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研学旅行标志

榴花欲燃,红色五月,中国碳谷,绿金淮北。5月19日~21日,首届“全国研学旅行政策研讨与课程实践高峰论坛”在安徽省淮北市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教师》杂志社、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

榴花欲燃,红色五月,中国碳谷,绿金淮北。5月19日~21日,首届“全国研学旅行政策研讨与课程实践高峰论坛”在安徽省淮北市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教师》杂志社、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主办,《中国教师》杂志社安徽工作站、淮北市教育学会、安徽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中心承办。论坛围绕研学旅行政策解读、课程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分享、交流了有关研学旅行的新观点、新实践和新成果。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师》杂志社编委会主任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来了视频致辞。顾明远先生在致辞中祝贺首届“全国研学旅行政策研讨与课程实践高峰论坛”在淮北举办。他表示,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非常有意义,孩子们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学识、锤炼了意志,这也是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壮丽河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图1 顾明远先生发表视频致辞

全国政协原常委、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淮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合作交流部主任王晓燕,《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淮北市教育局局长刘辉,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振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课程中心副主任曹培杰,中国教育学会研学旅行课题组负责人宋世云,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演讲学会会长崔跃松,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社会实践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细清,安徽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中心主任陈瑜奇,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中国教师》安徽工作站站长陈海铃等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德育主任、研学承办机构的负责人等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图2 论坛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淮北市教育局局长刘辉主持。

图3 淮北市教育局局长刘辉主持开幕式

淮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英代表主办方致辞,她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淮北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情况,并指出淮北市从2015年开始进行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全市中小学校着力推进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丰富课程资源,创新开展活动,充分发掘本地课程,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淮北市博物馆、科技馆、南山汉文化博物馆、烈山区四季榴园研学旅行基地,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本次论坛为研学旅行发展打开了实验窗口,淮北市将充分发挥本次论坛的积极作用,通过经验分享与交流,助推各地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图4 淮北市副市长陈英代表主办方致辞

主旨报告

本次论坛共安排了7个主旨报告,重点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新思路、新突破、新发展。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合作交流部主任王晓燕从研学旅行的政策分析、实践推进、现存问题、发展与展望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她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在推进研学旅行中要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牢牢把握其内涵和要义,这对于推进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把握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二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做好课程开发,确保育人效果;三要加强研学旅行资源的创造性整合,构建丰富载体,确保活动品质;四要加强研学旅行的队伍建设,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

图5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合作交流部主任王晓燕作主题报告

《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作了题为“研学旅行的助推者”的主题报告。她从研学旅行的内涵及现实意义、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及面临的问题、《中国教师》杂志的责任与使命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研学旅行对推进我国育人模式转变和课堂变革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推进作用。她强调,研学旅行不是单纯的旅游,是一门课程,教师是研学旅行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她与参会者分享了曲阜孔子文化学院“跟着孔子去游学”、合肥一中“红、蓝、绿校本课程”、杭州金都天长小学“走读西湖”、亲子猫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徒步沙漠”等研学课程。

图6 《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作主题报告

全国政协原常委、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从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切入,阐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表示,研学旅行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育人模式的一大变革,契合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通过研学旅行,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它更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需要旅游、交通、餐饮、文化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学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合理分工,共同做好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工作。

图7 全国政协原常委、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作主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振民指出,未来学校将呈现出教育的去中心化趋势,也就是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中心将被颠覆。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国家教育理念层面体现出的“能力为先”的特征。研学和营地教育要时尚、创新,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作为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

图8 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振民作主题报告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演讲学会执行会长崔跃松作了以“让师生在研学旅行中享受快乐有为的教育”为主题的演讲。他从“什么是最好的职业”导入研学旅行重要性的话题,人类社会变革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是个“大课堂”,人类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磨砺中才会成长。人的一生要读两种书:一种“有字书”,一种“无字书”。研学旅行就是让学生在社会这本“无字书”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图9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演讲学会执行会长崔跃松作主题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课程中心副主任曹培杰作了题为“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研学旅行”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研学旅行目前存在重游轻学和评价方式片面、单一的问题,很多研学旅行产品缺乏教育视角与立场,不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停留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陷入了“只游不学”“重游轻学”的瓶颈;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后没有总结和评价,从而使研学旅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他认为,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做合一,同时,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关注跨学科知识整合问题,建设以主题呈现的研学旅行课程,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学习自然发生。

图1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课程中心副主任曹培杰作主题报告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社会实践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细清作了题为“研学中的心理成长”的主题报告。她表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图11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社会实践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细清作主题报告

案例分享及现场参观

19日下午和20日全天,论坛进入研学课程实践案例分享阶段。本次论坛共安排了11个案例分享,分别是:关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细则及标准;感受大地之美,获得生命的力量;“走读西湖”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学游应“知行合一、向学致远” ;远于课堂,回归课堂;青岛研学旅行线路设计与思考;我爱石家庄社会实践课程;研学旅行:美的邂逅;中科院研学旅行创新实践;成长的课堂在路上;文旅机构向研学市场转型路径。来自全国各地一批优秀的研学旅行实践者同与会代表分享了研学工作的成功经验、特色案例及工作感悟。

主旨报告与案例分享由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中国教师》 杂志社安徽工作站站长陈海铃主持。

图12 《中国教师》杂志社安徽工作站站长陈海铃主持主旨报告和案例分享

21日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淮北市博物馆、淮北市科技馆、烈山区四季榴园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图13 与会代表赴淮北市博物馆参观

图13 与会代表赴淮北市科技馆参观

首届“全国研学旅行政策研讨与课程实践高峰论坛”旨在探讨研学旅行的基础性问题,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分享、交流、深度研讨的平台,聚焦各地综合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从研学旅行的政策解读和分析、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等角度汇聚研究与实践,探讨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策略,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完善 机制,促进我国研学旅行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讯员丨于金龙 陈海铃

本期编辑丨shalee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