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你准备怎么去旅行英语作文

前两天都在转一条微博。你想给孩子的人生起点,只靠砸钱有用吗?一个人最好的起点在哪里?是出生那一刻,选择的原生家庭,还是上小学幼儿园选择的学校?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话说。香港

前两天都在转一条微博。

你想给孩子的人生起点,只靠砸钱有用吗?

一个人最好的起点在哪里?

是出生那一刻,选择的原生家庭,还是上小学幼儿园选择的学校?

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话说。

香港的一部纪录片说:赢在人生起点已不够了,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人生还没有开始,竞争已经上场。

一部让我在夜里哭红眼睛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我们中国式家长的缩影,为孩子买学区房,天没亮就去排队领入学申请、装富人又办穷人,无所不用其极。

只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幼儿园,一切都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

不管是香港纪录片中的为孩子赢在子宫里,印度电影里的赢在幼儿园,还是在朋友圈看到,为孩子寻找适合的辅导班,从四线城市举家搬离,到一线城市的家长。

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为人父母,你才是孩子真正的人生起点。

“我没有出生在罗马”

《极限挑战》某期做过一次很特别节目,节目中黄渤、黄磊等6位嘉宾分别向操场上站在同一起点的学生,提出以下6个问题,如果答案为“是”的,就前进六步,反之就只能留在原地。

1、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地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4、从小到大的旅行经历当中,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

5、父母是否承诺过要送你出国留学?

6、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一番回答下来,有的同学已经往前迈进36步,有的前进12步,还有的待在原地,多么残酷和赤裸裸的差别。这是人生起点的差距,更是父母能给孩子能提供教育,眼界,经济的对比。

虽说是一个游戏,同学能走出36步和原地踏步,与自身的努力并没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父母创造的。

在场的父母看到孩子落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是心酸内疚,也是无能为力。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很多人出生就在罗马。

如今,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教育培训空前火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们,面对动辄上万的培训费,只要觉得对孩子有帮助,付款时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晒出了她小孩的课外日程表,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刘女士的孩子早上5点就要起床,直到晚上23点才能睡觉,中间学习时间竟然达到18个小时

除了在校的时间,周一至周五这18个小时中,刘女士的孩子需要每天早上阅读古文1小时,晚上看新闻联播、参加英语培训;

周末更是要参加拉丁舞、钢琴、书法、围棋、奥数、跆拳道、游泳课等培训班;

在日程表的尾部,刘女士还制定了每周目标,督促孩子完成。

我们先根据目前培训班的市场价,估算一下刘女士这方面的投入:

拉丁舞学费每年7000,考级准备和考级费2000.共计9000;

钢琴每周学费220,每年扣各种请假什么的大概40周,考级费和书费每年200,共计9000;

外教课每周120元,大概40次,买书200元,共计5000;

书法每学期1280,买材料100元,共计2660;

数学2100每学期,不上暑假寒假和短期班,每年4200;

培训班费用每门每年2.5k-9k不等,刘女士一年下来花在孩子课外培训班的费用就超过4w,孩子升入小学之前,培训班学费超过12w

这份清单被部分网友指责为“花式炫富”。不过,有家长算了一下自己孩子一年的开销,觉得并不夸张。

一位杭州妈妈在网上披露的账单数据说:“我女儿读小学五年级,一年花费将近15万元。”

梁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三,他告诉记者:从上初中开始,儿子的课外班学费就是项大支出,一年的培训费加起来就要4万多。

“80后”家长方媛媛告诉记者:“女儿彤彤一个人的开销比我们两个大人都大,钱主要花在了培训上。”

为让子女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竭尽全力为其请名师、找关系,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

一句话,中国父母舍得在孩子身上“砸钱”,决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

望子成龙,可光砸钱有用吗

中国式的家庭,生怕孩子落后一步,教育支出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家庭最大的支出。

如刘女士这种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补习班、兴趣班,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一方面是对孩子的爱,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盲目而又懒惰的。

几次下来,发现钱没少花,孩子的成绩却也没多少提高。你所期待的提高孩子的人生起点,就像是用钱买梦,钱没了,梦也散了。

这种一股脑培训的结果就是,培训应该达到的效果是10分,但是现在,只要孩子稍有进步,哪怕只拿3分,家长也觉得值。

因为相较于孩子未参加培训前的0分,而现在确实有提高了。

更可怕的是,你几经周折,报了一个据说名气超级大,师资力量强的培训班,孩子却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我的小侄子,才刚上小学,表哥就给他报了围棋、画画、游泳、作文、武术等8门课,英语课一年一万多元、武术课一年6500元、作文课一节200元……

然而小侄子写作文“我的烦恼”时写道:“我的烦恼就是爸爸给我报了很多辅导班,我一个都不喜欢。”

家长拼命“挤”钱给孩子报班、游学,可能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后而已,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班。

但这其实是把自己的焦虑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被动接受,也不知道如何提起兴趣。

孩子的精力有限,课余时间所学知识太多,反而消化不良,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这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也对孩子的提高并无益处。

而且一个客观现实就是,只要竞争存在一天,做人父母的焦虑就难以消除。毕竟无论中考、高考还是就业,也不论是怎样的选拔方式,最终都有高下之分。

我们应该明白,有竞争是正常的,焦虑和报怨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思考如保让孩子的课余时间变得有效率。

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当然是最好的办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