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自我介绍
让别人记住你,你的1分钟才有意义。
当你来到新的班级,当你去一家公司面试,当你参加社群活动,甚至当你去相亲,你都免不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自我介绍。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自我介
让别人记住你,你的1分钟才有意义。
当你来到新的班级,当你去一家公司面试,当你参加社群活动,甚至当你去相亲,你都免不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自我介绍。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自我介绍无非就是聊一聊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工作/学校是什么,我有哪些兴趣爱好/特长,延伸一点可能还会说一说我的成长/工作经历,以往旅行中的一些奇特见闻。
有经验的朋友可能会给自己贴标签,会用①②③来使自己的介绍听起来更有逻辑性。
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100个人有100种自我介绍,但是讲真的,你的自我介绍能让别人记住些什么?
在3月15日的拆书活动中,春哥带拆《结构思考力》,用自我介绍的互动游戏,带我们感受了结构思维的奇妙魅力。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被要求用1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自己,超时就要被打断。我们一桌6个伙伴,不约而同地围绕着我是谁,我的兴趣爱好有哪些,我为什么来到拆书帮这样的话题来交流,随意而轻松,有的20几秒结束得干脆利落,有的畅谈起来意犹未尽直至超时。
“在刚才的自我介绍里,谁的讲话让你印象最深刻?”
经过几秒钟思索后,我们将目光定在了可爱的培训师郑娇身上,因为她的标签足够霸气:“正在成长的一代天骄”!
“1分钟的自我介绍如果不能让别人记住你,那还不如只说5秒钟。”
这句话,让我不禁觉得醍醐灌顶。
随后,春哥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自我介绍,并结合实例展示以上统下、从下往上的结构思维,虽然时间只有一小时,但带给我很多思考。
生活中,很多人说话没有条理,这很容易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尤其在工作中,比如下属和上司汇报工作,有的人两三句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可能絮絮叨叨要讲十来分钟,可是领导还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只能粗暴地打断谈话。
想到什么说什么是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不是一发言就能让听者耳目一新的话,就有必要好好训练自己的结构思考力,简单分享以下几点收获供大家参考。
在准备发言之前,仔细思考你发言的主题或结论。
可以用总、分的结构来展开谈话,“以上往下”围绕核心分述观点。
另一个更巧妙的办法,就是倒推着“从下往上”——检视你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去推出结论。
也就是说,通过你的分论点,别人是否能直接得出你的结论,并且留下印象。
如果是进行工作汇报,可以先抛结论(抓关键),再详细阐明主题的观点(讲重点),最后再总结(亮目的)。
如果是自我介绍或培训授课,可以用“为什么”的提问方式激发听众兴趣,再展开论述观点(注意观点间的关联联系),最后清晰表述“我是一个……的人”。
不想成为那个被残忍打断发言的人,就好好在实践中去感受结构思维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