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中班食品的旅行

本是污泥处理厂,运营方威立雅集团请来全球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还给它起了T·PARK这样的景区名字,运营18个月来,即将迎来第10万人前来参观。这就是香港污泥处理厂--T·PARK。到底

本是污泥处理厂,运营方威立雅集团请来全球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还给它起了T·PARK这样的景区名字,运营18个月来,即将迎来第10万人前来参观。

这就是香港污泥处理厂--T·PARK。到底是什么,让香港的T·PARK轻松解开邻避魔咒?到底是什么,能让10万市民愿意预约后,等待一个多月来此参观,接受一次环境教育,喝着咖啡观海景,享受焚烧炉热气提供的水疗。

命名为T·PARK的香港首座污泥处理厂,名称中虽见不到与污泥焚烧、处置等有关的字眼,但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污泥焚烧发电厂,实现了污泥处理、发电、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面向公众的社区设施的多重功能结合,在处理废弃物,实现能源和用水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可以输出能源。

T·PARK 建筑融入环境。

01

将香港污泥全部妥善处理

处理11座污水处理厂产生的1200吨污泥,7成污泥通过海运运输,降低陆路运输污泥对环境的影响

记者询问工作人员,来参观的市民最爱问啥问题,他告诉记者,大家问的最多的是“污泥是什么”?在记者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小儿科,可从另一方面也表明,由于法律严格,监管到位,在香港市民还没意识到污泥的问题时,它们就已被很好地处置。

事实上,香港政府最初要建污泥处理厂,就是要解决越来越多的污泥。其实,污泥燃烧性差,将污泥变成燃料,实为无奈之举,但香港弹丸之地,不可能再建填埋场处置污泥。11座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1200吨污泥,据测算,香港污泥产生量到2030年将达到2000吨/日。怎么办?香港政府因此要建污泥焚烧处理厂,目的就是减量化、清洁化处置污泥。11座污水处理厂几乎都布局在海边,所以7成污泥以密封货柜装载,通过海运运输,以此降低陆路运输污泥时对环境的影响。

污泥本来难以燃烧,并非一种理想燃料。威立雅采用流化床焚烧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把热能迅速传到污泥,炉内猛烈翻腾的沙砾可以去除焚化炉燃烧产生的灰烬,确保污泥能够迅速、平均和完全被燃烧。焚化过程产生的热能转化为蒸汽以作发电用途。

有个细节,污泥在进入焚烧炉前,需要经过除臭系统处理,而后放入指定斗槽经混合后再泵入焚化炉。据威立雅环境服务(香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狄永信(VincentDeleu)解释,混合污泥是因为香港11座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含水量和热值都不同,这也是项目的技术难点之一。

02

资源能源自给自足

提出了基于资源循环的“整厂完全独立”概念,不需要建设管网、供给自来水、不向外界排污等

建设者坦言最初来到T·PARK所在地区的时候,像是来到月球,因为相比繁华的香港,这儿没水没电,厂址还是一片废弃的煤灰湖。

位置偏远,没水没电,什么都需要自给自足,这样的困难反而凸显了威立雅的优势。威立雅集团亚太区总裁卡迈斯(RegisCalmels)指出,T·PARK将威立雅水务、废弃物处理、能源管理三大业务相结合,融合了顶尖技术,成为威立雅在全球业务的一个缩影。

T·PARK提出了基于资源循环的“整厂完全独立”概念,不需要建设管网、不需供给自来水、也不向外界排污,不仅不需要外网供电,还可以向外网输电。

依托先进技术,威立雅让这个设施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废水零排放,堪称独一无二。

除了污泥焚烧设施之外,威立雅还为厂区建造了一个海水淡化厂和污水处理厂。厂区每天从后海湾抽取海水,经淡化处理后变成饮用水和设施用水。同时,焚烧污泥产生的能源可以为厂内建筑物提供制冷和供热,实现了水资源和能源的完全自给自足。厂区产生的所有污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作灌溉、冲厕及清洁等,实现充分回用,达到污水“零排放”的目标。

据威立雅环境服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宋颂贤(JoeZorn)介绍,污泥经处理后的体积减少90%。一年1.4万千瓦的发电量,除自用外还外送至公众电网,可供4000个香港家庭使用。

至于内地公众最担心的二恶英问题,在这也是轻松化解。炉温保持850度的高温至少两秒,就能避免产生二恶英。

工作人员介绍如何给污泥运输车除臭。

03

相约T·PARK做水疗

环境服务不再单独局限于水务、废弃物或者能源服务,而会在不同业务的交接点产生新服务

到T·PARK做水疗,已经成为香港人非常有趣的一种经历。当人们知道水疗池的加温来自于焚烧炉的热气,对污泥焚烧少了恐惧,反而增加了对技术的好奇。

T·PARK还有一个美好的中文名称,叫源区,源区已成为香港实践转废为能的重要里程碑,源区所有的场所都以“源”命名,3个水疗池由焚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力来加热或冷却水温,这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是源泉;被茂密的树林包围的鸟类保护区,被称为源湖;提供简单食物,可以欣赏海景的地方是源茶。记者询问卡迈斯,一个西方人怎么理解中国的汉字“源”。卡迈斯表示,用“源”,是因为威立雅的信念就是“资源再生生生不息”,源区就是一个把废物转化为能源的世界。

自2016年5月运营以来,香港市民争相来此参观,即将迎来第10万人来此参观。

人们在此留下许多兴奋、感慨、祝福的话语,这些留在贴纸上的发自内心的话,被运营方很有心地制成了一面留言墙。

项目还发挥着环境教育的功能,为废物赋予新生命,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工艺设计,都是由废弃物转化而来。如旧湾仔码头的防撞木、学校的旧桌椅及被弃置的油桶等,都被转化为精美的家具。本被嫌恶的废物,如果用艺术的眼光看,它们的颜值其实一点也不差。

提及T·PARK的示范意义,卡迈斯认为,“未来,在环保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服务类型,环境服务不再单独局限于水务、废弃物或者能源服务,而会在不同业务的交接点产生新的服务,未来环保市场一半以上的业务来自跨行业和行业交接处的业务点。

孩子在污泥处理厂来一场好奇的旅行。

评论

解决邻避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班健

昔日煤灰湖打造成为世界级的转废为能设施。参观香港污泥处理厂--T·PARK,很容易想到内地许多城市遭遇的邻避烦恼,香港T·PARK为何能突破邻避魔咒?说到底,技术过硬是硬指标,也是必须做到的底线,做不到这一点,再多的修饰都徒然。

如果说,用建筑设计表达融于环境,是一种理念表达;那么,行政大楼包裹着焚化炉烟囱,污泥处理设备在人们参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这样的设置、这样的开放,就需要技术和高质量的运营来保证了。公开意味着技术必须有底气。如果不解决好排放这个基本问题,再炫的建筑也没用。

而香港人对T·PARK却是好奇、友好、向往。运营18个月来,将近10万香港市民已经享受了美好的环境教育。威立雅环境服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宋颂贤(JoeZorn)表示,运营方向公众开放,就是希望积极鼓励并提升市民对废物管理、循环再用及升级再造的正面态度,这是企业清洁化处置污泥之外的重要使命。

T·PARK这样的项目,即将接待第10万人次的参观,前来参观的,有普通市民,也有建筑、设计、环境领域的专业人士,公众在好奇之旅的同时,通过透明的大玻璃窗能看到每个处理设备,这对运营方也是一种监督。

这样的开放,意味着细节非常重要,污泥处理厂不光废气排放执行严格的标准,防臭也很重要,倘若参观过程中,闻到臭味,对运营方必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防臭,T·PARK做到全细节、全方位防控,不仅污泥卸置区及储存区配备先进的通风系统,防止臭味散出;有4条密封污泥接收车道,运输污泥的车辆卸下污泥后,先清洗,再被吹干,才允许驶离设施。

说起排放数据公开,T·PARK有中控室全天候监控,确保排放的气体符合严格的国际标准。市民也可在T·PARK接待处的电子屏幕上看到这些数据。此外,项目所在的屯门市中心也设有空气质量监测站,以检测设施邻近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

可见,无论从污泥运输的路径和工具选择,还是污泥处理厂的设计、建设、工艺处置的全过程,都要做到对环境、对人的友好,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良好运行。

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推进“装、树、联”工作,要求所有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在厂门口通过大屏幕,把环境信息、排放信息对公众公开,另外要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跟环保部门进行连接。近年来,环境保护部对企业信息公开提出很多要求,但很多企业对环境信息公开总有各种顾虑。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缺乏信心。

内地环保产业水平越来越高,但在硬件之外,的确还欠缺细节、管理和思想,期待着T·PARK的理念和哲学对内地同行能有启发,践行自己作为环境产业转废为能的使命,如果能为公众提供更多安全的、对环境友好、能让公众接受教育的污染处理设施,那么,邻避效应也就不攻自破,不那么难解决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