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旅行logo
诗和远方,在物质喧嚣的时代,犹如一股清泉,一阵清风,迅速成为文青或高端时尚人士的旅行Logo之一。他们动不动就是非洲动物大迁徙,北极光,阿尔卑斯山,玛雅文明,亚马逊,乃至人迹罕至的南
诗和远方,在物质喧嚣的时代,犹如一股清泉,一阵清风,迅速成为文青或高端时尚人士的旅行Logo之一。他们动不动就是非洲动物大迁徙,北极光,阿尔卑斯山,玛雅文明,亚马逊,乃至人迹罕至的南极。最近,也起码要到喜马拉雅。
(安大略议会大厦/多伦多)
且不谈诗,旅行就真的得走那么远吗?有人说:“去山野、河流、海岸是旅行,到楼下便利店走走也是旅行。如果有一双善于捕捉变化的眼睛,何必非去远方?”走走聊聊甚是赞同。
(多伦多同性恋街教堂街)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赴景或观景的路,都算旅行。“远”这个字并不是考量它的标杆。走走聊聊一直固执地认为,只要有心留意,处处都是风景,时时都有好景,尤其是身边。当我们推门踏入院子,信步高树夹道的屋前街道,再远些,去都市里隐秘的河谷和可以极目天际的湖滨,真的会发现美景就在身边。
(YORKVILLE时尚老街/多伦多)
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级的城市,位列北美五大都市。
(维多利亚韵味的椰菜镇/多伦多)
但是,它和纽约等都市不一样。纽约它们,首先名头就很大,初次来到,人们就会有强有力的震撼。
(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多伦多)
然而,多伦多不会让人们一下子感受到它的魅力和韵味,需要慢慢地品读,细细地咀嚼,悠悠地回味,越久越会喜欢。很多长时间居住多伦多的人们,正是没有花费时间去一步步丈量多伦多,从而觉得它是那么普通,那么乏味,那么让人没有城市记忆。
(国家展览馆CNE的老建筑/多伦多)
走走聊聊最初也是同样地感觉。但看到人们的随拍后,发现城市居然在一个个不知名的角落里躲藏着一个个美丽的精致。再通过Doors Open,恍然大悟:城市的历史虽短,但依旧包裹着许多精彩的故事,而且可以串连起一部简明版联邦史。
(沙滩就叫THE BEACHES/多伦多)
有一阵子迷上健步,先是带着孩子以家为中心,由近及远地寻找一个个城市公园走,后来又只带一瓶水和干粮,独自一人如闲云野鹤般行脚都市一条条河谷,发现都市里居然隐藏着一个个微型森林。还有漫长的湖岸线,都市的一条条街道。
(多伦多市政厅)
真的很有意思,和城市接触越多,就越觉得它有滋有味,就会对它依恋产生感情。这是一种正反馈,使得走走聊聊觉得多伦多的每个景都是那么美,而且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HUMBER湾/多伦多)
常说,万变不离其宗。其实风景也是如此,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抑或历史或者当代。行走多伦多多了后,会发现景观是那么相似。
(多伦多金融街Bay)
那些古典的建筑,现代的建筑和欧罗巴的街头没有迥异。中国城和中国某地的复古建筑也区分不开是在大洋的哪岸。阳光下湛蓝的安大略湖,白云依依,帆船点点,恍如地中海。多伦多往北一点点的清澈湖水也堪比西藏的这个湖那个湖。既然如此,旅行又何必非去远方?
(DON PARKLAND/多伦多)
为了和大家分享在家门口旅行的经验,走走聊聊于七年前在博客里正式开设“多伦多那些地儿”专题。
(多伦多湖滨)
记得有一次木然约稿时,自己曾说次年要将专题写完了结。真是事前不知个中辛苦,也没料到竟然一直到现在方草草收场。之所以说草草收场,是因为还有许多遗漏之处。至于篇数,自己尚未仔细统计,有近二百了吧。
(THE OLD MILL INN/多伦多)
涉及的内容有地标,古建,剧院,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商场,集市,公园,河谷,沙滩,墓园,街区,历史纪念地,人物,多元社区,公共艺术,节庆,游乐场,等等。在“多伦多那些地儿”总题下,还把一些文章分门别类,比如:潮游多伦多,健步多伦多,多伦多脸谱,多伦多唐人街,多伦多往北一点点。
(多伦多印度街)
分享是写作多伦多那些地儿时的初心,以便生活在多伦多的华语读者不需舟车劳顿,只要行走居所周边就可以找到美景。专题也确实赢得了很多点击率,看来还是很实用,很受欢迎。文章将景点本身和历史掌故及寻访路线结合,可能是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SWANSEA老镇慢生活/多伦多)
走走聊聊在很多地方说过,如此有系统地写作也是自己寻访美景的动力之一。人生有动力是好事,会让生活更有滋有味,更有活力。
(湖心岛古董灯塔/多伦多)
也希望身边的风景“多伦多那些地儿”能成为那些不想远行的人们去寻景的动力。更希望那些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们,在偶尔读到多伦多那些地儿后,能领悟到:原来旅行不是非得去远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