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俗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民俗旅游的论文
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结课报告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
关于中国民俗旅游的论文
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结课报告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价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
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
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我国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民俗文化变迁总的现状是:表层变化迅速,深层观念尽管变迁缓慢,但很多传统观念也都面临被打破的命运。
传统民俗文化发生变迁或变革或消失,这是民俗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
但不管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民俗文化的变迁还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1.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
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
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
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
这种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于利,正如冯骥才所说“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后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
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
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
浅谈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联系的反映民间地域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民俗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时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是创造民俗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现代的旅游资源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求一篇旅游文化的论文.
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 (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
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
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
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
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
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
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
(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
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
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
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
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
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
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
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
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
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
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
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
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
(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
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
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
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
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
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
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 (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
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
“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
(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
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
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
(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
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
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
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
七、结尾 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
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文化和风水建筑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
大多数人也将其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
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 水是大地的血脉, 万物生长的依靠。
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
所以,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正因如此,在建筑中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风水一说。
在中国有许多风水建筑,人们在建造房屋,选择家宅的时候会注意风水的好坏,讲究环境方位问题。
人们也常以山水俊秀,地灵人杰等词语来赞美自己所在的地方。
风水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
那么,何为风水文化?它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呢? 《葬书》最早提出风水一词,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所谓的风水学便是:太极生两仪(阴阳、正负) ,两仪生四相(五行) ,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二十四山。
通常人们将风水分为:龙、穴、砂、水、向、意、形、天。
所有高等的风水师,都是按这些理去做,但要结合人命理,本性去计算;以前风水大师们的一句发家名言便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可以将其连起来读做:堪舆风水地理——堪(观察天) 、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 、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 。
在地球上, 水、 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也是风 占最大体积的物质是风、 地。
(空气)、水、地(土地) 。
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风水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
可见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
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
老子曾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
翻成白话文便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 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 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
《简易经》里记载: “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这里所指的风水应该就是风水的原义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 指住宅基地、 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
在《辞海》中也是如是解释:风水,也叫“堪舆” 。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但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准确。
其一,它将风水等同于一种迷信,没有肯定其科学的内涵;其二,没有把风水与风水术区别开来。
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表面上讲,它是一种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从本质上讲,它是古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一门学问。
简略地说,它与现代的“人类聚居学”“环境地理学”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仍有本质的差别: 后者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而前者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与实验基础, 夹杂着许多唯心主义的说法和迷信的内容, 以至于我们还不能将它作为一种科学,只能作为一种“术数” 。
近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研究不断深人,中外学者对风水的看法渐趋一致。
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而提出的一套景观评价系统, 是古人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处理的方法与布局的艺术。
风水的范围包含住宅、宫院、寺观、陵墓、村落、城市等许多方面,其中涉及死人葬地的称“阴宅风水” ,涉及生人居住地的称“阳宅风水”。
风水有糟粕也有精华,不能简单地采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它。
有的学者还认为,严格地讲,风水与风水术是有区别的。
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本体是自然界;而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其本体是人。
中国风水学是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
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后人所应学习继承,应大力发扬光大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人都熟知的风水建筑可能非故宫和明十三陵莫属了。
北京有一条龙脉,贯穿故宫和明十三陵。
古代君王身前居住之所与身后安息之地皆在龙脉之上,受天神庇护。
故宫,距今已经有了 600 多年的历史。
故宫的龙脉与昆仑山相通,而昆仑山与天上元气...
关于民俗方面的毕业论文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成都民俗文化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4大类,10亚类;其中包含了6项旅游产品要素、10项旅游产品类型、若干旅游产品项目.以蜀汉三国文化为支撑,以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融合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气氛,成都民俗文化街在主题形象定位、产品功能设计、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模式。
从以上几条内容展开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
关于三明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小论文
这方面的习俗是最有时代的代表性,在宁化、清流、明溪一带有着从晋代就已经有了记载“吃老鼠干”的习俗;宁化的“鱼生”资格就更老了,可以推至原始社会末期;还有“韭菜包”,它应当是北方饮食文化对南方饮食文化影响的最好见证。
竹寮、草寮、拖轳、竹片灯火、跷灯、水碓、风车等等都是古老习俗的遗留。
上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
在永安、三明、沙县一带,人们至今仍然保留吃“艾果”、“艾糍”,可以避免被鬼“抓青”。
艾果,用艾草和粳米掺合舂制,艾糍用艾草和糯米掺合舂制,都带有绿色。
喊擂茶是将乐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擂茶越做越精:芝麻要用极白的;茶梗换成了茶叶;芝麻多放,茶白色,味更醇;加花生擂制,风味独具;若放桂枝,香气扑鼻。
提供:旅游资源大全,免费旅游交易平台,旅游社区,旅游软件,喊擂茶有点儿规矩:四时八节喊过节茶,平日里喊互酬茶,有喜事的喊喜茶,请人帮忙的喊答谢茶。
喊擂茶喊得最火热的时候还数八月中旬。
这时节考上大学中专的,招工了的,毕了业都喊擂茶,重点请老师,去喊的人汗流浃背,那诚挚的神情,真有点“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