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豪 书:我的旅行哲学
徐前进《一七六六年的卢梭》(北师大出版社):诚如刘苏里先生所言,这算得上是国内最好的卢梭研究作品,也是完全可以和国际学术界相对话的力作。作者徐前进先生多年来深耕法国史
徐前进《一七六六年的卢梭》(北师大出版社):诚如刘苏里先生所言,这算得上是国内最好的卢梭研究作品,也是完全可以和国际学术界相对话的力作。作者徐前进先生多年来深耕法国史研究,严格的史学训练和良好的外语能力,使得他几乎穷尽了关于卢梭生平和思想的第一手档案、史料和文献资料,从容展现卢梭复杂的生命轨迹与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思想历程,其文献搜集的完备程度和材料的辨析解读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尽管才是作者的第一本书,但可谓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长此以往,作者必将成为法国史和法国思想研究的顶级学者。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国著名学者彼得.盖伊关于启蒙运动研究的巨著的下卷,立足于启蒙运动思想跟现代性之间的渊源关系,以极其流畅诗意的笔法,从容讲述一个又一个启蒙思想家的生平与思想,由此自然串接起整个启蒙运动恢宏历史的壮丽图卷,译文也同样优美精彩,加之厚重的装帧设计,让人难以释手。
(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中的拟剧理论的主要源起文献,几乎每一本社会学教材里都会出现的前台、后台、印象管理等概念,即出自本书。尽管这一理论的来源是戏剧影视当中的表演,但戈夫曼在建构该理论时,已经结合社会、阶层和文化结构,做了大量精彩的引申与阐释,从而让本书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必读经典之一。冯钢老师的翻译虽然无甚文采,但尽可能地做到了准确和流畅,这个版本,也值得信赖。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美国学者杜赞奇的代表作,尽管以20世纪上半叶的华北农村作为论述对象,但本书的写作主旨,却不是为了简单叙述这一时期华北农村的发展状况,而是以此作为研究素材和佐证参考,建构起作者解释华北乡村变迁的一套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以权力的文化网络和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这两个原创性概念为中心,因此本书的理论性要明显大于叙述性。尽管有部分学者批评,作者的上述两个概念修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后者(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被后继学者广泛运用到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史的研究当中。也正基于此,本书算得上是海外中国研究的必读论著之一。
黄兴涛《重塑中华》(北师大出版社):黄兴涛老师十六年磨一剑的力作,在梳理了大量史料、档案和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中华民族”的概念与观念,在晚清时期提出,到在民国时期成为国家政权的国策方针的演化发展全过程。尽管全书以观念史、思想史的考察作为基调,但全书仍然有相当多的篇幅,放在之于社会文化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建立,和之于政治史的民国政权民族政策的变迁方面。基于这些方面的扎实考证和出色阐释,本书成为一部融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分析于一体的上佳之作。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海外华人学者张灏的一本重要的思想史论著,基于对梁启超作品文本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以及对于当时中国内外的政治社会格局和时代背景的还原,详细考察梁启超思想的发展、演化与转变历程。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是对列文森先生的梁启超思想研究的回应与延伸,区别于列文森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的做法,本书充分展现了梁启超在新旧两种思想当中的徘徊与纠结,在考察梁启超思想西学来源的同时,注重挖掘其中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影响。尽管文笔略显枯燥晦涩,但本书的研究价值,仍然值得重视。
(美)爱尔森《欧亚皇家狩猎史》(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甲骨文系列的作品当中,一本学术性相对较强的论著,采用长时段、小切口的考察视角,细数狩猎活动对于欧亚皇室维护统治的重大意义。狩猎绝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它通过对武力的宣示与张扬,传递着皇室背后的国家统治力量与威猛形象。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国家的阅兵仪式,起到的就是类似狩猎一般的政治作用。尽管颇具学术深度,但本书延续着甲骨文系列可读性强的优点,融理论分析和趣味史实于一体,值得一读。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江苏人民出版社):华南学派代表学者科大卫先生的名著。书名中的两个关键词“皇帝”和“祖宗”概括了全书内容的核心,“皇帝”指象征朝廷统治权威的法典条文,“祖宗”则指以宗族和士绅为核心传播的民间礼仪习俗。本书正是通过这两个关键词,详细介绍了中央法度和基层宗族是如何紧密进行互动,完成华南地区的地域建构和政治整合过程的。无论是文笔的流畅、视角的独特和征引材料的丰富,都让人印象深刻。
张汝伦《哲学与人生》(中西书局):上海学者张汝伦先生的演讲集,尽管张先生的治学专业是哲学,但这本书里讲述的,绝非是已经沦为一种职业化的知识客体的哲学,而是对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通识教育在当今中国重要性的大力呼唤。张先生像一个絮絮叨叨的孩子一般,反复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大力批判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年轻一代的侵蚀与异化。这样的执着与坚守,让人无比感动;而他在书中讲述的追求精神充实和思想丰富的诗意栖居状态,也让人无比神往,坚定理想主义者们独立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
许华安《清代宗族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8年前(1999年)出版的一本学术小书,印数仅为600册,很可能是自费出版,但内容质量却仍然可圈可点。基于丰富的第一手史料,还原清代宗族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运营状况和重要作用。跟《皇帝与祖宗》《文化、权力与国家》等海外关于中国宗族研究的重要论著相比,论述更加清晰,更符合国人阅读习惯。尽管部分立论略显陈旧,但仍可作为中国宗族研究的一本可参考的论著。
程梦婧《人权宣言》(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国内少有的一本考察法国《人权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历程的学术论著。作者在史料搜集考证和文本比较精读上花了大量的功夫,全面而严谨地为大家还原出《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介绍,认知、评论和内化、发展的全过程,不只仔细地辨析其文本在译介过程中的错漏和误读,还详细梳理其在中国印发的认同与批判对立的各种争议,更把这样一份重要文本,是如何参与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构与本土化的脉络,讲述得清清楚楚。在当下的语境之下,这样一本小书的问世,无论就历史学术意义来说,还是就现实参照意义来说,都具备不可忽视的价值。
汪涌豪、俞灏敏《中国游仙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本很有意思的学术小书,既从思想史和文化史层面,详细探讨游仙文化与思想,跟道家思想跟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种种渊源关系,又从社会史层面,细致论述从帝王、士人到道教徒,沉迷于游仙文化,进行养气、炼丹、修仙等活动的种种历史轶事,集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值得一读。
刘绍华《柬埔寨旅人》(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我的凉山兄弟》一书作者刘绍华记录自己在柬埔寨工作生活两年里的旅行见闻随记。跟《我的凉山兄弟》相比,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艰深的理论,也没有故作姿态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家常游记的口吻,从容讲述作者在柬埔寨的所见所闻。尽管如此,作者善于从他者文化中发现异质的人类学眼光仍然无处不在。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讲述柬埔寨这个国家的文化沿革和历史变迁,但透过她眼中的高脚屋、送水节、堆尸陵、乞讨者、台商、妓女、警察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与当今之中错综复杂的渊源与纠结,被展现得淋漓极致。因此尽管篇幅短小,但这本小书,仍可谓是意蕴丰富。
赤桦《衣不蔽体》(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本书从中国人的身体与服饰装扮在近百年里的变化切入,详细讲述这些变化背后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氛围变迁,观察视角独特而有趣。文风采取的是流畅、自然、叙事性强的媒体写作风格,既不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腔,也没有单纯为了好看而流于俚俗。在配有众多顶级摄影师富有历史资料价值的大量珍贵图片之后,全书更具可读性和收藏价值。除去文本部分不少参考资料多为二三手文献,因而存在一些细节性错误之外,整体而言,非常值得推荐。
潘启雯《欲望的边界》(电子工业出版社):青年媒体人、学者潘启雯的书评随笔集,汇聚了其撰写的几十篇经济社科类的书评和随笔,涉及张维迎、秦晖、熊秉元、马化腾、段永朝、傅高义、阿玛蒂亚.森、桑德尔等学者、企业家的作品和思想。潘的文字,基本上涵盖了原书的精华要点,同时述评结合,体现了其在经济社科方面的丰厚积累和不俗见地。而其评论的这些书籍,同样则可以作为一份管窥经济学和思想社科的优秀书单,供相关读者参考。
(英)斯丹迪奇《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后浪图书&江西人民出版社):以明快流畅的笔法,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类互联网技术--电报技术从诞生、普及再到衰落的全过程,围绕这种技术应用的种种人事纠葛、妙闻趣事和历史细节,都被作者从容组织和再现。其将电报技术跟当今互联网技术所做的种种类比,有助于我们摆脱技术至上主义的迷思,重新反思人类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趣而耐读的一本小书。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十二月份读过,并且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社科类书籍,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