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旅行读后感
打开天窗说亮话,2017年我一共看了70本书。对比一年看上百本书的大神,我这点数量没啥好说的,但我总结时发现我读过的书里,心理学、推理类和科普类书籍居多。既然读了那么多专业书
打开天窗说亮话,2017年我一共看了70本书。
对比一年看上百本书的大神,我这点数量没啥好说的,但我总结时发现我读过的书里,心理学、推理类和科普类书籍居多。
既然读了那么多专业书,不妨来列个读后感,做个推荐表单,说不定对你们有用呢?
一.心理科学
《性爱与婚姻》罗素
以人性的不确定性为基础,赋予爱情婚姻和性全新视角,童年时接受的观念对以后的行为影响极大,并且很难丢弃。“童年守信的人终究会守信,童年撒谎的人终究会出轨”
《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作为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性”作为精神分析的整个贯穿点,却又一再反驳自己并不是强调性,只是想借此驾驭人内心蠢蠢欲动的歪念头。
《行为心理学》约翰华生
整本专业书,无法利用碎片时间看,因为中途需要停下来做很多笔记。“微表情读人心”可以说是行为心理学的典型,但书中也指出人的细节行为同样具有欺骗性。
《错把妻子当帽子》奥利弗·萨克斯
24个有趣的行为错构现象,神经失序患者神奇的真实经历。有人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帽子,要一把抓过头上戴。也可以用来解读现实中把女人当做物品的行为。
《滚床单心理学》肖雪萍
披着心理学的马甲,我就不知道你是一本写给直男看的小黄书了么?比较罕见的是,国内“性”主题心理专业书很少,这是其中的之一。
《洞察人性》阿德勒
详细解读了天主教为什么列出人的七宗罪“愤怒、嫉妒、贪婪、饕餮、色欲、骄傲、懒惰”,因为这就是人性,不但无法避免,而且发生的时候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
为了考二级资格证阅读了数遍,其实是两本书,《普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兴趣爱好者入门读物,《基础心理学》作为考证专用书,两书内容很多相似之处。
《内向者心理学》马蒂•O.兰尼
我曾写过一篇文《内向者为什么比外向者更容易成功》,有人评论我瞎扯,拿数据说话,我拿出了这本书。内向者不但具有独一无二的的优势,也很容易“乔装”成外向性格,所以内向者为什么不成功?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
这本书看了两遍,什么是情商?其实就是掌控情绪的能力。情商高者得天下,但情商不是万能的,就像金钱不是万能一样。
《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伯恩斯坦
本书把人的依赖分成三大类,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阿德勒也提到依赖关系与社会感,是阿德勒“社会感”的延伸,告诉人们如何依赖他人,才能活得更好而又不会丧失自我。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莉尔·朗兹
不太推荐。整本书更多在讲国外情感套路,很多干货实例,但不太适用于中国情感套路。
《犯罪心理学》斯坦顿萨梅洛
书店里花四小时一口气读完,基于现实,句句在理,遗憾的是豆瓣上只有3个评价。本书告诉你反社会人格跟环境什么都没关系,而是基因里自带的,有人再潦倒也能成就伟业,有人备受宠爱却也仇恨世界。
武志红系列《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
武老师的书基本脱不开“原生家庭”和“巨婴”两概念,看完发现,我们生活中犯的错几乎在童年时都曾犯过,并且没有纠正过来,因此后来的生活几乎都在同一个坑里不停摔倒。
二.小说类
《美国众神》尼尔盖曼
推荐指数:三星。对北欧神话感兴趣的人会很喜欢,这本书对神性的刻画非常重口。另:本书有同名美剧。
《雪人》尤奈斯博
推荐指数:四星。情节出彩,节奏紧凑。侦探是已婚妇女情夫这一点很好很吸引人。另:本书有同名电影。
《它》斯蒂芬金
推荐指数:五星(我是金叔粉)。
主题模糊了“童年阴影”的概念,“它”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叫做孤独。而战胜它的方式是和伙伴一起建立联系,并且建立自己的角色。因此在《它》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另:本书很长,有电影《小丑回魂》。
《重生》斯蒂芬金
推荐指数:四星。
主角玩电,反派也玩电,但两个人结局都很悲惨。所以本书又名:《美国版杨永信的悲惨世界》。
《脑髓地狱》梦野久作
推荐指数:四星。
学了心理学之后,总算能看懂这本“推理奇书”。书中的画从美人尸体到腐化白骨,明明是杜撰的心理学,却让人觉得它是真实发生的,暗搓搓的背脊发凉。
《墙》安部公房
推荐指数:三星,
不太喜欢这种意识流的作品,不过故事很有趣。“无家可归的人最终会变成茧哦。”
《阴阳师泷夜叉姬》梦枕貘
推荐指数:四星,
大学时看完了全套《阴阳师》,梦枕貘擅长用清雅的笔锋写混浊的欲念,《阴阳师》短篇精彩,长篇更加入骨。
东野奎吾系列《白夜行》、《幻夜》、《神探伽利略》、《梦幻花》、《秘密》、《信》、《假面饭店》
人性不通过杀戮,而通过社会因果来流淌,这可能才是东野想表达的东西。
松本清张系列《隐花平原》、《苍白的轨迹》、《死亡螺旋》、《时间的习俗》
百年前的推理,传统的本格推理居多,最喜欢《苍白的轨迹》,相比其他书人物刻画更出彩,男主又酷又傲娇。
三.励志成长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采铜
这本书看了两遍。很多大神都在给这本书写书评,由此可见,采铜的书干货极多,可操作性高,且实用性强,非常适合忙碌却找不着北的现代人。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看了三遍,心智成熟的入门级读物,由内而外自我提升,通俗易懂,非常适合睡前阅读。也适合心理学爱好者。
《三观易碎》王潇
社会我潇姐,人美话不多,做事快准狠,写书多干货。这名常年穿着西装和运动服的女CEO,写书和做人一样大气,可以说是人见人爱了。
《最好的女子》黄佟佟
不见得是最好的女子,但一定是当时最火的女子。香港女星的背后秘闻,又名《港姐的欲望都市》。
《把时间当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李笑来
非常推荐,提高时间敏锐度。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去做一些事,学着爱上某些事,然后自然而然的节省做它的时间。
《拆掉思维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古典
教你从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跳出,打开另一个思路,学着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本书是提高认知能力的书,推荐被环境局限想象力的人阅读。
《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
自控不是立誓言,看两部电影,做一个计划就可以做到的,它关系到个体对待自己的方式。自控不是压抑,不是放弃,而是由点到面的疏导。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这本书清楚地告诉你,人身上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某人,其实是无法接受拥有那种特质的自己。
四.哲学治愈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尼采
尼采语录,非常精妙且有趣,闲暇时读个几句,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深化对生活的思考。
《生命的重建》海路易斯
作者拥有悲惨的过去,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爱,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泉般滋润心田。
《幸福之路》罗素
从“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两方面来剖析幸福的道路,看完之后觉得,不幸福的根源在于想太多,幸福的捷径是好奇心、热情、坚韧与善良的秉性。
《安静的力量》皮克耶尔
对忙碌的大佬们来说,“安静”是奢侈品,如果你腻味千篇一律的生活,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告诉你,在相同中发掘不同是一种能力。
五.畅销&散文
《让时间停止的女孩》罗伯特·富兰克林·杨
推荐指数:三星。
软科幻短篇治愈系故事集,关于时空穿越的爱情,其实也可以很温馨。
《一个人的好天气》青山七惠
强烈推荐。
这其实不属于畅销书,更贴近生活随笔,“一个人也能好好吃饭”,读的时候心底升起一丝微微的暖意。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推荐指数:五星。
作者的内心世界像一汪清泉一样纯净,连在异乡摆摊都写得那么清新有趣。
《走吧,张小砚》张小砚
推荐指数:三星,
非常喜欢主角的洒脱性格,本书又名《两个活宝的第二次青春之旅》。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
推荐指数:三星。
作者留学海外的所思所想所感,虽然是随笔,但挺多干货,蛮受益的。
《让我留在你身边》张嘉佳
推荐指数:三星,
很可爱的一本书,
像佐餐的小甜点。
《万物生长》冯唐
推荐指数:两星。
诗人惯有的下半身写作,故事像雾里看花,只有雄性荷尔蒙像雾霾一样巨大。
六.文学
《鬼谷子新解》魏庆岷
这本书看了两遍,相比孔子,鬼谷子的学问对人性“自私”的一面领悟更加入骨,将自私化为“无私”的技巧也让人叹服。
《苏东坡传》林语堂
看完之后迷上苏东坡,尽管他乖僻、任性、固执,但一根筋到了极致,就成了人见人爱的萌物。大概就是宋朝的网红,皇帝一家老小都粉他,自带光环,被贬职都吸粉无数。
《时光里的欧洲》郝景芳
跟着作者去旅行,为作者的博闻广识感到佩服。与其说这是一本行走的欧洲史,不如说作者是一个行走的图书馆。
《野火集》龙应台
围绕教育和时事展开的辩论集,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
《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讨论什么?》卡佛
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往往说什么都很多余。卡佛的故事基本没有结局,爱情到底分没分?小孩到底死没死?是非黑白,任君想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人间失格》
芥川不喜欢生而为人这件事,他用尽力气去思考人是什么,结果却是没有答案,因而阴郁。故事沉重,透着丝丝的凉意。
七.工具书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田志刚
本书列举了很多知识管理的工具,包括互联网与线下书本,但我觉得本书最有用的是教你“如何管理知识”,如何将碎片信息整理成知识。
《人生效率手册》张萌
一个每天早晨在大雪天里读英文的女子,教你如何每天12点睡,6点起床读书。我觉得人生除了注重效率,更重要的还是多活几年吧……
《番茄工作法图解》Staffan Nöteberg
番茄工作法:20分钟集中精力,3分钟休息,尝试了一下这样的节奏,很有效。最起码想偷懒时,有理由把自己拉回工作了。
《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
刻意练习或许胜不过天赋,但一个每天练习2小时的人,总要比每天练习1小时的人优秀,前提是他热爱此事,并且勤于自省。
《定位》出井伸之
如何从一个留学失败的职场新人,成为成就索尼的传奇人物?对年近中年的人,自我定位是重要转折点。如果当前的定位并不适合自己,一定要及时反思并付出行动。
《疯传 : 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乔纳·伯杰
让一切事物在互联网蹿红,需要满足六点,即是STEPPS的六个原则: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
整个月放弃了其他书,花了大半个月看完第一遍,又用十天精读重点章节。读完再看其他书,思路真的要清晰多了。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斯蒂芬金
学生时期一篇繁琐论文被老师简化后,金叔开始了逆天的写作王霸模式。他自己总结如何成为作家,简单来说就是简化精炼内容,别说废话。但当受到质疑时,他也会在心里说:“我现在稿费可高了,你个小王八。”
《成为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
把作家当做艺术家,强调了“艺术气息”的重要性。如果想成为作家,除了写作技巧,还得由内而外的培养艺术思维。这个自媒体人都是商人的时代,“艺术思维”反而珍贵。
2017年读书收获:
1.每天去公司途中,带上kindle,在地铁上阅读一小时,足够满足一整天的阅读量。形成习惯后,上下班的路上都几乎成了享受。
2.读完一本书,整理重点内容,然后在书的扉页写下每次阅读完毕的感受,通常是一句或者几句话。每次阅读完,都有不同感受。
3.做读书笔记,不需要太详细,只需要把书中贯穿主题的重点内容用“点”的形式罗列出来,时间多可以提炼每个章节的框架(有的书自带章节摘要)。
4.在书店读书时,最好一本书一口气读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环境,把信息转化成知识。尤其是科普类专业书,需要起承转合,不太适合碎片阅读。
5.一本书阅读时不要隔太长时间,可以同时看三本书,或者在一周内看完两本书,通过不同类型的书的互补,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