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傷心旅行 mp4

我觉得我们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过

我觉得我们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

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过,在金钱与财富的边界上走过,甚至在我们出生之前长辈们可能就先决定了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酸梅汤,也吃过哈根达斯喝过Johnnie Wakler,现在狠狠地刷信用卡。

我们穿过棉衣棉裤白球鞋,现在视耐克阿迪如无物。

我们读过《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也读过《神雕侠侣》、《月朦胧鸟朦胧》、《幻城》。

我们看过《渴望》、《我爱我家》、《新白娘子传奇》 ,也看过《浪漫满屋》和《越狱》。

我们玩过魂斗罗超级玛丽,也玩过任天堂PSP 。

我们喜欢过四大天王林志颖,也喜欢过周杰伦谢霆锋东方神起超级女生。

小学时我们一边老师面前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一边在伙伴面前唱“我去炸学校,从来不迟到,一拉线,我就跑 ,小学校轰的一声炸没了。”

初中时我们,边学人体生理卫生,边看《古惑仔》研究《满清十大酷刑》。

高中时我们,边传着纸条看着漫画,边练习东西海三城模拟做黄岗试题。

大学时我们,边狂热世界杯读《哈利 波特》,边学邓论马哲毛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度过了没有电脑和综艺的童年,正经历着没有美好和和平的成年。

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当新时代偶像比我们年纪还小,当博格坎普挂靴小贝去了美国大联盟,当我们开始挣钱养家还房贷车贷,当周围同龄人已经有人结婚生子甚至有人结了又离,当一个哥们跟我说初恋那女生如何如何?遥想起当年怎样怎样?

80后,不仅长大,小半生已在光阴荏苒中逝去。

趁着长假,和同龄人聚聚,聊一聊这小半生的历程。

童年记忆

之前,我在看一本书,叫做《80年代访谈录》。 作者认为,“我一直认为二十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浪漫年代。”

作者形容的80年代似乎很令人神往,就像乍然绽放的昙花,又好象从你眼前飘然而过的美丽姑娘,稍纵即逝又历久弥甘,让人回味无穷。80年代是否真的具有这种特质,我这个“80后”显然无从考证。阿城、北岛、崔健……这些个牛人出道成名呼风唤雨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玩着泥巴。焦虑、启蒙、知识结构等等词语也与我毫不相干。

在我的记忆里,80 年代意味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眼保健操:张广天在人民大学做讲演时说,在八十年代,《眼保健操》一类的教育唱片,每个学校都要买一张。那个销售量足以让宝丽金和华纳唱片甘败下风,什么马莉亚·凯瑞、杰克逊、麦当娜,没有一个人可以跟我们《眼保健操》打擂台的。眼保健操是我们枯燥课堂中一个优雅的隔断。

那几十年不变的开场白“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就像熟悉而陈旧的电视广告,带着点煽情的意味,却和眼泪、欢笑、小撕扯、小打闹完美地交结在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温情的表征。

胡月,28岁,用她自己的话说,勉强算得上80后,拥有和那一时代所有人的共同经历,也就拥有和他们一样的共同记忆,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眼保健操。

她如今还能说出自己第一次做眼保健操时的情景:

“那天,阳光明媚,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50多个第一天上学的孩子说,同学们,为了保护眼睛,预防近视,下面我们来学习眼保健操,大家跟我学。然后老师每个动作都要耐心地示范和讲解,我们就用心地学,同学们认真极了……”

“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自己当年太可爱了,老师表扬我学得快做得好,我当时咧着嘴就笑了,结果最后老师也笑了--因为当时还在换牙,一张嘴,就会被人看到我少了一颗门牙……”

尽管曾经被老师夸奖,但是很快,胡月就厌倦了这种每天都要来上一次的长达10分钟的集体活动,“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那么多小朋友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可是后来发现,时间长了,眼保健操是很无趣的事情”。

于是,开始有人试图耍一点小小的鬼心眼。“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同桌,一个男生,做眼保健操的时候眼睛只是眯起来的,而不是真正地闭起来,当然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胡月后来发现这种做法根本不是同桌的发明,在他之前,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耍这样的小聪明。可是,一边试图犯规,一边心里又充满罪恶感和恐惧,生怕真的会变近视。于是,间歇性犯规成为了他们这班学生做眼保健操时的常态。

小人书:说到小人书,也许部分80后不知它是何物?小人书就是连环画。它在上世纪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它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在书店里已经看不见了,也许在一些收藏爱好者那里还可以看到。80后是它影响到的最后一代人。

胡月说,说真的在我小时侯,小人书对我的影响的确非常之深,它不仅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小人书虽不能让我清楚地去了解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却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知道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后来又说加上《儒林外史》合称五大名著。知道了秦琼卖马、“精忠报国”的岳飞,“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花和尚鲁智深,虎牢关上三英战吕布、范进中举、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以及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故事。也使我对许多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崇拜。

那时最令我心仪的,就是镇上供销社里那个专摆放连环画的玻璃柜台。那一本本崭新的连环画深深吸引着我的渴望,漂亮精彩的封面画让人想入非非。幻想着把它捧在手里的美妙感觉,心头就浮起一阵绝望的企羡。对于一个并不富足的农村家庭来说,连孩子的这点需要也常常无法满足。我于是想了许多法子“自筹资金”:捡废塑料卖废品;夏收时顶着骄阳拾麦穗;攒压岁钱,挖过中草药、种蓖麻,还有就是捞河打圳捉鱼虾来换钱。一年里都有几次,伙伴们结伴兜里揣上块儿八毛的。当时镇上并不繁华,像样的就是一个供销社了。在那心仪的玻璃柜台前挑挑拣拣,哪一本连环画都爱不释手。

我在家找了一个专门盛放连环画的小箱子,时间久了,小箱子居然放的满满的。那一年我上四年级吧,伙伴提议把我们的连环画凑到一块,到“会上”(我们这儿村里搭台唱大戏叫起会,邻村的乡亲去串亲戚、看戏、买卖东西叫赶会)去出租,等到附近村庄唱大戏时,我们赶趁星期天或散学后匆匆赶去,在戏台下铺开一张塑料布,把我们心爱的连环画一本一本摆在上面,居然摆了好大一片。别人要看,二分钱一本,“生意”还蛮好的。于是那年夏天,我们每天都可以吃到清凉可口的冰棍。

少年时光

80后的少年时光已经到了90年代,我所在的浙东农村,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欣欣向荣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外面世界的风吹过城市到达乡村。对于外界的渴望首先从音乐开始,从90年代初期疯狂地抄歌词,买明星贴纸到后期的收集磁带。

手抄本:逝水如斯,岁月无声。老旧的贴纸被磨损得卷了边,就像没电的瓦斯灯泡在昏暗的屋子里忽闪了一下,一切都消遁在回忆里。当年喜爱的小虎队现在去了哪里?当年那个揣着母亲零碎的毛票找寻明星贴纸的小男孩去哪里了呢?

当初最爱的是翁美玲,那一个从《射雕》中走出,长着兔牙,笑起来满面生辉的女子。接着便是周润发,他用暧昧的眼神,风尘而又有点嚣张地占据着整个时代的荧幕。还有唱着《蝴蝶》追赶童年的小虎队,他们的玉照被工整地贴在课本里。

之后摘抄本大行其道。里面有各种名人语录,如“黑夜之后总会迎来光明”,“梅花香自苦寒来”……除此之外,还有席慕容的朦胧诗,惠特曼的《草叶集》,《马雅科夫斯基诗选》……大段大段煽情的文字,我们抱着摘抄本坐在菩提树下高唱着精神赞歌,自己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想起来有些好笑,我们也跟着奔走在诗歌文化的最前线,让所有狂欢的语言在本子里奔涌而出。

当时的摘抄本很简陋,一块硬纸板,中间夹一叠发黄的稿纸,还有许多就是手工装订的,稿纸头印着“某某单位”,“某某供销社”的字样……但那时我们就是逼着自己去热爱,较着劲儿倾听一个个诗人和老学究们的声音,在摘抄本里把它们歌唱出来。

八十年代就开始时髦的手抄歌本,我们是最后一批抄歌词的人。那会儿,我们没有单放机,我们的破嗓子是专门用来吓狼的,正儿八经的调子给我们一唱,跟一街角骂人的怨妇似的。但你不让我唱你还能禁止我抄吗?《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当我想你的时候》《星星点灯》《鹿港小镇》……我们唱着这懒洋洋的青春,等着有一天血脉像山洪般喷张。

翻看歌本就是一场奇妙的旅行,灵魂在各个歌手的声带上游弋,我们就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年轻骄傲着。手抄歌本就像一锅黏稠的老汤,油盐酱醋,山珍海味,民间的,流行的全混在里面了,且行且歌,那才叫真正的生活啊。我们用舌头呼喊着一个个歌手的名字,唱着一首首注定老去的歌谣,带着方言的普通话,音符从嘴角带着唾沫咆哮出来,爽得无边无际。

随声听:磁带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了,现在更多的人听CD,听MP3/MP4,或者其他更为先进的音乐播放形式。然而磁带曾经带给我们的有快乐、有感伤,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些都是我曾经收藏的磁带,在欣赏这些仿佛离我们并不算太遥远的画面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从前……。

小阳是高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磁带随身听(以下称为单放机)。那时候市场上大概卖到60-150元一个,还是超厚型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广东的一些小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但是即使这样的在那个时候也算是稀罕东西。更不要说超薄单放机了。我第一次见超薄的单放机是班上的刘淇第一个拿来单放机炫耀,牌子是索尼的。可以听广播,可以录音,主要功能还是听磁带。

那个东西实在太贵了,要差不多2000元这个可不是小阳能够负担得起的,就是蹭人家的机器听,怎么说呢?那感觉可以说是震撼的,我从来没有听过那么好音质的声音,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美妙的声音。后来班上又有了爱华的超薄机,小阳就发誓要买到属于自己的超薄随身听

不同品牌随身听的声音都是有所不同的,爱华的偏暖的声音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索尼偏冷的声音倒是不很喜欢。小阳经常一起讨论随身听一起听歌,那是高中最令人怀念的日子之一了。到了高三,小阳终于有了自己的单放机,但是到了大学CD随身听也出来了,再两年MP3、MP4等等,可最令小阳难忘的还是磁带随身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