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达二手旅行自行车
“能够达到金字塔顶峰的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第二种是蜗牛,我没有雄鹰的翅膀,但我有蜗牛坚持不懈的毅力。”这正是户外摄影师张佰强给自己起名“小蜗牛”的寓意。张佰强(小蜗牛
“能够达到金字塔顶峰的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第二种是蜗牛,我没有雄鹰的翅膀,但我有蜗牛坚持不懈的毅力。”
这正是户外摄影师张佰强给自己起名“小蜗牛”的寓意。
张佰强(小蜗牛),知名户外极限摄影师,22岁骑行3500公里,沿着川藏线一路到拉萨,骑上珠峰大本营,最后抵达尼泊尔。
他9次前往西藏,四川境内徒步路线全走完,包括有名的洛克线和贡嘎穿越;2016年,他穿越尼泊尔著名的EBC路线。户外攀岩、攀冰、徒步、自驾、皮划艇、跑酷、百公里越野跑、走扁带、技术型雪山攀登,他一路“疯”,一路“拍”,用镜头记录下荒野险峰的绚丽美景。
然而,这位户外达人的镜头背后,是带着四级残疾的身躯,和五次经历生死的尖峰时刻。
我问他为什么要继续?
他说:摄影于我,如笔于作家,都是表达内心的工具。它融入我的生命,和我爱过的人、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经历的事情都息息相关。
拾起相机,记录生活
小蜗牛的童年在绵阳安县度过,7岁家人第一次爬家乡的千佛山,初中跟着班级郊游,在山顶拍了毕业照。当时的语文老师拿了一台傻瓜相机,咔嚓一下,就照好了。
语文老师相机拍的初中毕业照
老师的相机让小蜗牛羡慕,但2004年,他跟寝室同学买到一台二手胶卷相机——柯达100,花了不到100块钱,加上另外买的4个胶卷,花了小蜗牛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
胶卷相机的时代(右二为小蜗牛)
胶卷是消耗品,每一卷能拍35或36张照片。每按下一次快门,胶卷的一格就用掉了,拍完要拿胶卷到照相馆去冲洗出来。并且,冲洗之后才发现照片的瑕疵,这张照得不清楚、那张没照到表情……但相机成为他最熟悉的伙伴,三年的夏天里,小蜗牛每逢出去都会带上它,拍同学、拍家人、拍生活。
高中毕业的夏天,小蜗牛去爬千佛山,遇到成都驴友。傍晚夕阳最美的时候,一位驴友拿出数码相机,拍下了当时的晚霞。让小蜗牛特别兴奋,第一次看到数码相机拍出来的效果这么好。
照片里,太阳刚好落到山上,把云彩染红。照片里能看清壮阔的云朵,连绵的山峰则在暗处,阴影的颜色刚好衬托了晚霞的红晕。
大学以后,小蜗牛对数码相机的向往更加强烈。在学校社团工作时,他常担任拍照角色,拿着协会500万像素的富士相机,开始记录更多的生活画面:社团活动、寝室装酷、食堂吃饭、上课、爬山、出去玩,都用它记录着,相当于娱乐。他的QQ空间里,几乎每天都会发布一张照片,记录当天的生活。
“那时候不懂什么叫摄影、不知道什么叫拍得好,只是单纯地记录,就像现在大家用手机,有什么拍什么。”
用社团的富士相机拍下的青春岁月
汶川的撞击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小蜗牛在成都念大三。听到家乡受灾的消息赶了回去。安县在绵阳西北部,距离地震重灾区北川直线距离仅15公里,属于极重灾区。他的爷爷、奶奶和祖父都在震灾中离世。
突如其来的事故改写了太多人的命运。像很多破碎家庭的幸存者一样,小蜗牛自然地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2008年10月底,小蜗牛存了2000块,加上妈妈给的800,买了一辆二手美利达单车、一台富士S2000HD数码相机、结识了一帮热爱骑行的朋友,开始用骑车旅行和摄影探索生活。骑行西藏的念头,也逐渐开始在心中发芽。
小蜗牛和骑行伙伴们
小蜗牛的女儿和西藏梦
2009年4月,大四毕业季,小蜗牛卖了之前的富士相机和二手单车,花3500元买了第一台单反:索尼A200。毕业后的小蜗牛渴望一场长途旅行,但无奈资金不够。于是他去找了一份月薪两千元的饮料公司销售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旅行论坛搜索西藏骑行攻略,在QQ群里请教户外驴友如何选购自行车配件,周末就一家家去车行看配件比价……每天临睡前,脑海的画面不是川藏线,就是自行车。骑行梦就像是一团激情的火焰,占据着他整个大脑。
“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狂热。那一年,西藏就是我梦想,我每天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就是去琢磨如何实现这个梦想。”
2009年9月,小蜗牛终于存够4000块钱,把反复斟酌看中的自行车配件买下,组装了一辆山地自行车,车身白色,起名“梦琪”,谐音“梦想的奇迹”。
这个女孩子一般的名字,是小蜗牛有意为之,他和身边朋友说,这辆车就像是他的女儿一样,他要带着他的女儿一起去西藏。
并不幸运的是,和“女儿”相伴仅有十天,车就被偷了。这件事让小蜗牛哭了两天两晚,爸爸打来电话安慰,他的心情却只能用“万念俱灰”来形容。那时候工资太少,几个月的节省,加上妈妈给的1000块钱,才有了心心念念的梦琪。“想想那时,真是心酸,到处比价、想着骑着她去西藏”。
只有重新开始。
又4个月过去,2010年1月下旬,小蜗牛花了同样的钱,买了一模一样的配件,组装成“梦琪”的样子,取名梦妍,意为“梦想的延续”。
终于可以出发了。
梦妍陪了小蜗牛行走超过40000公里,现在在他成都的家里
2010年5月,小蜗牛成都的天府广场出发,终于要踏上梦想旅程。30多个好友来践行——颇有仪式感的告别礼。
好友来天府广场为小蜗牛和同伴践行
前往西藏的方式最省钱的穷游。一路上,小蜗牛和伙伴在公路上暴晒雨淋,吃1块钱买的4个馒头或者青稞饼充饥,晚上就在20块钱一晚的旅店投宿,最长连续15天不洗澡,忍受身上的汗臭......这些都是骑行期间的日常。
但川藏线太美,奔着拉萨和尼泊尔朝圣去的小蜗牛乐在其中,一路骑行,一路拍照。之后的9年间,他每年都会去一次西藏。川藏线更是5次自驾、1次徒步前往。这至今是他最爱的路线。
小蜗牛拍下的川藏线风光
经历了45天骑行,小蜗牛完成了他至今最骄傲的成就,拍下的照片都冲洗出来放在相册里。回到成都之后,人生第一次接受采访,讲的就是他3500公里的单车之旅。
在布达拉宫前,举起梦妍
转型之路
骑行结束,钱花完了,回到成都需要面对现实。但这趟旅途中一路所见所闻,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孤独的骑行中,小蜗牛也一直在想,我这辈子到底要什么?。
他下定决心要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再去妥协。
接下来的选择并不难,他的所爱,一直是摄影和户外。
川藏骑行经历也得以成为小蜗牛找工作的敲门砖。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展示拍摄的照片之后,他进入了商业摄影公司。工资不高,只有2200元左右,但足够他迈入新的平台了。
1年多的时间里,小蜗牛除了积累摄影经验,也时常在周末去成都周边徒步,户外经验也在提升。随着时间推移,小蜗牛换了两次东家,也发现四川开始有越来越多户外摄影的需求,于是在2014年7月辞职,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小蜗牛对四川的小众徒步路线了如指掌
冷暖自知
自从成为专职户外摄影师,小蜗牛朋友圈的照片总是“诗和远方”的模样:雪山、冰瀑、河流、森林、草地、海洋……每一张都令人心生向往。
小蜗牛朋友圈的照骗
好多人都会在他朋友圈下面留言说羡慕他,而他只有无奈一笑:照片里看到的是美景,看不到的是他要完成工作需承担的痛苦。
比如说,爬雪山,3到5天的时间就要待在户外。别人背装备物资爬山,他则还要背上拍摄工具,背包从不会低于20斤。白天穿着冰爪负重向前走,拍摄和操作时都需要摘掉手套。脚冷是习惯了的,但一旦需要拍摄,手就很容易冻僵。晚上到了营地搭帐篷休息,有时还需要当晚就在帐篷里修图上传。
负重最夸张的是攀登雀儿山的一次,他背着两个机器,4个镜头,1个脚架,1个笔记本电脑,还有物资、技术装备、睡袋,一共有50多斤,从4800米的C1营地到了5700米的C3营地,爬升900米。晚上就在营地帐篷里修图,拍完还带着设备下撤。那一年天气不好,雀儿山山顶零下27度。爬到山顶拿出无人机拍摄不到10分钟,手就冻僵了,一拍完马上把手放回去。
在雀儿山顶拍摄,相机用头巾盖住,但手不能盖住
最痛苦的一次拍摄经历是2017年的玉珠峰FKT比赛。
小蜗牛的预定拍摄点是在6178米的玉珠峰山顶。他要提前一天前往,在山顶搭帐篷等待第二天冲顶的运动员。5月的玉珠峰天气并不稳定,当天的天气情况尤其糟糕,小蜗牛一路对抗着八级大风行走,几乎都站不起来,感觉要失温,只能在登山杖支撑下一点点挪动,死亡仿佛就在小蜗牛的呼吸之间。
最终,花了2小时小蜗牛才从5300米爬升到5600米,帐篷里一夜,狂风呼啸不止。第二天,组委会也因天气不利,取消了比赛原定的登顶计划,把折返点改在了5700米位置。
回来的那天,小蜗牛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到:“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还活着,这种痛苦再也不想感受。”
尽管如此,休息一阵后,他又背上装备,开始下一次登山之行。我们采访时,小蜗牛刚结束哈巴雪山攀登,还能看到他脸上明显的晒伤。
所谓人生选择,都是冷暖自知。
拍摄工作让小蜗牛去到许多自然的地方
去年8月1日,小蜗牛发了一条朋友圈纪念自己成为自由摄影师的三周年,他写道:
“三年成长之路收获很多,希望接下来的路越走越好,去热爱和坚持自己内心喜欢的人和事物。”
12月时,我看到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又跑到了马来西亚学潜水,开始尝试水下拍摄。
2008年,小蜗牛在思考他的人生时,并没有想过来自农村、脚踝还有些残疾的自己,能够以热爱的方式生活着。
过去10年里,他骑行青海湖、穿越川藏线、爬过6000米雪山、攀过垂直冰壁,从旅行到摄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不一样的人生。
下一个10年,他的目标是:成为水、陆、空三栖的户外极限摄影师。
文章所有插图来自小蜗牛,在这里可以关注他小蜗牛的寄语:
《凡人英雄》
XTRAIL × 箭厂 联合出品
正在播出 敬请关注
播出日期:
2018年3月8日《奔跑吧送水哥》
2018年3月15日《光影"小蜗牛"》
2018年3月22日《不可掉头的旅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