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源与旅游作业
相对于中央下面的社会是民间,这句话对吗?这是一个尔雅课,民俗资...
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大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
相对于中央下面的社会是民间,这句话对吗?这是一个尔雅课,民俗资...
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大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
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又分为三个亚类:(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2)消费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运输民俗、通讯民俗等。
第二大类.社会民俗旅游资源。
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亦可分为五个亚类:(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第三大类,精神民俗旅游资源。
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也可以分为四个亚类:(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2)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有哪些
1、特色性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
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
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
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
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极值,它们或是同类风景面积范围最大者,或是建筑体态最高,最长者,或是同类资源数量、层次最多者等。
这种“最”型资源是不同范围的景观极值,其特色层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资源都要多;完整度是指旅游资源的保存完好程度。
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旅游资源,其特色层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遗址的资源高;审美度或称观赏度,是指同一类旅游资源的艺术表现程度。
一般来说,其艺术审美价值越多的旅游资源,其特色层次也越多,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组合度指不同旅游资源构景因素组合配套的程度,包括单位面积上资源组合密度、丰度、和谐度。
凡是旅游资源组合最集中、最丰富、最协调的地方,其资源总体特色层次也最高,对游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
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评价系统,应用时必分别判断,综合比较,以此为客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
如苏州组织除夕寒山寺听钟声的这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游人一边品尝着新鲜、甜蜜的葡萄,一边饮着葡萄美酒,欣赏着活泼优雅的歌舞;北京仿膳饭庄经营清宫风味菜点而闻名遐尔,每年接待客人约十万人次,其中有许多国家元首、贵宾;云南的竹楼宾馆等。
总之,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时,要有创新精神,在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时,要有创新的、唯我独有的设计构思,有观念上的更新,有创新的勇气和胆略,有创新的风险精神。
而且,独特性还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不仅要挖掘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产品。
2、保护性原则。
在这里, 保护性原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是,人们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旅游和生存环境看作旅游发达兴旺的生命线。
正如瑞士旅游局局长瓦尔特?勒先生指出的那样:“破坏了名胜古迹,就失掉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属性和环境”。
因此,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如开封要建“宋街”的消息传到海外后,正在加拿大讲学的东南大学朱光亚副教授火速给该市领导来信指出,开封文物很多,如能保护利用现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游人了。
按古人标准建街,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的。
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宋街”还是建起来了,而且就压在宋代宫殿遗址上面。
在优美的风景名胜区乱修乱建工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这是对清幽美丽的环境造成了干扰、污染、甚至破坏。
北京城作为500 年前经过精心构思总体规划而成为一个世上罕见的整体建筑,它明快、匀称,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这古城风貌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诱人的旅游资源。
然而现在,城墙没有了,许多古建筑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当代世界上司空见惯的、火柴盒式的群楼。
再如沈阳故宫周围的大楼和住宅,都属于类似情况。
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也就等于一纸空文。
3、参与性原则。
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 识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
民俗风情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马观花”。
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游客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常的生活,让人留连忘返。
笔者曾在以色列访问过一个阿拉伯人居住的村庄,那里没有秀丽的风景,也没有更多可供观赏的人文景观,仅有...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
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
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
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
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
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
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
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1982年《浙江民俗》发表《民俗学与旅游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第一篇全面论述民俗在旅游事业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文章,提出了“民俗旅游学”的见解。
以后,这一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旅游,就是要看一看当地的名胜古迹,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因此,民俗文化就成了旅游中的一宗极为宝贵的资源。
现在,我国各地除举办民族节日、民俗展览,出版有关旅游的民俗报刊,生产风味食品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外,各地又搞起了民俗旅游的专题项目。
1984年山东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节。
以后每年举办一次。
既有各国代表团队争奇斗艳的风筝放飞娱人耳目,又进行商品交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很可观。
潍坊国际风宁会引来中外万商云集,第三届国际风筝节贸易成交额为二亿一千多万元,第四届国际风筝节贸易成交额为三亿三千八百多万元,第五届届际风筝节贸易成交额高达十亿五千九百多万元。
同时,通过潍坊国际风筝会,人们广交了四海朋友,收集了八方信息,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带动了民俗改革,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样的社会效益用经济数字是无法衡量的(《民俗研究》1989年1期)。
在此基础上,1986年11月他们又创造性地搞起了 “潍坊千里民俗游”。
其旅游线以滩坊为中心,途经青州、临朐、安丘、高密、寒亭、昌邑、昌乐7个县市区,沿途24个景点、4个博物馆、3个民俗旅游村庄,全程1400多华里。
可以参观潍坊的风筝、花灯、青州李清照的故居、临朐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到安丘石家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随农家俗”,参观髙密的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参观寒亭杨家埤木版年画陈列馆,欣赏昌邑的蓝印花布工艺等。
潍坊国际风挙节使这座过去鲜为人知的城市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之都”。
1986年底,潍坊风筝会又扩展为绵延千里的民俗旅游线,并在民俗研究部门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建成了民俗文化“展群”,常年供游客观赏。
这对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今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潍坊成为省内外民俗、文化、历史等学科专家考察、研究的对象®。
.“91世界旅游”是在山东进行的一次规模更大的民俗旅游活动:有济南的山东民间艺术表演展、曲阜仿古婚俗表演、泰安饮食民俗、蓬莱登州古市游等等。
山东民俗学研究与应用在移风易俗、改革开放中闯出了一条新路,树立了一面旗帜。
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90年春浙江杭州西湖举办了“龙井茶乡民俗文化旅游”,1991年广东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等等。
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潍坊市旅游局,于1990年4月8日至11日,在潍坊召开了“全国首届民俗与旅游学术讨论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进行了探讨。
民俗旅游业正在深化改革开放之中遍地开花,展现出绚丽多彩的风貌。
中国民俗文化试卷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3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 旅游开发优势(S)1.1 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
“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
“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
据此,南宁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也是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的陆路接合部,客观上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1.2 资源优势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
例如,顶蛳山贝丘遗址,1997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物、牛、鹿、象等动物的骨骸,并且在顶蛳山发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评为全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壮族文化习俗;宾阳的炮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而且借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原型的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办节宗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
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有二百多处;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见一斑,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
1.3 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南宁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
南宁作为广西旅游及东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
2006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广西率先突破百亿。
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发展南宁的民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
2 旅游开发劣势 (W)2.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
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长期以来,南宁旅游建设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区,已严重影响到南宁旅游的增长后劲,近两年来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表现。
2.2 整体开发层次低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
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
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