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蒲公英的旅行作文300

巴蜀小学校门一景教育进入新质量时代,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未来人工智能助力人脑,孩子到底该学什么?怎么学?分科与综合如何平衡?实施与评价如何协同?近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重庆市

巴蜀小学校门一景

教育进入新质量时代,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未来人工智能助力人脑,孩子到底该学什么?怎么学?分科与综合如何平衡?实施与评价如何协同?

近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重庆市巴蜀小学承办的“2018项目式学习主题峰会”吸引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参与,一群怀着共同教育愿景和初心的教育人聚在一起,共同探讨项目式学习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地生根。

项目式学习其实只是教学综合化实施,涉及到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一种策略或方法。为何一个学术细分领域的研讨,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正如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所言,今天的中国,教育层次的落差、教育品质的高低,已经不在理论与思考层面,不在方向性的宏大叙事中,而是已经转向在策略的选择、落地的方法与微观的细节里……

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表示,巴蜀小学一直坚信做的哲学,行动的力量,始终围绕课改的主题和路径,持续推进“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研究。在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的引领下,项目式学习以“学科+学科”、“学科+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教室回归到人的完整生活,展开跨学科学习,让全校师生与家长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美好的生活。

坚守相同初心的教育人,尽管实践路径不同,但必将相遇在真理的峰顶。2018项目式学习主题峰会,巴蜀小学与世界对话了项目式学习的中国可能。其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实践,为教育同行者书写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关键词:真实学习 问题驱动

巴蜀小学的实践证明,项目式学习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真问题、真情景、真体验、真收获……只有对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探究、解决,才能赢得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page]

9岁孩童钻研好学

感动空客机长来校助阵

“发生火灾后,普通人逃生的有效时间有多久?”“火上浇油能灭火吗?”“飞机上失火怎么办?”……四年级“火”项目学习开启后,项目牵头人黄晓琴收到的学生问题五花八门。

这些问题不是在任何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答案,折射出巴蜀孩童对真实生活的深度思考。“只有当问题由孩子自己生成,才会驱动孩子钻研。”巴蜀小学课程部负责人张帝认为。

四年级四班王胤词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小对飞机非常着迷,正好年级开展“火”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引发他思考飞机如何防火逃生。

按照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王胤词上网查阅了众多资料、请教家长,但都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位驾驶空客的机长,他把自己的众多疑问一股脑地抛给专家:“在万米高空灭火方式会有什么不同?机长通常会采取哪些紧急避险指令……”

“巴蜀小学孩子主动求学的精神太令我感动。”在足足聊了40多分钟后,机长Dissor当即决定到王胤词所在班级进行安全主题讲座,并主动担任“火”项目发布会的评委。

源于生活,基于问题的学习,才能激发更多孩子主动寻找答案。

“火灾逃生躲在卫生间妥当吗?”“卫生间有水,但烟雾毒气同样无法躲避。”……黄家乐、阎浩文在表演防火情景剧过程中,对原先设计的情节不断质疑,反复推敲,甚至严谨到制作火焰道具时,还特意表现出内焰和外焰的区别。

“看到孩子们在项目式学习下,主动思考、探究的精神令人惊喜。”班主任冯栎钧感叹道。

关键词:综合化 共同经历

项目式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助力课程综合化实施,更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育人目标的实现。

[page]

模拟招聘会

小考官感悟“人生道理”

周奕辰在活动的第一天,在班级参加了“我的职业梦”演讲,聆听了家长的职业分享,他最喜欢的是后面的模拟招聘会,同学们像赶集似的奔赴各自的目标。

“我是演艺公司的人事经理,要通过我的筛选,选出最合格的员工。”经历几轮,周奕辰总结经验,如果应聘人特长不突出,就不容易被招聘人发现。其次,应聘者应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看来,今后的学习目标一定明确,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周奕辰似有所悟。

“项目式学习是个综合化的学习过程。”郭静老师介绍,以“我的毕业季”主题为例,链接了语文学科在作文要求撰写“我的梦想”,开展演讲活动,写毕业留言;美术学科要求创意设计海报,并宣传展示;信息技术要求用PPT、微视频等方式制作主题综合作品……

围绕“我的毕业季”大的主题,孩子们分成不同项目小组,生成不同问题,完成不同任务。孩子们有用思维导图设计毕业典礼;有用手绘、照片拼贴、PPT等趣味形式呈现班级成长纪念册;有的邀请家人合作,用调查采访、绘画手工等方式创意展示家庭职业树、梦想树……还有学生自主创意,用拍微视频的方式向母校表白。

李昀熹的爸爸对孩子综合化的学习方式极为赞赏。他说孩子有感受、体验,甚至还有社会实践和个性展演,让孩子从小亲近生活,学会用综合化的思维去自主探究,既快乐又高效。

关键词:自主探究 关系重构

兴趣为指引,问题为驱动,项目式学习场景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改变了,老师更多的是学习关系的构建者、组织者,把空间、方法、选择权交给孩子,剩下的都是孩子的舞台。

导师爸爸

从站在台前到“隐身”幕后

“这可是大学里课题研究的初级方式,孩子会吗?”一年级三班贾朗谊的妈妈刚刚接触项目式学习时有些犯难,可和孩子一起经历“我的植物朋友”项目后,她一个劲地为老师点赞。

[page]

贾朗谊的妈妈说,开始阶段,每周孩子都会领一些小小的任务,从选植物种子到插秧,到测量、拍照记录,一点一点有了兴趣。后来一到放学,贾朗谊都会去看他的植物朋友,浇水松土,观察生长,还和同学共同探究某类植物。

以前走在外面,孩子很少关心周围的花花草草,自做这个项目学习以后,孩子开始留心周围的植物了,会问这个叫什么名字、属于什么科。家长不知道的,就带着孩子去网上查找、图书馆翻阅、找专家请教,孩子们慢慢学会了遇到问题是如何自己去找寻答案的方法。

随着项目式学习的步步深入,带给家长冲击的,是对师生关系的重新理解。

三年级七班张芸熙和曹诗意的爸爸是班级“飞”项目学习的“导师”,开始他们以为当“导师”必须什么都懂,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他们经常找不到标准答案。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带学生走访科技馆、航天基地,联系专家答疑,引入社会资源参与。

这段经历让他们明白了,在项目式学习下,老师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不是要传授答案,而是让孩子们更多享受探究的乐趣,着眼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师生关系、家长与学生关系也在共同经历中得到滋养。

张烜赫的爸爸这样描述和孩子的共同经历:“我给他指导背诵的技巧,听着他铿锵有力的声音,自信的眼神,让我兴奋不已。后来他做PPT时,我手把手地教,父子之情似流水一样流进了我的心中,融化了冷漠,带来了温暖……”

关键词:持续动态 和而不同

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欲”。巴蜀小学的项目式学习,更重视好奇心的激发,让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不同个性的生命得到张扬。

智慧少年

没有完美结果也乐在其中

三年级七班雷钦智、陈宇航同在一个小组,为完成关于“飞”主题的项目式学习的挑战,遇到不少困难,但团队依然没有放弃。

[page]

他们期望制作一架太阳能飞机,然而初期的实验并不成功,选择的太阳能板能量太小,无法驱动。接着增加蓄电池,又发现过于笨重,原有木质结构不合适,又尝试喷气动力……

事实上,在真实的学习经历中,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交出完美的答卷。但这并不重要。项目式学习更关注孩子学习过程和状态。

“参加了植物朋友的项目学习后,孩子对植物的兴趣并未随着项目结束而结束,经常冒出新问题,自己去找答案。”钱薪宇的家长说。

五年级项目式学习的课程设计者程晶介绍,五年级的任务是设计旅游攻略,孩子们进行知识拓展,为自己爷爷奶奶制定适合的出行计划,用知恩感恩的心去了解家人、换位思考进行设计。甚至有同学为学校设计丽江研学旅行。

“每个孩子在大的项目主题下,可以自主拓展、探究,单是飞的主题项目,孩子们就发散出几十个探究小项目,比如无人机为什么不能在城市随便起飞、飞机上为什么不能开wifi。”潜力课程开发负责人肖力说,孩子们在项目式学习中,自由生长,各美其美。

巴蜀小学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和认识,已经过了摸索期,全校教师并没有把项目式学习的探索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自觉运用到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核心团队非常自信,有水平。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 钱志龙博士

巴蜀小学在2014年承办的桥主题的国际会议,在国内外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巴蜀小学这几年对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已经从局限于核心团队的认识扩展到全校教师的具体行动。期望对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探索和建树。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终身教授 梁国立博士

李达毅 图片由巴蜀小学提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