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和旅行软文
程喻今天就是"双十一",我的购物车里空空如也。据说今年规则复杂,"懒癌症"发作不想去跟风。老公委婉地提醒了一句,作为家中大总管要有持家意识,牙刷、卫生纸、洗发水可以适当囤积
程喻
今天就是"双十一",我的购物车里空空如也。据说今年规则复杂,"懒癌症"发作不想去跟风。老公委婉地提醒了一句,作为家中大总管要有持家意识,牙刷、卫生纸、洗发水可以适当囤积一点,瞬间把"买买买"的少女心拉回了职业妇女的日常。
话说回来,女人在购物方面的确是有与生具来的天赋和源源不断的战斗力,年轻的时候逛街可以早九晚六,如今体能有所下降,但是购物条件好了啊,各大电商平台提供了足不出户,随时"买买买"的机会,为什么反而没有激情呢?明明看到好看的衣服还是会两眼放光,出国旅行还是会囤积护肤品,健身房的年卡还在冲动消费,可怎么就对"双十一"的兴趣削减了呢?智慧的女友总结相当到位,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现阶段"双十一"的主要矛盾是电商日益增加的业绩压力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减少的购物冲动的矛盾。
从2009年开始的"双十一",起初只是淘宝的线上活动,到现在是第9个年头。8年,抗日战争都胜利了,放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是什么概念?以前只有淘宝,现在有京东、有海淘、有云集、有网易严选、有永辉超市送货上门,每一类平台都是一种不同的零售业态。以前只有"双十一",现在有"6.18店庆",有"双十二",消费者早就被接踵而来的促销活动熏染到麻木,其实网购久了,你会发现月月搞活动,周周有特惠,天天都过节,比大姨妈还有规律,所以完全不必为没出手而感到惋惜,你会发现一个道理:只要有钱,天天都是"双十一"。
那"双十一"还有人抢购吗?当然有,而且还很多。第一,比起平时来,"双十一"的优惠是客观存在的,不管力度大小,苍蝇腿也是肉啊。第二,我们是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所谓促销,万变不离其中,"双十一"的本质就是用简单的营销手段,来吸引大众进行集中、大额、一次性消费的促销行为。所谓的狂欢,最大的的受益者是卖方,但买方也以合适的心理价位买到了想要的商品。如果东西是必需品,那这钱花得就很值。这里隆重推出花了几万块购买母婴用品的同事,婴儿推车、婴儿床、奶瓶、消毒柜、尿不湿、湿巾……一边碎碎念宝宝啊,你就是一个花钱的篓子,一边摸着肚子说宝宝啊,你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宝宝。这类人,就是"双十一"的刚需客户!
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物质需求,只要折扣力度是存在的,"双十一"这样的活动就永远有生命力,实体商场一年都要做几次活动呢。我永远忘不了,10年前元旦,徐家汇商场凌晨12点人潮涌动的样子,站在电梯上往下看,只能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现在这样的情形,只能在国庆的各大旅游景点见到了。但是,作为一个热点,一个风口,"双十一"的光环在慢慢淡去。
剥去"双十一"各种复杂的优惠规则,其本质是"更便宜"和"参与感",一个万众狂欢的活动,少了你怎么能行。但是现在有一批人,正在成长的消费主力90后、00后,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其实是在下降的。"千金难买我高兴",能够推动他们消费的可能是某个场景、某个时刻,需要了就买,而不是等待更便宜的时候再买。刚刚和一个95后的海归实习生聊天,问她"双十一"购物车买了多少东西,她说:"我昨天在喜马拉雅买了复旦老师讲哲学课的课程,花了199元,这个算不算?"这让我大吃一惊,哲学课从来不是大众消费品,明星八卦才是。网上的明星八卦免费随便看,只是经常会夹杂着点软文,就像报章杂志会有广告一样,哲学课却可以用来制作成标准化商品?我仿佛看到了小众商品的春天,看到了知识经济付费的春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