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怎么形容爱旅行的人

人总有想要出门走走的时候,完全合心意的旅行服务却不太好找。于是,做攻略成了出发前最重要的事情。加上一个残酷真相是,鉴于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日晒雨淋、筋疲力尽、景点货不

人总有想要出门走走的时候,完全合心意的旅行服务却不太好找。于是,做攻略成了出发前最重要的事情。加上一个残酷真相是,鉴于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日晒雨淋、筋疲力尽、景点货不对版的情况,做攻略反而有可能是整个旅行里面比较令人享受的部分了。

做旅行攻略的初衷总归是希望自己在行程中事半功倍,一边少花钱少遭罪,一边多享受。但攻略做不好,事半功倍可能秒变事倍功半。一趟沮丧的旅程还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害你和旅伴陷入互相推卸责任,甚至互相抛弃的境地。

好奇心研究所向读者们征集了“在参考旅行攻略的时候,你都有哪些避雷针?”,结合这个征集的结果,我们觉得你在动手查攻略做旅行计划前,要特别留心这些:

1. 打开一篇旅行推荐的时候,先看清作者是谁

现如今,如果同时在多个内容平台查找旅行信息,你很可能会看到一些重复出现的内容,比如刚在穷游上仔细读完的帖子又出现在知乎上。毕竟,各路内容提供方和机构都在拿着自己做好的内容在四处攻城略地。

对这些大多以蓝 V 形式出现的机构和一年四季都在旅行的大 V 达人 ,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如果文风过于优美、每个小标题都很精致,整篇攻略的核心就是推荐一些餐厅酒店 App 杂志的,还是要小心鉴别,留个心眼。以及,留意一下他们是不是搬运了几年前的过时信息。

2. 观察整体文风,考虑到“心情滤镜”的影响

征集中,我们发现最惹人厌的旅行攻略元素是“晒自拍、秀恩爱”,比如,如果一篇旅游经验的前一多半都在讲自己和对象的认识故事、如何准备旅行,可能 ta 的整个旅程都是自带恋爱滤镜的。他们转角遇到的一个街心公园可能都是惊喜,如果你专程赶去,说不定只能收获惊吓。

3. 用上一点估算技能

看攻略的时候,除了脑补自己一段时间之后的快乐旅程,还要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体能和喜欢的游玩风格会有很大差异。稍微查查地图,看看城市大小和不同景点之间的距离,别看到别人一天八个景点就眼高手低地照搬了。

4. 看到这些说法,可能要给这篇攻略打个折扣

人人都想要物超所值、融入当地的旅行,因此“必吃餐厅、经典线路、特色小吃街”,以及带着“巷、庙、街”等字的地方,也许已经商业化到不好吃也不好玩,也许真的还不错但等你到了那里可能只有数人头的份。把这些地方放入旅行计划,不如查查当地的旧民居是哪些、美术馆和博物馆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展品。

5. 除了 90% 的好评,那 10% 的差评也要看看

在之前的一个报告中我们提到过,即使不考虑水军什么的,很多人也会习惯性地偏向于给商家好评。更何况,好评选手们在撰写评论的时候爱用形容词,你很难从“热情、舒适”里得到什么具体信息,把差评筛选出来,也许能够看到更详细的描述,比如“前台小哥有点凶”“炒菜是加了糖的吃不惯”,从而综合考虑一下,选择自己最能接受的服务。

6. 看照片的时候脑补一下拍照环境和后期处理

看别人 Po 出的或美出天际、或槽点满满的照片时,多想一步 ,不要被硬拗角度和精心修图的照片迷惑,比起 45% 仰角避开人潮或者硬把灰黄色沙滩修得带点粉色的照片,那些“男朋友拍的”“背景里都是人、就是找不到我”的照片可能更能反映旅游地的真实情况。

7. 个人社交网络上可能有更真实的旅行信息

直接在朋友圈和微博你关注的人发布的内容里搜地名试试,没准能找到你认识的人对一个旅游地点的评价。或者,直接用搜索引擎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豆瓣上面的日记。

8. 做完所有准备之后,别忘了亲自查一下天气

温度感知有时候是个有点个人化的事情, 别说是在同一个省了,哪怕是在同一条街上,季节变换时期你都可能看到穿毛衣和穿短袖的人一起出现。所以出门的前几天,与其去问网友或者当地朋友“这个天该穿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如自己查一下温度。毕竟挺多旅行最终毁在没带对衣服这件事上。

题图、动图来自:Giphy

本系列还有《你不知道的朋友圈的 12 个隐秘用途》和《美好人生、错误使用淘宝指南》,你可以直接戳题目查看。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报,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