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的规划有什么原则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强调保护先行的开发原则。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
旅游景区的规划有什么原则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强调保护先行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但同时这些资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坏,破坏后无法恢复的不可逆性。
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保证在不影响其长存性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如果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会遭到破坏应坚决的停止开发。
199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员桑塞尔在参观九寨沟之后,留下一句忠告:“旅游景区最严重的挑战,游人增加就会损害景观本身,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所以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
” 第二: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
旅游景区品位的高低、品牌的影响大小直接决定于旅游资源(景观)的非凡价值,而价值的高低就是景观是否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景观的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根本所在。
例如曾经席卷全国的“西游幻宫”,因其可创造性和雷同而昙花一现,而深圳的“世界公园”和“锦绣中华”,无锡的“三国城”等由其与众不同而长久的独领风骚。
所以,景区规划中应大力强化、提高景观中有特色、有个性的景点,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或者所有景点都是重点,要的是绿叶衬托红花。
第三:景区规划设计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
和谐生美应该是景区规划设计的核心,景区中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单一的组合会使景观景点显得单调、无生气,产生审美疲劳。
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
在自然景观为主的景点中要做到将人工设施有机的融入到自然中,因势、得体,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然”,如深山藏古寺如何藏而不露,和周围环境协调。
再比如,亭台楼阁、桥梁等本来是为了实用,为游人休憩的,建筑者就应该按照和谐美的规律,精心设计、建筑、装饰,或者撰写楹联诗文,从而让它与自然景观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绚烂多姿、文化品位较高的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如泰山的摩崖石刻、庐山三叠泉瀑布的诗句等。
但是目前许多景区的索道没有顾及到与自然的和谐,大煞风景。
而以人工美的景观为主的古典园林、古建筑、古迹、民俗风情等都要注意如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不要产生人工美游离于自然之外的隔阂,例如我国南北园林迥然不同的特色,就直接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林草、建筑等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优美的理想的深邃意境,看山似山,看水似水,奇峰怪石方显自然之趣,“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
如四川乐山大佛的修建原来是与自然很协调的一个重要景观,但是现在在其旁修巴米扬大佛,建“东方佛都”,造成对该景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的极大的破坏,极不相称,何谈和谐美。
第四:景区规划设计要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自然风景和较高的旅游价值,黄山因人满为患,土壤板结,构成对植被的极大威胁。
景区应该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幽幽的鸟鸣等,让游客有一个适宜的环境。
如果大肆修公路、建设宾馆等旅游设施而砍伐森林,会引起水土流失,过度克服导致野生动物的生存或者物种的减少,由于排泄废弃物过多和不合理的处臵导致水体污染、烟尘弥漫、海滩污染等,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第五:景区规划设计要运用整体性原则,让景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的统一。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庞大的产业活动和人们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影响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景区规划设计就必须从整体上充分的考虑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有必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增加人们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发展会给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比如,由于大力发展经济,我国的三大石窟由于游客众多,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大量涌入,改变了石窟的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受到的损害极为严重。
因此,在规划时要做到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兼顾,不能因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也不能借口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做到三者共赢,优先保护,适度开发。
总之,景区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规划设计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交通路线的选择、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旅游形象的创立等等原则,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评价。
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
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以此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
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远景设计院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①恢复经济增长;②改善增长质量;③满足人类基本需求;④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⑤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⑥改善技术方向;⑦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
从这个简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区位理论中有一个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互相作用的,那么其作用力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就遵循着距离衰减原理。
旅游距离衰减原理总体上表现为景区对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客源数量分布也呈现出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梯度减少的规律。
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游者到景区需要支付费用、时间、精力等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随着景区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景区的吸引力也会随着距离的加大而相应地减少;其次,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小幅度的距离变化会引起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幅度变化。
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区位理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集聚效应集聚效应理论认为,区域内各经济实体聚集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大于各经济实体单独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
集聚效应对于景区来说,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可以使各企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降低开发成本,共用旅游设施,提升总体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旅游者来说,集聚效应可以方便旅游者选择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景区,从而减少旅游者的费用、时间等成本。
(四)系统论用系统论指导景区规划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景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景区规划应采用系统分析和整体考察的方法进行。
它既包括对相互关联的系统要素的规划,也包括景区与整个地区的总体开发的外部系统规划;其次,景区规划的制定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调节、不断提升的系统。
因此,在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保持系统化眼光,用系统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运作。
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旅游规划就是对不同的资源合理地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安排,最终就 是要做到有效地利用起已有的旅游资源,让本来只是潜在的旅游资源 真正地转变成旅游景观或者是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规划也是这样。
在 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不管是当地资源 的具体状况和特点,还是旅游者的种类和兴趣,乃至于旅游区的居民 本身的经济文化背景,等等,这些因素都不能忽略。
在此之外,想要 顺利地开展生态旅游规划,还需要明确到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中,这一项原则必须贯彻其中, 不管是进行什么样的开发活动,都需要对景区内部的自然环境、动植物、 生态系统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尽量不对它们造成不良影响。
(2)容量限制原则。
规划生态旅游,必须要考虑到旅游区的面积、 特点以及可进入性,还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和特点,明 确旅游区的居民对于旅游活动到底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同时重点考虑 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和容纳量,综合这些方面进行精心测算,最终规定 出最合适的有人数量是多少,建立起一个严格的环境容量标准,以此 来预防进行过度开发后对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
(3)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应该把市场作为指导,以生态资源做基础, 在这两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最终设计出迎合市场需求的成功产品。
(4)特色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根据 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因素来进行设计,保留民族性和乡土性,最 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如果是这样,很难吸引到 质量高数量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5)分区规划原则。
在划分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应该进行功能分区, 对待那些不同功能的保护区不能使用一种方式进行保护,而是要有区 别地对待。
(6)整体优化原则。
这是为了旅游规划的时候保证经济效益,同 时不能忘记其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这 三种效益属于一个整体,必须得到兼顾与综合平衡,才能够和谐发展。
一旦顾此失彼,最终都不能长久。
生态效益本来就是旅游的基本前提, 而社会效益就是开展旅游的目的,至于促进旅游发展的动力,则是经 济效益。
经济效益属于一时的利益,并不是长远的,一旦生态效益与 它发生了矛盾,就要先抛弃一时的利益,首先满足长远的生态效益。
生态旅游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为旅游者设计 的旅游活动及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变化应与生态 环境相融合。
(7)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是非常珍贵的,很多都属于 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可持续发展,这才能保证 旅游资源可以代代相传,长期存在。
保证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开展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规划宗旨是什么呢?
在规划景观的时候,应该把保护自然以及维护景 观当成是一切活动的前提。
如果需要对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就一定要 注意遵循适度性。
在生态旅游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当地保 护区特色的活动,来保证经济可持续,让自然保护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下去。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旅游区最终建设成生 态保护、科普教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
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下面的几个原则。
首先,必须 突出保护性原则。
旅游的规划必须能够保证保护区的资源得到维护, 开发的时候不能忘记环保的宗旨,将保护自然自始至终地落实下来。
同时,旅游活动应该是有局限的,至少不能直面主要的保护对象,不能给保护的目标带来发展中的不良影响。
其次,需要注意规划的合理性原则。
旅游活动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 当地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交通方式和道路建设以及管理的需要,进 而做出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
在自然保护区中进行规划,就必须保证自然性原则。
保护区的景观 规划必须把最基本的对象设置为当地的自然景观或者是生物,同时不 能将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分割开来,一定要从美学和生态学上考虑,少 进行人工雕琢。
可以进行适量的景点开发,但是目的也是要突出自然 的特色。
保护区的规划应该注意科普性质。
旅游也许不需要有科普内容,但 是生态旅游活动完全可以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达到获取知识、提 升思想的目的,这才能够完全发挥好生态旅游区宣传教育、科普考察 的几个作用。
规划应该注意协调性原则。
规划中,也许短期规划内容与长期规划 内容会有冲突,整体的规划跟局部的规划有可能不一致,或者保护和 开发之间有时候会站在对立面。
这时候就需要在这其中进行协调统一, 以最终能促进生态旅游保护以及经济的共同发展为目标。
规划应该是符合阶段性原则的。
没有什么规划的建设可以一步到 位,一次性完成,因此一次规划就应该包含着分期建设的内容,这样 才能保证规划的条理性,又能够逐步进行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旅游 开发。
规划时候要注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先易后难。
最后,我们应该看一下规划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规划因为也有长远 的和短期的好多类型,因此规划目标也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 自然是指导着生态旅游在保护区内的建设方向,是一个总体的概括和 指向。
具体的实施就要看分目标,分目标是每个短期规划要完成的内容,这样一步步确定好目标,可行性就更大了。
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
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以此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
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远景设计院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①恢复经济增长;②改善增长质量;③满足人类基本需求;④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⑤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⑥改善技术方向;⑦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
从这个简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区位理论中有一个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互相作用的,那么其作用力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就遵循着距离衰减原理。
旅游距离衰减原理总体上表现为景区对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客源数量分布也呈现出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梯度减少的规律。
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游者到景区需要支付费用、时间、精力等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随着景区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景区的吸引力也会随着距离的加大而相应地减少;其次,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小幅度的距离变化会引起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幅度变化。
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区位理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集聚效应集聚效应理论认为,区域内各经济实体聚集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大于各经济实体单独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
集聚效应对于景区来说,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可以使各企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降低开发成本,共用旅游设施,提升总体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旅游者来说,集聚效应可以方便旅游者选择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景区,从而减少旅游者的费用、时间等成本。
(四)系统论用系统论指导景区规划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景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景区规划应采用系统分析和整体考察的方法进行。
它既包括对相互关联的系统要素的规划,也包括景区与整个地区的总体开发的外部系统规划;其次,景区规划的制定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调节、不断提升的系统。
因此,在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保持系统化眼光,用系统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运作。
华山旅游风景区的景区现状
该项目已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现由华中建筑设计院做规划与设计。
该项目被列为洛南县的“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之一。
目前项目进度为: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已经建成,农家院六座,堤防工程2962米,停车场一处,4320平方米,景观亭2座,人行步道5公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4处。
县环游局(2008)205号文的批复,符合所在地旅游发展的规划。
旅游景区的规划有那些需要规避的误区?
在旅游景区规划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明显问题:过于追求旅游景区发展思路的全面化、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功能分区的拼凑化等。
旅游景区规划集中出现”多主题“和”全要素“两大误区:主题求多对于资源不丰富、内外部条件不太好的景区,主题定位太多反而影响发展。
生态资源禀赋明显突出而文化资源缺乏的旅游景区进行规划时,通过挖掘故事传说、搬入民风民俗,将旅游景区打造为一个集生态与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远景设计院提到在功能分区上,因循大而全的思路,将旅游景区拼凑化、模式化地划分为游客服务区、生态主题类功能区、文化主题类功能区等。
文化资源禀赋明显突出而生态资源明显缺乏的旅游景区进行规划时,将一些小山浅水、矮树稀草、野花乱石强行打造成为生态旅游资源,这种不合理的拼凑化思路和手段在一些景区盛行。
要素求全一味追求旅游要素的多、新、大,特别是全,机械地将旅游景区规划为集游览、餐饮、购物、娱乐甚至住宿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当然,确有小部分景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市场影响、发展基础、资金保障等条件适宜全要素化打造、综合体化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景区都适合这条道路。
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有没有专业的公司?
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绿维创景-是一家很不错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是集"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工程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六位一体的专业规划设计院,强调对"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新城新区开发"四大领域进行系统整合,提供从项目前期咨询策划到施工图设计及后期顾问的"全程服务"。
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业务类型涉及风景名胜区、度假区、休闲地产、城市商业街区、产业聚集区、酒店、高尔夫、温泉、滑雪场、古城古镇古村落、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森林旅游、滨海旅游、湿地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主题公园、动植物园等30多个门类。
是一家很有实力的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公司,以下是十大经典案例:1、以水为魂、整合天津旅游 2、用情境化体验化模式,打造“红色瑞金”——瑞金红色旅游规划设计国际竞标第一名 3、让漂流成为大众旅游——桂林五排河漂流部落的规划与设计 4、依托五十平方米小楼打造投融资平台的红色旅游经典——冀南银行旧址开发 5、以旅游为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桂林接力数码动漫中心的旅游撬动“快热”模式 6、以经营城市的手法,打造“旅游名城”——许昌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创新策划 7、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奇迹——鄯善县蒲昌村新农村建设的改造工程 8、文化休闲商街的创新与激活——“画卷式”打造盐水文化休闲商街 9、淹城春秋乐园——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乐园创新打造的经典案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