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的反思

以前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终于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挑选一样,回去送给

以前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

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终于感动了菩萨。

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挑选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则整天忙于在山野间狩猎。

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用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则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教育以及选择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巨大的。作为父母,如果只是给孩子留下一些消耗性财富,这是极为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教育的起点并非学校,而是家庭。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而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

这样,即便哪天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也能勇敢而自由地翱翔在自己的天空。

相信为人父母者都深有体会,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会让父母有如履薄冰之感。孩子出生之后,往往都是白纸一张,日后的色彩如何,全靠父母的引导和培养。如果深得精髓,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收效甚微。

然而,市面上林林总总的育儿书籍却经常让我们眼花缭乱,难辨好坏,所谓专家也是良莠不齐,真假难分,这也让许多想取经的家长们感到头痛不已。

为此,读者杂志社精心出品《让孩子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每一本书均由《读者》编辑从海量儿童教育图书中精心挑选而出,是为广大的中国父母精心准备的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儿童教育经典丛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好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基础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只注重物质层面,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教育都交给了各种培训机构和学校老师,培育出来的孩子经常是高智商低情商。有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心理、情商发展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心软,实行的效果也不好。

《教育漫话》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如何培养一个绅士的主题,从身体健康、品德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论述,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借鉴使用。

例如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怎样对孩子进行奖惩、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言传身教方面应当注意些什么等等,洛克都在这本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述。洛克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主流和标尺。

好的习惯才是孩子日后成功的基础,而好习惯地养成,则有赖于父母对他们一点一滴地引导。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为人父母者一定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管教、不听话?为什么越是对孩子关怀地无微不至,他们却越表现地不耐烦?

其实,父母应该首先反思下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太过简单粗暴,太过追求令行禁止而忽略了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事:那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有爱和亲密。

作者:【马来西亚】林文采/伍娜

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友好相处。我们爱孩子,首先应该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接纳、安全感、赞美以及认同。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每个孩子成长必须的心理营养。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也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

有些时候,父母和孩子无法沟通,其实是因为父母没有办法准确而快速地判断出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目的。

比如孩子在餐桌上不好好吃饭,父母就觉得他们是在捣乱,所以就胡乱呵斥一气;孩子突然哭闹起来,父母就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玩具和零食。

《孩子:挑战》是一本通过解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来帮助父母更好得理解孩子的书。书中穿插有大量的实际案例,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又能让你在丰富的情境再现中,深入地了解孩子各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从而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说,“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大多数父母,虽然已经懂了不少教育理论,但实际教育起孩子来,却还是经常会犯难。比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不好好吃饭睡觉、在幼儿园不守纪律、和其他小朋友关系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每一个问题都让家长焦头烂额。

孩子成长的目标是远大而抽象的,但教育孩子却体现在无数个琐碎的细节中。教育学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手把手地告诉家长如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大小问题。

给孩子自由、允许孩子犯错误,甚至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教育孩子中,与适当的方法相比,更重要的是温和耐心的态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三观。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

可以说《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为中国父母量身打造的一本书。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好的教育原来是这样一件自然简单的事。

用温暖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

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自己孩子不爱看书,事实上,在让孩子真正开始“读书”之前,我们应该先让孩子爱上“书”。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是从听父母讲有趣的绘本开始的,而不是让孩子提前识字看书。

作者:【日】松居直

《幸福的种子》是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图画书与儿童的世界讲起,系统介绍了图画书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教家长如何为孩子挑选优秀的图画书、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

快乐是接纳的动力,爱是相互接纳的过程。念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手牵手去故事国旅行,一起享受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

良好的绘本就如同一粒种子,而当这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依恋。这才是真正让父母和子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脐带。

30余年来,《读者》始终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这套“《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不仅仅是为广大父母准备的一份礼物,更是希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读者》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将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亿万个家庭。

《读者》曾影响过很多的70后、80后,甚至90后,今天他们很多人都已为人父母,曾经的他们坚信--看《读者》的孩子不会变坏。今天,我们仍然希望《读者》的读者们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孩子们。

一个民族的优秀,根本在于教育;而教育的起点,则是我们的每一个家庭。

编辑:汤谷虞渊

让孩子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