乡村博物馆、城堡、葡萄园、酿酒作坊、手工艺作 坊、有音乐和舞蹈的酒吧等连接起来,还在途经之处建设了酒店、客栈、宿营地、自助餐厅和餐馆。
遗产廊道成为了一项富有 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可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它既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峡谷、运 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是专门修建的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性廊道。
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乡村开辟 遗产廊道,将更好地展示当地景观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同时,也会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的意义: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
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
旅游业发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要实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旅游业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采取保持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平衡、减轻遗产地的环境压力、让社区居民参与遗产地的管理、培养世界遗产地居民的旅游意识和保护意识等诸多措施。
文化遗产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遗产的载体。
保护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重要之至。
旅游需要文化遗产的衬托,没有文化遗产的旅游则显得苍白无力。
没有旅游文化遗产就没有旅游业。
而今文化遗产的流失情况严重至极,仅仅靠国家单方面实施政策也未能达到完全保护的功效,在这里呼吁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国家,自我约束。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整个社会的一大步。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一)国家实施保护政策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
与此同时,国家更应该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通过强制力量,及时约束游客的违法行为。
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让大家了解法律的条款,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和相应法律代价。
另外,法律条文对于个别破坏者,惩罚相对宽松,使得极个别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
对于这些破坏和侵占文物及文化遗产者应严惩不贷。
在进行开发拆迁文化遗产区域时,尽最大能力保护好文物的完整性。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谁提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
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国民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二)游客做到遵纪守法许多游客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违法,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有的甚至在被法律处罚之后,仍然感觉模糊,甚至不以为然。
有的游客大肆采摘树叶花草等作为纪念品,有的商贩以当地稀有的动物、植物、矿产为纪念品,甚至到了“掠夺性”贩卖的地步。
比如:峨眉山的枯叶蝶是名贵物种,然而有的工艺品一件就用掉几十只蝴蝶。
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揽下。
另外,并不是非要在景区留下痕迹就代表着你“到此一游”,旅游的纪念途径有很多种。
比如:在风景名胜地留影,购买旅游特色纪念品、当地特产、收藏车票、门票等。
观光游览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历史、遵纪守法。
(三)旅游景区采取措施许多景区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但还有部分遗产景区做得不够。
以丢垃圾为例,根据测算,一个常人手持垃圾寻找合适丢弃地点的正常忍受距离是50-200米,如果在范围内没有出现垃圾桶,许多本来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也会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垃圾筒而随地丢弃。
因此,在给予游客方便上,应该注意宣传和引导,让游客的心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放松,让游客的知识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拓展,让游客的感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升华,让游客的心灵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净化。
经过全民族集体的努力,并且是长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经久不息的积累下,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研究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
“纪念日”的确定,无疑是推进一项事业开展、弘扬一种伟大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
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视的。
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
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旧城区内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
而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
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
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
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
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更强的抗震作用。
这一建筑风格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以柔克刚”的传统文化理念。
例如,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
再如,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区,就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
这个地方得到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在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时,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
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
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
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却不是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
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
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与认同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