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秭归旅游产业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1、前 言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

秭归旅游产业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1、前 言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

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

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

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

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

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

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

水资源开发潜力大。

(3)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林、果、土特产品优势。

重庆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8%,湖北库区为32.9%。

库区经济植物超过2 000种,其中药用植物1 000余种。

柑桔生产规模大,已形成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2000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8 331hm2,总产量24.55万t。

其它林特产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蚕丝等驰名中外。

(4)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本区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丽。

有闻名遐尔的长江三峡、圈椅淌原始森林、龙门河森林公园、高岚河、神农溪等自然风光;亦有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鬼城等人文景观。

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延伸可辟更多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更广阔空间。

2.2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峡库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

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1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库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长2.5%。

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建材、矿产开采和化工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建材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3 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监测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除个别断面外,各断面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Ⅱ类。

库区城市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总体水质良好,平水期较差。

据主要城市江段16个断面统计: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类水质江段占56.3%,Ⅲ类水质江段占26%,Ⅳ类水质江段占18.8%,水质Ⅳ类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城市江段岸边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约为27.55km,宽约2~120m,其中严重超标污染带总长约7.81km,宽2~45m。

重庆江段的超标污染带长约5.5km,占库区超标污染带总长的70%。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压力 3.1 主要机遇 3.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的长期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超负荷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力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

两大战略实施,不仅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基础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库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大批水电能源、西电东送、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并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全过程的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力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和技术...

想知道: 宜昌市 从宜昌站到三峡大坝旅游区怎么坐公交,晚上住哪最...

晚上住夷陵广场边上最方便,去哪里都快,从东站坐1路公交到 峡州宾馆站下车,下车以后沿车子前进的方向直走就是夷陵广场,在广场边上就有去夜明珠的公交到夜明珠有三峡大坝景区接待,售票处,从这里出发去大坝坐8路公交自己跑也行跟团走也行

三峡大坝属于宜昌的哪个区?

三峡大坝属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中堡村(中堡岛上)。

1、秭归县新县城城区茅坪镇、夷陵区三斗坪镇、太平溪镇、乐天溪镇这四镇统称三峡坝区,四镇已同三峡大坝主体连为一体,也是宜昌市三市五县中面积最大远城区。

这里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江南翻坝高速、三峡专用高速、S334省道、长江黄金水道、江北翻坝高速(在建)、江北疏港铁路(在建)、江南疏港铁路(在建)、这里有坝上库首第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九里工业园区,园区内众多上市公司著名企业集团,光电子、食品饮料、纺织鞋服、装备制造、造纸印刷、交通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将来这里将成为新宜昌特大城市的增长极!这里民风纯朴,风景秀丽,秭归新县城已连续多年评为全国文明县城。

2、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3、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8m,坝高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4、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

2012年7月23日,三峡枢纽开启7个泄洪深孔泄洪。

上游来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万立方米。

2012年7月24日,三峡大坝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

...

宜昌火车站离三峡大坝还有多远?到了宜昌火车站坐什么车到三峡大坝 ...

亲 你可以选择选择多种方式前行呢,现在可不比以前了,交通很方便呢,如果住宿的话可以住在三峡坝区秭归县新县城呢,诺大的新县城吃喝玩乐购,足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呢,这里有秭归国贸 雅斯超市 物美超市 肯德基 医院 银行 各种大小酒店宾馆 桑拿KTV 小吃一条街,神马都有呢!建议你上午看三峡大坝,晚上逛坝上新城-秭归新县城,第二天上午逛屈原故里风景区,下午去三峡竹海体验清凉避暑,第三天乘车下行去看看三峡人家或者上行去三峡九畹溪漂流景区体验惊险刺激的漂流,这样安排一定会令你大赞呢!三峡大坝的主体建立在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中堡村(中堡岛上),秭归县新县城城区茅坪镇、夷陵区三斗坪镇、太平溪镇、乐天溪镇这四镇统称三峡坝区,四镇已同三峡大坝主体连为一体,也是宜昌市三市五县中面积最大远城区!这里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江南翻坝高速、三峡专用高速、S334省道、长江黄金水道、江北翻坝高速(在建)、江北疏港铁路(在建)、江南疏港铁路(在建)、这里有坝上库首第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九里工业园区,园区内众多上市公司著名企业集团,光电子、食品饮料、纺织鞋服、装备制造、造纸印刷、交通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将来这里将成为新宜昌特大城市的增长极!这里民风纯朴,风景秀丽,秭归新县城已连续多年评 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中国明星城镇、欢迎世界及国内客商来三峡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展开

中国地质大学文科什么专业好

地大文科很烂,如果你不是自己非要学文科的话,建议你报比较中性的专业,比如信息类2005年的排名管理学:排名96,等级B经济学:排名83,等级C+其余未进前10009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综合排名,在第四档大概50-60的位置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唐山交通学院,北洋大学等校地质科系合并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刘型为学校首任院长。

学校位于北京学院路,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八大学院”之一。

现在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

北京地质学院于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开始新的办学历程。

学校南迁过程中历尽磨难,损失很大,一度散落在四个地区办学。

在湖北兄弟高校的帮助下,于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文革结束后,为解决学校部分知名学者因为工作需要仍然留在北京的问题,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北京恢复办学,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经国家教委批准,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北京研究生部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分别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总部设在武汉。

1988年,学校经批准设立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成立的三十三所研究生院之一,九五期间,学校又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0年,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转教育部管理。

2005年,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整体进行建设。

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文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地质大学。

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的一部分。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

学校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学校正门和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坚持“联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学科建设方针,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类学科为主要特色,坚持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之路,发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名师荟萃,桃李芬芳,拥有一大批地学大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际地质学界知名学府。

中国地质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成为中国地质教育的排头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教职工1242人,其中专任教师7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57名,博士生导师1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俄罗斯外籍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7名。

近年来,我校专任教师中3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4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3人,银锤奖9人),1花园一角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人获“侯德封奖”,有中组部直接掌握的高级自然科学专家10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有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32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此外,学校先后聘请6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

40多名教师获曾宪梓高级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建校50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余名,其中研究生近4000余名。

我校有20位毕业生以其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贡献而获得科技界最高荣誉 ,2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涌现出了200余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其中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11人。

许多的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或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地大人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留在了南北极、珠穆朗玛峰,艰苦与欢乐伴随着他们,奉献与光荣激励着他们。

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有《地学前缘》、《现代地质》、《中国地质教育》、《资源·产业》等刊物。

根据2006年11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在1652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地学前缘》总被引频次达1741次,在地球科学类36种期刊中列第3位,在全部1652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75位,比上年的1501次,上升了240次;影响因子为1.347, 在地球科学类36种期刊中列第5位,在全部1652种科技...

宜昌分哪几个区??

全市共辖五县三市五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61.51平方公里。

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

宜昌,中国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湖北省西部。

宜昌扼长江三峡东口,是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的所在地,拥有“三峡明珠”、“中国动力心脏”和“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

是中华鲟的主要栖息地。

历史宜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

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自秦、汉以来,宜昌就是历代州、府所在地。

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编辑]地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处于第二阶梯的巫山山脉和第三阶梯的江汉平原的交 汇处,紧扼四川盆地的东大门,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宜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9%,木材蓄积量240万立方米,居湖北之首。

在五峰后河等地,至今还保存有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原始森林群落37万亩多,建有大老岭、柴埠溪、玉泉寺、龙门河、清江等六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后河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0多种珍稀动物活跃其中,3000多种高等珍惜植物在那里生长。

尤其是五峰后河560余亩原始森林中的珙桐等稀有珍贵树种,是距今1亿多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植物物种的幸存者,被称为世界植物的“活化石”。

此外,宜昌的柑橘、茶叶、香菇、蚕茧等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

[编辑]人口总人口414.93万人,市区人口133.8万人。

[编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88亿多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近80亿元,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载电体、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宜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编辑]交通宜昌是鄂西渝东的交通枢纽。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232公里,宜昌港为长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为全国四大煤炭中转港之一,318国道横贯全境,宜黄高速公路延伸至三峡坝区,焦柳铁路在枝城与长江交汇,三峡机场是全省重要的航空港。

[编辑]旅游宜昌集雄山与大川、历史古迹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风光集峡、山、水、洞于一域,与人文景观与一体,拥有各类旅游资源601处,其中世界级3处、国家级30处、省级40处。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高峡平湖”的出现,将形成一批世界级的旅游品牌。

著名的葛洲坝枢纽工程和宜昌市区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黄陵庙、三游洞、龙泉洞、下牢溪、桃花村、金狮洞等景观错落其间,险峻的西陵峡似游龙串连其中。

以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圣人关羽、学者扬守敬为代表的古代名人文化;以巴人遗风、土家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三国古战场、三游洞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和以神农架、大老岭、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胜地,构成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城市形象。

[编辑]矿产市域内已探明矿种53种,大矿床14处。

其中磷矿储量12亿吨,占全国的17%、全省的70%,是全国六大磷矿区之一。

石墨已探明储量1685万吨,是全世界四大优质石墨矿床之一。

铁矿储量17亿吨,占全省的31%。

其他如煤矿、重晶石、花岗石、金、银、钨等矿藏,都具有较大的工业开采价值。

[编辑]文化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

[编辑]宗教基督教:圣雅各堂天主教:宜昌教区

三峡是属于哪个省?

三峡大坝的主体建立在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中堡村(中堡岛上),秭归县新县城城区茅坪镇、夷陵区三斗坪镇、太平溪镇、乐天溪镇这四镇统称三峡坝区,四镇已同三峡大坝主体连为一体,也是宜昌市三市五县中面积最大远城区!这里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江南翻坝高速、三峡专用高速、S334省道、长江黄金水道、江北翻坝高速(在建)、江北疏港铁路(在建)、江南疏港铁路(在建)、这里有坝上库首第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九里工业园区,园区内众多上市公司著名企业集团,光电子、食品饮料、纺织鞋服、装备制造、造纸印刷、交通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将来这里将成为新宜昌特大城市的增长极!这里民风纯朴,风景秀丽,秭归新县城已连续多年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中国明星城镇、欢迎世界及国内客商来三峡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水电之都是怎么样崛起的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有2400多年历史,是楚文化和巴人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都诞生在这里。

全市共辖五县三市(县级)五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3万。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电站、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都建在宜昌城区。

葛洲坝带动宜昌市实现了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变;三峡工程正在带动宜昌市完成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宜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水能资源独特。

市域内除长江、清江外,还有99条中小河流,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的8%,长江流域的15%,湖北省的99%。

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高坝洲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31万千瓦,三峡水电站还将增加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

此外地方已建设了320多座地方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4万千瓦。

目前,市城内已在开发的水电总装机容量达2704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宜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

宜昌集历史文化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三峡被评为全国旅游景点40佳之首。

境内还有清江风光、三国遗迹、巴楚文化、民族风情等自然、人文景观。

随着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宜昌正逐步成为三峡旅游的中心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是矿产资源富集。

目前市域内已探明矿种53种,其中磷矿储量12亿吨,占全国17%、全省70%;已探明石墨储量1685万吨,是全国优质石墨矿的主产区;铁矿储量达17亿吨,占全省的31%;石灰石、锰、重晶石、花岗岩、陶粒页岩等矿藏都具有较大的工业开采价值。

四是生物资源多样。

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达49%,木材蓄积量240万立方米,居湖北省之首。

宜昌的柑桔、茶叶、香菇、蚕茧等土特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宜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等构建了宜昌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兴建的沿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万州段将使宜昌成为贯通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7公里,宜昌港是长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位居全国四大煤炭转运港之列。

南北交通大动脉--焦柳铁路和正在兴建的宜万铁路在宜昌交汇。

宜昌铁路客运可直达北京、广州、西安等全国重点旅游城市。

三峡机场是三峡地区最大的4D级民用机场,设计年客运吞吐量140万人次,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成都、重庆等地的国内航线和香港、日本的国际包机航线。

经国务院批准,三峡机场将于近期动工扩建成4E级国际空港。

以宜黄高速、沪蓉高速和318、209、055三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网四通八达。

目前,宜昌境内已经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运输体系,是华中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几年来,宜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湖北省前列。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规模内工业企业增加值184.39亿元,增长7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亿元,增长13.6%。

市县属投资133.79亿元,增长31%。

区域内财政总收入79.7亿元,增长48.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1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

吸收外商投资9305万美元,增长10.7%。

外贸出口2.57亿美元,增长35.1%。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8元,增加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2元,增长8%。

目前,宜昌农业已基本形成了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秭归脐橙、五峰绿茶、长阳清江鱼等一批精品名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工业经济通过抢抓三峡工程机遇,实行引进名牌和争创名牌并举,结构不断优化。

宜化、安琪、稻花香、枝江大曲等一批市内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法国欧莱雅、江苏森达、北京汇源、河南双汇、浙江娃哈哈等一批国际国内优强企业落户宜昌,宜昌的水电、载电体、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正在崛起。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0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6亿元。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围绕把宜昌建设成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四大战略要点:一是三峡开发。

继续发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为三峡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三峡工程全面顺利建成。

同时准确把握和纵深挖掘三峡机遇,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开发利用,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继续打好“三峡牌”,放大三峡工程的品牌效应,借助三峡总公司的优势,利用三峡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开展对口支援和招商引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呼应汉渝。

宜昌是长江沿线武汉至重庆1000多公里之间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

我市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主动承接两大都...

宜昌近十年有哪些变化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宜昌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历史曾经记载,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准设川汉铁路总公司于成都,川汉铁路拟从汉口经宜昌而达成都。

1909 年(宣统元年)川汉总公司在宜昌设立工程总局。

总工程师詹天佑、副总工程师颜德庆到宜昌任职。

并于当年召集3 万多工人破土动工,开工建设宜昌至万县段。

1911 年(宣统三年)清政府宣布,改商办、借外债归国有,激起护路风潮,川汉铁路工程停工。

1913 年川汉铁路驻宜公司撤销。

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退、战争的困扰,川汉铁路大动脉只能是黄梁美梦一场空。

1969 年至1970 年,靠人民战争修建的焦(作)柳(州)铁路及其支线鸦(鹊岭)官(庄)段,纵贯我市东部当阳、夷陵、枝江、宜都4 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县(市)和宜昌城区。

铁路大动脉使宜昌与全国联系起来,成为沟通中南、西南、鄂西、川东的交通要道,又是宜昌外贸进口和中外游客往来的重要线路。

众所周知,位于东山的宜昌火车站改建后,站前广场和具有现代特色的站房分外夺目,成为宜昌城区的新亮点,也是来宜昌的客人最先观赏宜昌城市的观景台。

熙熙攘攘的人群显示出铁路大动脉的运输优势。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它从日均接受一趟列车的小站,己成为日均接发11对列车的二等大站,实现了年货物270 万吨、运输收入达2.06 亿元的历史性跨越.铁路运输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和重要物资运输方面是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力军作用。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宜(昌)至万(州)铁路的建议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宜昌人跑(部)前进,提建议、拿方案、提供优惠政策,会商选址走向,功夫终不负有心人。

宜万铁路在宜昌花艳站接轨,经伍家、跨长江、穿长阳、抵恩施、达万州,全程200 余公里。

目前该项目重点工程之一的宜昌第5 座长江大桥(全长2572 米)己悄然开工。

它的建成,对沟通宜昌同大西南、华南、华东的联系,改变宜昌铁路的盲肠状态、确立宜昌交通的枢纽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银燕遨游蓝天建国前宜昌的机场,可谓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1937年-1938 年间,国民党政府军队在铁路坝(今夷陵广场)修建作为飞行训练的军用机场。

1940 年宜昌沦陷,机场变成一片废墟。

1941 年,日军强征万名民夫,先后在宜昌县土门垭和当阳县修建飞机场,用于起落飞机狂轰滥炸的中国人。

1945 年8 月,日军投降,机场关闭。

建国后根据战略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在宜昌土门修建机场,1953 年开工,次年通航。

随后又在当阳修建军用机场,多年来让宜昌人民引以自豪。

宜昌民航事业发生划时代巨变还是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机遇。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宜昌的区位优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三峡机场应运而生。

1994 年9 月,三峡机场正式开工,1996 年12 月,投资近7.5 亿元按4E 级标准规划,4D 级标准建设年吞吐量140 万人次的三峡机场竣工通航,可满足B737 、B757 、A32O 等主要机型起降。

三峡机场的快速而顺利兴建,创造了我国机场建设的奇迹。

机场通航后,先后开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重庆、西安等20 多个城市的航班,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使宜昌飞往国内外的航线达到20 多条,年客运量在25 万余人次,同时每年都要为中央首长的专机提供优质服务。

机场按综合考核在全国143 家民用机场中,排52 位。

在湖北居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天河机场。

三峡机场的兴建,为三峡工程和三峡旅游和宜昌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宜昌架起了安全快捷的空中走廊。

五、城市流动风景线城市客运的繁荣与否,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品位标志和象征!我们沿着记忆中的长廊;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洞悉宜昌城市客运的起步时,发现她重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宜昌在全国的地位提升是那么的合拍。

时光上溯到1959 年4 月,市内公共汽车起步,配置客车3 辆,线路1 条,行驶北门至伍家岗往返。

1971 年5 月开辟第二条线路,从九码头开往长江溪,以适应葛洲坝水电工程工区交通的需要。

1972 年,那时的城市公汽只有2 条线路、26 台车、共43 个驾驶员,120 万元的资产。

但毕竟有了艰难的起步。

经过30 多年的不断发展,现有营运车480 辆,线路37 条,50 余座港湾式候车廊,资产总值达6936 万元,年总行程达3500 公里,年客运量9600 万人次,年总收入7500 万元。

其中1 路公共汽车线路是全国规模最大、我省第一条“预备军人示范线路”,所有司机均着预备役服装上岗,女司机英姿飒爽,男司机威武雄壮,其行为规范受到广州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此外,宜昌所有公共汽安装了IC 卡收费服务,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不同风格的豪华低踏步观光公共汽车、别具特色的双层汽车穿行于城市繁华路段,成为我市闻名遐尔的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

宜昌的区位优势促使出租车客运迅速发展。

从1986 年开始,宜昌的出租行业在政府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完全由市场化运作而发展、而壮大,形成一个拥有1700 多辆的士、固定资产达1.65 亿元的新型产业,解决了4000 多的哥的姐的就业问题,年均客运收入1.27亿元的消费市场,也被称之为“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