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旅行热爱骑行
阿信躺在青年旅舍八人混住间床位上,戴着耳塞看视频,久不久点一支烟,任凭其他游客来来往往。按照青旅的规定,房间里是不能抽烟的,也有其他住客反映;但阿信就是置之不理,一幅我行我
阿信躺在青年旅舍八人混住间床位上,戴着耳塞看视频,久不久点一支烟,任凭其他游客来来往往。
按照青旅的规定,房间里是不能抽烟的,也有其他住客反映;但阿信就是置之不理,一幅我行我素的姿态,颇有驴友“特立独行”的样子。八个月前,他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部门主管,手下有三十几号人靠他吃饭;“不知道为什么,就厌倦了,旅行这种事,有时候是毫无理由的。”
至于为什么裸辞,裸辞之后怎么爱上旅行,他都记不得了(或许,是他不愿意说)。像许多人一样,特别是大学毕业两三年的小青年,都喜欢裸辞,然后来一段漫长的旅行,漫无目的。“我不是这样,我只喜欢大理,也不想去很多地方,就是想在这儿呆着,发呆晒太阳,这是许多人体会不到的简单,体会不了的幸福。”45岁的他满脸胡茬子,已经没有争辩、好胜的欲望了,说话语速平缓、无所谓。
“层楼终将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与阿信一样,我在路上遇见不少裸辞的“小青年”,多半带着小理论,带着自由向往和生活挣扎。他们往往工作一两年之后裸辞;然后旅行,走了两三个月之后又回去继续找工作、工作。他们都遭遇了我们所谓的“面对现实”,不能再逃避生活,乱爱自由了。那么,习惯裸辞的人,多半热爱旅行,他们是不是真的在逃避现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至少应该厘清楚这几个概念。
首先,“现实”于不同的人而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特别是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而言,“现实”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即不一样的概念。于热爱工作、通过工作挣钱养家的人来说,扛起养家糊口的压力,就是面对现实。于热爱旅游,通过旅行体悟人生的人而言,旅行本身就是面对现实。这些人往往在旅行中体悟人生冷暖、体悟在别处的生活和精彩。在这体悟过程中,有许多人放弃了,然后折回原点,回到上班工作的队列。而有些人,克服了自我彷徨、自我徘徊,甚至无数个不眠、痛苦的夜晚,他们仍旧坚持下去。这何尝不是一种面对自我的现实,是许多人体悟不了的尴尬和彷徨。
其次,“把工作、生活当作旅行来修行和热爱”与“把旅行当作生活来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旅行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短暂的在别处旅游,或者工作、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旅行。而对于把旅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旅行,就是在别处的生活。不仅为了看尽生活冷暖,看尽世间的非凡和精彩,更为了看见真实的自己。前者可以把工作、生活当作旅行来修行;后者,可以把旅行当作生活来过,这完全就是不一样的人生。当我们看到那些贫困潦倒的旅人终日惶惶、食不果腹,过着杰克·凯鲁亚克那样的生活,其实他们已经不再是“垮掉的那一代”,有许多人在看着他们的生活,或羡慕、或嘲讽、或不屑一顾,抑或爱慕追随。
当然,我们看到了许多人裸辞旅行一两个月之后又回到了原来上班工作队列。
他们确实热爱自由,确实希望通过旅行逃避一切;但他们并不想一辈子都在旅行的路上。或者说,他们在旅行之前,对旅行抱有另外一种理解或幻想,但他们的旅行解决不了养家糊口的问题。这是许多旅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要成家立业,因为要养家糊口,因为房子要买孩子要上学,……我们不能自私的抛开这些问题;但也不能让它们成为束缚自己的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人的旅行不仅可以体悟自我、感知自由现实;也可以挣钱发家,甚至把旅行做成一种职业。过去的小鹏,在没有自媒体的时代,他背包十年,最后成就了大众的小鹏;石田裕辅“不去会死”的旅行让他在穷游的骑行中找到了生命的坚毅……在他们之前,我们看到了约瑟夫·洛克,他成就了一个香格里拉和无数人的香巴拉(当然,还成就了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更何况现在自媒体时代,许多人都可以通过所见所闻快速挣钱。因此,如果说旅行是逃避现实,那是对旅行的误解;那些因为旅行穷困潦倒的人,要么是真正优秀的人,要么是幻想旅行可以凭空大发横财、不劳而获的人(最后他们发现,旅行凭空发不了财,又回去上班了)。
当我们梳理“现实”、“旅行”和“养家糊口”之后;应该已经发现了之前我们忽视的一些旅人,他们在走遍世界各地之后,选择了一个地方长久待下去。对于他们来说,旅行并不是到处走,并不是简单的看尽世间繁华和趣味,而是体悟自己在路上的平静和从容。平静地在一个地方生活,从容的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或许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心平气和、无所畏惧,简单幸福。
到了这里,我想开篇的问题已经不需要回答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