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长沙中考语文试题在这个旅行中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话题再度引发公众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甚至有家长感叹,“不参观博物馆,不了解历史文物知识,现在的中考、高考不好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话题再度引发公众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甚至有家长感叹,“不参观博物馆,不了解历史文物知识,现在的中考、高考不好拿分儿啦!”在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中,出现越来越多涉及众多文物历史知识的考题,对此专家是如何解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文博话题扎堆中高考试题

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海昏侯、妇好墓展览,三星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的唐代雷琴演奏会……这些博物馆的展览和文物,都成了高考试题。

在去年的北京高考语文卷中,三篇阅读材料均以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为主题,要求考生运用上述博物馆案例,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无独有偶,除了北京高考语文卷,近年来多地的语文和文综高考试卷均以文物、博物馆知识为题。

比如,2017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涉及博物馆与旅游;北京卷文综地理题关注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价值。2015北京语文高考卷出现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3分题,2016年北京语文高考卷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的阅读。

2007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四羊方尊进入长沙市中考题,考试分值达到了10分。它是有媒体报道和业内知晓博物馆内容进入大考最早的一例。当时,对于小众文物能进入大众视野,业内还是很兴奋的,湖南省博也把这次入选作为展览贴近大众的一项重要标志,那几年成了热议教育话题。

十年之后,文物博物馆话题再次成为中考高考的热点。对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资源库建设专家组成员韩宝江解析:

近年来,北京中高考试卷中较多地出现了对于文博方面知识的考查,这是北京市深化中高考改革关于试题命制方面的具体新动向之一,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系列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引领青少年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育导向,在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强化实施,值得相关各方面人士关注。

多项政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

业内有专家提到,考试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倒逼,博物馆进中高考试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逛博物馆。

事实上,除了考试之外,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措施:

2008年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启动社会大课堂项目。如今发展近十年,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发展到近千家,遍布全市16个区,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很多都是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只需持学生卡,即可在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天文馆等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享受免费或优惠活动。

2015年7月31日起,北京市明确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进行。据此推算,中小学生每周须有半天时间在校外上课,走进社会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员郭井生告诉记者,在美国、英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用博物馆资源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今年来,北京市也非常重视博物馆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孩子走进博物馆,同时也盘活各类校外资源,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来参与并服务教育。

博物馆撬动的不止是学习方式

不论是学校所开设的博物馆主题校本课程,还是博物馆主题的社会大课堂,都是引导学生在博物馆开展主动学习的端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进入博物馆,通过听、看以及一系列的研究型学习,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会有一个更系统、深入的了解,这远比孩子在传统课堂上单纯听老师讲授,更多元更立体。

同样,在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顺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刘德水看来,“博物馆,就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语文课堂”。刘德水解释说:在博物馆学习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有哪些启示,如何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些都是和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而且是体现学习的自发性、自主性。这种特殊的学习,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和有益的补充,是无可替代的。

郭井生告诉记者,无论是博物馆进入中高考试题,还是出台一系列社会实践的政策,其背后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都很明显。郭井生提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或学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教育改革背后的深意。“让学生多逛博物馆,撬动的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锻炼和知识面的无限拓展。同时,这也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初衷,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成长的联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韩宝江提醒广大家长,要紧跟改革步伐、转变教育理念,自觉配合落实学校组织的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集体活动外,还要大力支持子女充分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多走进各类博物场馆,参加、经历、体验各类学习活动,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与内化。

专家支招:学生如何参观博物馆收效最大

在北京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对此有业内专家提醒,在博物馆里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带着应试的目的走进博物馆,而应养成走进博物馆的习惯,把博物馆作为终生学习的场所。同时,对家长和学生而言,围绕博物馆的学习也不止是展厅学习这一种方式,相关阅读、主题研讨等都是可以开展的。

中小学生要学会从博物馆中找灵感

高付元(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要追寻新科学与技术发现,创作出有自己新思想的文学与美学作品,就要把博物馆当朋友,在文物中找到共鸣与灵感。

中小学生去博物馆,要突出在看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给出合理的理由,同时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认识用不同方式记录与表达。主动与周边人和同学分享,积极吸纳别人的观点与思想,再反复去博物馆和更多的博物馆,通过藏品中的信息,丰富与修正自己的认识,形成新的思想,在试图超越古人的同时,思考哪些藏品中承载的信息能成为自己认同与追求的思想、实践中愿遵守的行为。学生们可以用藏品中提供的信息,创作出自己的文学故事,创造出自己的文创产品,拍出自己的微电影,设计出自己的具有民族风格艺术作品……

参观博物馆可提前准备学习单

郭井生(北京市教科院中学历史教研员)

目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区多家博物馆合作开发了博物馆学习单,针对每个博物馆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了知识点的梳理。家长和孩子在自行前往博物馆参观时,可以提前查阅索取相关的学习单,有目的、有重点地参观博物馆。

此外,每个博物馆都有社会教育部,这个部门承载了公众教育功能,所以会设计组织一系列的教育类活动,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并参与体验。

此外,有一点特别提示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每次自主预约参观,独立完成博物馆的参观预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能力的锤炼。

家庭可提前设计博物馆参观年度规划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每学期、学年的博物场馆参观活动规划设计,尽可能包括多方面主题内容以开拓眼界。

参观活动中全面细致、多种方式手段做好记录,注意观察藏品细节或者演示过程,跟随场馆讲解人员听讲,多参加主办方组织的实践操作体验活动,勤于思考、博闻强记、注重积累,借助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络媒体深化、拓展某些主题方面的内容,“纵向”的发展史方面的梳理,“横向”的多领域融合联系、国内外的比较,关注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成果,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提高艺术审美素养,思考主题内容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等。

关键词1:马克思诞辰

今年是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5月5日“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围绕与马克思生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节点展出了一系列绘画作品。这个展览和相关纪念活动有可能会成为历史、政治和语文等科目考试素材。

关键词2:VR技术

随着VR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展品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正是“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2017年的语文阅读就曾从文物保护的新技术层面出题,2018年有可能会考察博物馆馆藏呈现中新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3:博物馆礼仪

随着免费博物馆数量增加,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涉及在博物馆参观的不文明行为也成为热点话题,如在博物馆乘凉、在博物馆脱鞋吃东西等,可能会成为中高考作文的素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