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长途旅行英语作文
成长从来都不是匀速的,总有几个时刻,能让我们感受到瞬间的蜕变。高考应该算是一个。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寒窗苦读多年后,金榜题名的渴望近在咫尺;更在于,跨过高考,才像是给自己迈向


成长从来都不是匀速的,
总有几个时刻,
能让我们感受到瞬间的蜕变。
高考应该算是一个。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寒窗苦读多年后,
金榜题名的渴望近在咫尺;
更在于,跨过高考,
才像是给自己迈向18岁成人
做了仪式感般的交接。
然而,
无论多么剧烈的蜕变,
从来都不会是终点,
不过是带我们踏上另一段征程的新起点。
在这新旧交替之际,
我们如约推出《高考日记》,
邀请考生、家长和老师
记录下自己珍贵的心声。


6月6日 星期三 天气晴
考生篇
终于还是到了这一天。
早上打开手机,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加油”;我回复了一些,但是都石沉大海,没有人再给我回应。我想了想,可能大家都还在埋头苦读。
这几天做的都是小事,没有尝试再去和浩瀚的知识搏斗,只是零零碎碎地收拾收拾。整整一年的夜归,最近才发现,我已经错过了海棠花开,树上只剩下浑身的叶子了。
做的是小事,忽略的也是小事。
回想了一下这一路的心路历程,竟然早已经忘了之前揣测这一天的心情时,做出了什么样的推断。现在看看自己,紧张吗?烦躁吗?是,也都不是。我整个人宛如一个包袱,里面搅和了各式各样的情绪,谁也分不清谁。
走得够近,可以看到高考的轮廓时,才会去想它是什么。从人生轨迹这条长长的路来看,高考其实更像是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一次敲打;是一个结束点,也是一个起始点。在这个关卡上,冷静、期待、忐忑的心情都可以解释。其实也不能说这样的节点在过去的十八年中从未出现过,像是初中毕业时,对未来也没有太多概念,鼓足勇气、愣头青似地一闯,也就过来了。那时候觉得中考是天大的事,看大家后来的回忆,都是“手脚冰凉,画的句号都因颤抖而歪歪扭扭”这样的字眼;现在想想,那也不过是小孩子戏水时激起的水花。
随着自己慢慢长大,看到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踩过的泥泞越来越多,走过的路越来越长,习惯了一些残忍,也渐渐对原来“万分紧张”的事情觉得不以为然。人生的列车既不往返、也不停留,下一站只有更绮丽又艰难的景色。不知道再过几年回顾高考的时候,我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一场磨砺下来,纵使失败,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的道路就比人低了一等,未来的长短和生命的厚度未必取决于一场考试,我深刻地知道这个道理。
但我不怕摔倒,只怕辜负。
还有十几个小时,那一切令我曾经敬畏过的将如约而至。但还有两天,新的一切也将向我敞开胸怀了。
再过几年回头看时,我会有什么感慨?也许觉得都是小事,都是小事。
(五中考生许曈)
老师篇
人们每天早上都会『复活』 而当下的我们究竟是迄今为止的自己,还是只是个继承过去记忆的『新的存在』呢?
人類に栄光あれ
——《尼尔:自动人形》
早上醒来,手机上显示着六月六日。多顺的数儿啊。要是龙会算数,是不是今天会高高兴兴地抬三下头,显摆一下自己的能耐?我的能耐呢?就是尽量温柔地把孩子叫醒,送他去上学,而后去学校吃早点。
话说今早的校门口,多了些张望的大人和孩子,该是来探路的家长和考生吧?一进入校园,庭院里又多了几把大大的遮阳伞;校工们忙忙碌碌,搬运着各种指示牌。看到此情此景,我才恍然大悟,明天就是高考日了。
这么快?!
对于时间的感知,最初来自于朱自清的《匆匆》。他散文里的时间如影如风,会划过你的指尖,会抚摸你的脸颊。虽然难以捕捉,却温柔亲切。可现在我感知的时间就像眼前的这个沙漏:我将它一翻转,流沙就不由分说地沿着中间的缝隙“飞流直下”,像极了我们的高三生活——期末,一模,二模,校模......它们一个个迎面而来,又甩手就走,一副不可挽回的架势。所以,面对时间,我们除了珍惜走过的每一天,还能做什么呢?
记得高考倒计时100天的时候,我们每个班站在倒计时牌前留下了合影,励志要携手奋斗,共创辉煌。我当时在班里向学生宣布:“从今天起到高考,我每天会送你们一个励志小句。”孩子们也许不知道,当年,我就是从高考前100天起,靠每天写日记来激励自己的。因此这回,我也希望能借用这个形式,帮他们积累些英语表达,顺便鼓鼓劲儿。
复制、粘贴、上传。100个配着图片的句子完美呈现。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可以收工了。此刻的办公室安静极了,十米开外其他老师翻作业本的声响都清晰可闻。大家享受着没有高三学生“打扰”的清静时光。而我四下张望,虽然你们人不在左右,可这高三一年奋斗的痕迹却无处不在。
我正前方的书架里摆着博伦刚还回来的“50 Great Short Stories”(《50个经典短篇》)。
它不觉使我想起文科班每天的十分钟静默阅读时光,还有我们一起看过的China Daily、《空中英语教室》、三部感人的电影、几段精彩的TED视频.......不知它们有没有轻轻触动过孩子们主管文学感悟和社会认知的神经?
我右手边放着几篇作文,是我们最后一次测试时学生们留在我这里的。尽管还是被我标注出几个不足之处,但看文字书写、看内容表达都比刚上高三时强了不少。雨晴说考完试还会把她的作文积累本留给我做纪念。别食言啊。毕竟,那个外表朴实的A4本里除了有学生改过两遍、三遍,奔着满分去的习作;也有我们几个老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范文。它们都是我们共同奋斗过的证据啊。
我的左手边是给上小学的儿子买的英文拼字游戏。最初买的时候没想到,在最后一个月,这个游戏成了班上18岁大男生的减压玩具。晚自习前,他们常常三三两两来我这里PK单词。现在上面还有个小条,记录着最后一次来比拼时的成绩。
我后面的窗台上摆着我订的鲜花。最后的几个星期,孩子们吃完午饭都会过来看看。记得第一次见到“勿忘我”时,学生问我它的英文名字叫什么。我说:“Forget-Me-Not”。可他们却听成了“Forgive-Me-Not”。于是这个梗就高高兴兴地在班里流传着。甚至在一次英语作文课上,一个小男生还“学以致用”,把向老师表示感激的句子“I will never forget you(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写成了“I will never forgive you(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我们之间这是得有多大的“仇”啊!
在我心里,学习永远都该是件快乐的事,即使在高三。幸运的是,似乎我的学生们也很认同。于是这一年,我们辛勤地劳动,快乐的成长。这是一份多么宝贵的财富。
明天就要高考了,衷心地为孩子们祝福:希望,他们把这些日子收获的知识好好放在大脑中一伸手就够得到的地方,自信满满地上考场;相信,独特的人们一定不会淹没在人群中。好了,祝所有人晚安。睡前,让我们说一声:“明天 你好!”
家长篇
电视、报纸、广播,都为着高考开了专栏,手机APP们也赶点儿推出一些文章,各种提示提醒、心灵鸡汤,铺天盖地。有一种考试叫高考;有一种家长叫考生家长,这时候比孩子还紧张,满眼里也瞧不见别的了。我嘴上这个泡就是证明。
倒计时的数字快翻完了。女儿并没有紧张到一天不出屋,而是约上好朋友在图书馆复习,然后俩姑娘犒劳自己,到火锅店里搓了一顿。回到家来,连连夸赞这家连锁店的服务。女儿举着一个小标签,很神秘地讲起来:“给我们点菜的是个大妈,看我们像学生,就问我们几年级。我们说是高三了。她说她的孩子也是高三,在老家准备高考呢。不一会儿,她端上来一个拼盘儿,有金针菇、蟹棒、猪蹄、茶叶、笋尖,插着这个标签,写着‘金榜题名’。真是超级用心啊!她还静静地看着我们吃,擦眼泪……”我望着她点点头,“是啊,这时候,你们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啊。”
我转发了一条新闻给女儿,指给她看安徽的毛坦厂中学。数千考生誓师完毕,大巴车拉着孩子们前往县城。沿途人头攒动,家长们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车上车下,招手道别,目光中这份殷切期待实在是沉甸甸的。看了半晌,女儿说:“找机会应该去看看。”
女儿在北京长大,更多地习惯国内大城市的人文环境:逛不过来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女儿不愿意听我的大课,总是磨着我开小灶。我带着她慢慢地讲,父女问答互动、共同探讨,眉飞色舞、其乐融融啊。女儿曾经提起,考上大学以后,先要与爸爸妈妈出国旅行,然后的一个愿望就是安排自己到山区支教。她妈妈自然有些小担心;我嘴上不说,心里却是一百个赞。
明天开考,家里一如往常。晚饭后,女儿把书一推,决定去探探考场。我给女儿的自行车打足气,和她妈妈每人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女儿骑在前,不时停下来招呼妈妈。铃声叮叮当当地响,十几分钟就到了。这个距离,自然没了订酒店的必要,也没了那份长途跋涉的沉重。我们一家人绿色出行好些年了,上下班、上下学,少给咱北京添堵。
女儿非常喜欢她那辆窄轮自行车,这是当初奋斗中考的时候向我们提的“物质要求”,三年来一直骑着上下学。在高三最后一个学年,每天要上晚自习,下课时间晚,我也就每天在校门口等着她,然后天南地北聊天,一起骑车回家。
记得在校门口的那些傍晚,等候了许久的下课铃声终于响起,看着孩子们三两成群,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来打招呼…… 无论将来孩子们长到多大、离家多远,这个青春的画面会永远刻在每个家长心里吧。
今天我也抽空订了两家旅馆,不过不是为了备战。高考之后,孩子该有些更远的目光了。
(考生家长李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