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我和古今中外的名人一起旅行

方韵灵生命不息奔跑不止被大家称作「小方」的方韵灵高挑、清瘦,一头长发松松扎在脑后,总是一身解构感很强的黑色套衫,浓浓的「艺术」气息似乎就在下半身的裙袂(或可称之为腰

方韵灵

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被大家称作「小方」的方韵灵高挑、清瘦,一头长发松松扎在脑后,总是一

身解构感很强的黑色套衫,浓浓的「艺术」气息似乎就在下半身的裙袂(或

可称之为腰褡裢)间贯穿流淌。常驻巴黎的他作为特聘摄影师为《时装男士

L'OFFICIEL-HOMMES》及《时装L'OFFICIEL》拍摄了多期明星封面,巩俐、章子怡、舒淇、李宇春……都曾在他的镜头下生姿顾盼。摄影不是他最初选择的道路,甚至现在,他也不算一个全职摄影师,他身份多重、兴趣广泛,他用他的丰富经历和旺盛精力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每件事情只要决定了要做,就尽全力做到最好。」

在巴黎已经有 12个年头了,很喜欢博物馆,到现在为止,卢浮宫的年卡已经办了第八张,没事就喜欢待在博物馆,看熙熙攘攘的人流,待时间静止,观无言器物揭示的世界史,既有高屋建瓴的大格局,又有见微知著的小乐趣,总会自得自乐。

巴黎的家很小,但「内容」却纵跨古今,横亘中外

去巴黎的道路其实一开始蛮坎坷,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独生子女一代,典型的具有十二星座全特征的人。妈妈是老师,父亲在我高中的时候离世了。爸爸是一位传记作家,总给画家书法家还有各种推动文化进程的人物写传记,和他们交往颇深,他们经常会送作品给父亲。从记事起,父亲就和我喝茶,教我品画,因此从小虽然无师,却能自如作画,父亲也希望我大学能读个艺术专业。但他的离世让我每每提笔思人,心中难过。为父亲封笔三年,高考艺术专业只能作罢。

最终读了国际金融的我,在拿到学位后,坚定地只身前往巴黎。按常理,再读一个金融硕士顺理成章,但我实在志不在此。攻克了语言难关后,我申请到了巴黎第八大学(Université Paris 8)数码创作与设计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很快取得了硕士学位(Master Creation et Edition Numérique)。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拿下超媒体硕士(Master Hypermedia)和博物馆学博士学位(DoctoratInformatique-Muséographie)。在学习超媒体时,我的目标是做游戏,但是在国外待得越久,越发现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于是开始在国外研究圆明园的流散文物,博物馆学的博士可以说是不知不觉间读完的。

我的手机比相机更形影不离。我几乎用遍所有型号的单反镜头和很大一部分电影镜头,却仍旧钟情于手机摄影。手机可以随时记录想定格的一切,摄像头的更新换代令人着迷,用iPhone创作的影像也接近艺术品质。

2012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巴黎名媛舞会的亚洲唯一官方摄影,作品得到多家媒体的赏识,后来开始涉足时尚摄影,为杂志拍摄时装和明星大片。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今天可能跟王子、公主、社会名流们同桌进餐,明天又在家边的华人超市购买柴米油盐,游走在天地两个极端,反倒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一面进行时尚摄影的创作,一面搞古董鉴定,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这两者看上去一动一静、一今一古,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对我来说却是相辅相成的。我喜欢拍摄,它让我瞬间抓到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有一种心的触碰;古董却是让我的心平静下来的东西。繁花满眼,而心自清,正谊明道,我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它们都是我发现美、表达善、赞美真的方式。

我拍摄的巩俐

2015年拍摄完权志龙后同他合影

我和Melusine Ruspoli在北京故宫

记得那是 Bvlgari宝格丽 125周年罗马大秀 ,我受邀拍摄宝格丽及舒淇。这是我第一次去罗马,好朋友罗马世袭公主 Melusine Ruspoli知道我过来,希望我多逗留一天,要带我看看她眼里的罗马。结束工作的第二天,我们俩拿着相机,徜徉于罗马街头,路上很多人都认识她。她带我走过她原来在罗马的老家,此时已经租给了 Louis Vuitton做罗马的旗舰店。还有以她家族的姓来命名的街道:Ruspoli大道。我们骑着小摩托上到山顶,来到她小时候常去的一个高台,被我取名为「公主高台」。她还和我去许愿池,去天使堡,在日落的余晖中眺望梵蒂冈,壮丽而悠远!她还带我去她最常去的一家老餐馆,和她在一起,罗马给我家一样的感觉。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我和公主的《罗马假日》嘛!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拍摄的舒淇

在巴黎住了十几年,我却始终没有搬家,因为工作的原因,总是四处奔波,住处固定下来,便无暇改变。所以家还是留学时期的那个家,巴黎的家很小,但「内容」却纵跨古今,横亘中外,从星际陨石到恐龙化石再到最新一期的时尚杂志。我始终认为收藏也是内心的一种修行,正如《尚书·旅獒》中所言: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除了古董,就是书。近十年来,我已经看了至少整一个书墙。

家里除了古董,就是书

「发现美,研究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这体现在所有方面。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美。我常常笑说,我不知道如何把一张照片拍丑。因为丑也可能是一种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泛且杂食,诸子百家,一视同仁。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电子游戏,都是我分发爱的对象。家里既放着天文望远镜,也有火影忍者的手办。我既抄古代心经,也听最新混录的 MJ。家是我付出和收藏梦想的地方。从星际陨石,到恐龙化石、埃及雕塑、玛雅祭师、近代战争的公爵印章、中世纪油画、明清书画,到当代名家艺术,还算中西合璧,琳琅满目。家里总会非常穿越,家里的茶几是一个西汉的大铜鼓,和安思远家那个是同款,你会用欧也妮皇后用过的咖啡杯,喝着秘鲁的咖啡,在明代的水陆画前,听着 Lady Gaga,然后剪着昨天拍回来的迪奥故居的视频,累了再看看村上隆的展览图录……但我的性格并不分裂,我好像在同行里没有类似的参照物,我好像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我还喜欢动物,喜欢大自然的一切,我特别羡慕我养的宠物,他们都比我吃得好住的好。我养过猫、蟒蛇、乌龟、珊瑚、海马,等等。

我的猫咪Micky

我的人生没有一定要的东西,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每件事情只要决定了要做,就会尽全力做到最好。践行的方式就是培养一种仪式感。我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仪式感。一个人的发型、衣着、风格、习俗、生活状态、情绪调动,都可以有仪式感。我的朋友说我看起来像中国古代魏晋人士,日本黑武士摄影师,他们觉得我是特别仪式感的一个人,这是外在。还有内在的仪式感,这等于一个人的灯塔。如果事情重要到需要仪式感介入,就需要虔诚地完成它。这期间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让仪式感变成一件舒服的事。仪式是精神,也是物件。精神的仪式感很好解释,自我约束和启迪,坚持阅读典籍时保持空气清新。新年我会沐浴馨香明窗开笔,静夜里我会结合中西方式观看星宿,即便不是节日我都会为家里购置新鲜花朵。仪式感也存在于普通物件:足以容纳 15公斤的一个大包陪伴了我六年,每次参与重要的拍摄它都立下汗马功劳。从抛光皮变成了磨砂皮,也许它没有那么名贵,也许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唯独不把这个包更新换代。对我来说,却是最珍贵的存在,它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

「不要总惦记着目的地,却忘了感受当下」-这是我的人生信条。我喜欢挑战不同的领域,做不一样的事情。最近我在帮一家酒店做室内装修,同时也有一些策划布展的项目,还有就是首饰设计。闲暇时抄抄心经,让自己放松下来。我希望我的一生都在学习,希望自己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五六十岁还在表演,像卡尔·拉格斐一样,七八十岁依然在创作。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我随身戴着的放大镜为一位重要人物所赠,是真正的古董首饰。最开始的时候,出席所有重要的场合,我都会戴着它,比如戴着它第一次去拍卡尔·拉格斐。每一次戴上它,都会感觉责任感在握,也有一种心如镜清的感觉。

Piercarlo

我是十足的行动派

中意混血儿,再加上童年在美国度过的原因,30出头的 Pier可以说过得非常随心所欲。但这种随心所欲是非常有目标、有计划,而非得过且过的。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敢想敢干。虽然大学学的是商科,但没打几天工就自己做起了老板,开餐厅、开酒吧,自己设计、自己经营。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把遥远的梦想拉近眼前的现实,分解成一个个步骤,然后做好一项打一个对勾,完成一步就前进一截,梦想其实,都是这样实现的。

「我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旅行,最近几次是在埃及、西藏和意大利的Puglia,这些地方都有着强烈的与众不同的文化。」

我叫 Piercarlo Panozzo,中文名字郑智伟,31岁,出生于意大利的 Bologna。我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中国人。作为一个混血儿 80后,我的成长经历是很特别的。尤其是在意大利这样一个周围很少有「混合」家庭的国度里。我慢慢发现,来自两个不同方面的影响,对我都是巨大的!意大利和中国文化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强烈的家庭观念、为数众多的家庭成员,以及,对午餐、晚餐的极度重视。

我收藏的美国艺术家Mr. Brainwash的作品

我喜欢将古旧的家具和当代艺术品混搭在一起

我收藏的西班牙当代艺术家Joan Cornella的作品

父亲工作的关系,我在 6岁的时候去到美国的得克萨斯,在那里和父母与姐姐一起生活到 12岁。美国带给我开放的内心和性格,而这在意大利和中国文化里是比较缺少的。在那里长大让我有机会在很小的年纪就面临种族区别、语言困境、意识形态不同等等这些能够完善我未来价值观的东西。2008年,当我在米兰完成大学学业后,我买了一张单程机票来到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城市,现在,这里不但是我工作的地方,也是我的家,和,我的城市。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对设计和艺术非常敏感,但经商的父母为我设定的方向也是学习商科,艺术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来到上海以后,因为不用接手家里的产业,我也获得了足够的自由来为自己创造机会体验那些我一直以来热爱的东西。

我的人物摄影作品

开始的时候,我不得不一面办着办公室工作的辞职,一面寻找短期内可以迅速执行的具体的设计项目。我和我的合作伙伴 Ivan Icardi,设计并开业了我们的第一家店:Uva Wine Bar。静安寺附近 200平米的面积,意大利红酒和美食。2012年的时候,静安寺附近没什么好去处,外国餐厅也很少,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很成功,直到今天这里也运营得非常好。

我们在做设计时,力争每个项目都与众不同,都有很多细节经得起玩味。每个场所的设计都不一样,都有着特别的理念和想法。对于室内设计,我相信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结构,内部的和周围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的骨架是很难改变的,你最好在它周围做文章。原法租界独栋别墅和现代的钢筋水泥结构的设计理念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尊重建筑结构本身的基础上,还要为它附加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它更具价值。

我担纲设计和运营的 Fumo餐吧

近 5年内,我们一共开了 6家店,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并且运营的。从鸡尾酒吧到红酒吧,从咖啡馆到餐厅,从体现意大利未来主义的极简设计干洗店,到混合了法式(或者说欧式)Dandy风格和旧上海风情的改良上海菜餐厅。每次我们新开一家店,都会尝试创造一种既有氛围又有故事的东西,就好像编排一幕戏剧一样。

我在上海五原路的「喜喜小馆」

最近,在餐饮场所之外,我们开始做一些从酒店到私人住宅的不同品类的设计。我们不只做室内设计,还做家具设计,这些家具为包括光线在内的周遭环境而量身定制。在 MTM design网上有我们的店铺,我们的作品还发表在诸如 AD之类的家居设计杂志上。我们的各个店铺也受到上海时尚圈的欢迎,为他们拍摄时尚大片、静物大片提供场地。

我在上海新天地的Bistro「喜喜小馆」

工作之余我热衷于阅读,从人物传记到小说,从设计专业书到建筑学著作,阅读和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让我拥有丰沛的灵感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另外就是旅行,去到不同的城市,考察那里的新开店铺,获取第一手信息,也去一些小城,撷取历史和文化的细节。获取第一手资料非常重要,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某一种设计为什么能延续多年流传至今。

「当世界已经变得‘全球化’而乏味不堪的时候,埃及所保留的独特性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摄影是我在设计之外的第二大爱好,虽然还没达到职业水准,但我一直在不断精进。应对不同场景我配备了许多不同的相机,但主要用于拍街道和人物。艺术品收藏也是我的兴趣之一,主要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来自中国和全世界。就摄影而言,我非常喜欢中国摄影师刘勃麟、日本摄影师 Daido Moriyama和 Sugimoto的作品。我收藏了很多美国涂鸦艺术家 Mr. Brainwash、POSE和 Retna的作品。

我的人物摄影作品

我的猫名叫 Tony,我给它拍摄了许多「写真」,它算得上我的一个缪思

我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旅行,最近几次是在埃及、西藏和意大利的 Puglia,这些地方都有着强烈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当世界已经变得「全球化」而乏味不堪的时候,它们所保留的独特性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去这些地方旅行把我带回到真正的现实中。旅行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待在当地,和那里的人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我不需要导游,也不会住名头很响的酒店,基本上是独自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会收集许多我喜爱的物件,它们为我的设计和创意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去年我去洛杉矶的姐姐家游玩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加入了一个 10天的西海岸厨艺体验营。除了美食,我接触到当地的人,了解到这些人如何将他们的空间建造成适合享用美食的地方,这些都让我受益良多。

我意大利家中的收藏

我收藏的中式古董家具

赵青

当你思前想后的时候我已经上路了

短暂的接触,在她的奇幻经历、妙语如珠和极快语速面前,你很难判断赵青的年龄。20+的人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如此不彷徨不迷茫,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在做什么的心境;30+的人不可能这么信马由缰,无顾虑无牵绊想去哪里立即启程,不想走了那就待下。当然,所有的不可能都有可能。当我们还在寻思:世界那么大,要不要去看看的时候,她,已经在路上了。

「我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的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会有需要融入的时候,和需要抽离的时候,区别是你说‘我想静静’的时候,我已经直接起身走掉了。」

我喜欢这个世界,并对之充满好奇;大部分的时间我喜欢自己,并对自己宠爱有加,以至于每次出门一旦出发常常就顺着自己的性子丢失了计划,总被朋友认为一去不返。

Aswan路边碰到的一众抽水烟的老老小小

2013年,厌倦了商业设计,我离开了自己和发小一同经营的设计工作室,只身前往俄罗斯。行程结束觉得没玩够又顺着俄罗斯进入了芬兰,去了北极圈,看了圣诞老人,借由芬兰起的头把整个申根签证所及的欧洲玩了个遍。欧洲一圈结束后又买了最便宜的一班飞机前往约旦,下到非洲,最后停在了埃及的Dahab三个月学习冲浪,在埃及的阳光与海滩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们愉快地日出冲浪,日落喝酒,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安曼角斗场的现代乐师们

流浪在途中,偶遇常年穿着日本武士服装的 Kento,他告诉我在北美黑色阔叶林中与当地的印第安部落一起朝夕相处三个月的神奇时光,于是我又上路了。北极圈的萨米人,同一家人但同时兼具亚洲脸庞和安格鲁萨克逊人的样貌;埃及沙漠里的贝督因人,虽是埃及的主人,但却丢失了国家只能牵着骆驼和驴子游走在沙漠和埃及的边缘……

Aswan旁边的手工艺品小店

我也喜欢住在城市,从世贸天阶的拳馆出来永远嘻嘻哈哈还有使不完的劲儿,在朝外 SOHO的健身房撸铁撸到累得爬都爬不起来,三里屯有我最常去的日料餐厅,传媒大学北边有我吃了十几年的东北菜,有我最爱的东北老爷们护心肉土豆烧茄子……交道口东南角藏着的啤酒吧……

但刚从埃及回来的时候,因为习惯了当一个沙发客,每天睡在当地人家里的沙发上,每天聊着天南海北,每天听着新鲜故事,刚回来我和我晒的黝黑的身体无法住在自己原本安逸的现代公寓里,急需点热闹与惯性的新鲜信息摄入来过渡。于是索性搬到了人流密度最大的雍和宫附近,租住在 9平米的胡同房。一楼紧凑地搁着小沙发小冰箱和只能小便的1平米厕所,楼上刚好放下一张床,洗澡和上大号都要出门左转公用,然而这让我感到舒适,并且做这个决定的潜意识驱使我觉得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远离这样的城市生活,再次说走就走地回到旅途中。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

传统表演老者演出前的供烟和滴水祈福

我喜欢我的朋友们,艺术家、插画师、设计师、作家、爵士女伶,他们有各种身份,各种性格,我喜欢他们的独特智慧,也喜欢他们各种装浑犯傻。朋友们人五人六地来我家做客,新认识的朋友或开朗或矜持地自我介绍,但通常过不了十分钟就开始席地而坐,或横七竖八地歪在家中各处,我们谈论艺术、电影和新读的书,也畅谈人生、理想和朋友的八卦,为此不知疲倦,熬夜熬到红眼,说话说到气亏,但精神头还很足。

于是养的猫话也多,会用8种不同声调撒娇。这一切其实也平常。

很多人以为我一直在路上,去新地方,认识新人,尝试新鲜事,而事实上我经常给自己按暂停。讨论的太多会失去中心意思,始终一个人又缺少思考的参照,我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的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会有需要融入的时候,和需要抽离的时候,区别是你说「我想静静」的时候,我已经直接起身走掉了。

巴厘岛全是女儿的一家人正在教女儿们跳祈福舞(处女才能跳的一种宗教舞蹈)

我自问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与逃避现实相反的是,一些人是因为更早看透了循规蹈矩的本质,才脱离正轨。高中就学会独立,在北京读书,本科没毕业我就已经投身设计行业,在上海奥美没日没夜赶方案的X年中,做到艺术总监,却熬出了心肌炎。回到北京休养生息,缓过劲儿来了觉得不如自己做设计工作室来的自由自主,起初还有许多担忧,但不得不说,事业上我是幸运的。等工作室稳定发展起来了,钱是容易挣了,但自由仍然很遥远,也许正是带着这种心理上的反弹,之后的一年半才有点「一去不返」。

爱资哈尔清真寺后固力宫内的 sufi舞表演,烈舞红裙,一水男人

自由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吗?其实一切的自由都是有偿和有限的,理想主义想要实现理想,过程必然是务实的。但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工作的选择,我选择做自己更喜欢的部分,而舍弃我不擅长也难以投入精力的部分,所以现在我在熊猫直播,我只要求设计部的作品质量,要求设计师的自我提高意识,我自己也是如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核心概念的设计上,重质量,轻管理,至于是否加班、工作时间嬉戏聊天,我一概不管,只看重点,所以熊猫直播的设计部现在也是横七竖八的:)

沙姆沙伊赫的风帆冲浪小能手

冲浪完每天的茶余饭后,和大家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神侃

于是生活好像又回到了正轨上,直到我遇见景德镇。

我在景德镇,工作中

在埃及的 Dahab、在北极圈的萨米人部落、在冰岛的 Kaflavic、在云南的玉龙雪山背阴面,似乎总有什么模模糊糊的东西,让我感到自己被召唤,像是要回到一个熟悉的归处,却都不及景德镇给我的感觉这么强烈。

我对景德镇的印象是概念化的陶瓷之都,从来对瓷器没有产生过兴趣,为了拜访朋友而来,没想到一待就是两个月,而后怀着好奇心来看望我的朋友,也是一待就走不了了。这儿仿佛有一种魔力,我们住在三宝村,旅馆的被子总是潮潮的,大雨能下到整个村都停电,而云收雨歇后,推开窗户,对面的幽白的山烟自翠绿的林间腾腾升起,那一刻我真的认为山中自有活神仙,自在逍遥水云间……

三宝村是个坑,而陶瓷艺术是个更大的坑,拉坯、雕塑、上釉、绘画、烧制,每一个环节,都有广而深的技术技巧需要学习,但这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创作发挥。光是不同的烧制方法、不同的上釉效果、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不同颜料属性、绘画方式,我就不带重样地尝试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中,我每天睁眼就想着今天要试什么工艺,拜访哪位老师,画什么内容,当然还有吃什么好吃的(啊,景德镇的美食!)。我几乎忘了手机和电脑的存在,完全被这里吸引住了。

也许正是如此,让我起身离开的,不是现实的压力或重复的工作,吸引我前往的,也不是无忧无虑的游山玩水,对于我来说,我知道自己想要的,只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的状态。因为遇见过世间的风景,不同的文化、个性的人们,让一开始只怀着单纯好奇心的我,开始敬畏自然、思考文明、尊重差异、更加谦卑,也让曾经盲目骄傲的我,意识到只有不断进步才是属于我的安全感。

亚历山大的撑船小伙

我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只有时效最多几天的小近愿,在景德镇租下了一个三层的小院子,前院种树,屋里当工作室,会在这里把我想做的事情都做完,但会停留多久尚未可知。对于我们看似只有这一次的人生来说,不要试图在旅途中找到答案,且把生活当作旅程,心怀着真挚的好奇,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卢克索黄昏一个不知名的小街景

沈思北

我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多数人在遇到可以改变,要做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会失去什么」,于是多数人失去了改变的机会。而他,昵称「欧文」的沈思北,每次更多想到的,是丢掉眼前,「未来能得到什么」,所以,无论因为能力还是运气,他都得到了更多的。

「我始终喜欢挑战,不喜欢循规蹈矩地生活。」

熟悉我的朋友都会叫我「欧文」,因为 98年世界杯爱上了英格兰球星 Owen,所以直到如今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忘记我的本名-沈思北。因为奶奶是北方人的缘故,所以希望能常常念到自己的故乡。

我童年大部分时光都在母亲的故乡浙江度过,由于我外公是当地文化馆馆长,我经常跟着他去当地很多的文化单位见世面。电影院、话剧中心、图书馆等都是我童年时朦胧记忆中常常浮现的画面。也因为这样的家庭熏陶,我从小就对文化艺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慢慢开始喜欢上阅读文学著作。我舅舅是一个酷爱欧洲文学的文学发烧友,所以我总是听他讲述很多有趣的文学故事。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去上海出差,从新华书店带回来一套由国内一线配音演员录制的「欧洲经典文学作品故事集」的系列磁带专辑,这基本成了我童年时临睡前必听的「入眠曲」。法国文学在那个时候就在我心中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之后随着对文学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我开始阅读这些原著,希望更加直接、深刻地去感受作者的表达和含义。

对爵士音乐和欧洲新浪潮电影的收藏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

就这样,文学和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童年时光,因而大学时,我选择报考了法语专业。我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国,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但有的时候生活不一定让你循规蹈矩地按部就班。大一第一个学期还没结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份给一家法国葡萄酒公司做法语翻译的兼职工作。这次机会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对葡萄酒因此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越来越浓,我开始希望可以去葡萄酒的原产地拜访学习,去感受它背后的文化。于是我决定放弃眼前的课程,去法国学习葡萄酒!这个决定意外得到了父母的许可,我就此踏上了去法国求学的历程。

我和法国前总理Dominique de Villepin

在法国学习期间,我并没有完全专注于课堂,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在酒庄实习,参加各种品酒展会,去接触法国葡萄酒行业的各色人物。那个时期是最快乐的时光,味蕾顿时被打开,各种思想互相碰撞,我开始真正地发现葡萄酒所蕴含的意义居然那么无限,它居然如此充满魅力!因为这浓厚的兴趣,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些「葡萄酒规划」,从品酒到贸易再到拜访很多酒庄等,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刺激」和「兴奋」,也因此我邂逅了又一个全新的领域-「葡萄酒教育」。

2016年荣获中国最佳餐厅酒单大奖:三杯奖(最高奖)

在一次品酒会上,我遇到一位来自香港的资深葡萄酒收藏家,他告诉我他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葡萄酒专业培训机构 I-WAY WINEEDUCATION,并且问我是否感兴趣成为其中的葡萄酒讲师,投入葡萄酒教育领域。我欣然答应,随后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旅程。这样一晃就是整整 8年,我从最开始的葡萄酒讲师成为了这家葡萄酒教育机构的股东和运营者,从上海1家机构扩展到全中国13家分校机构。2015年,法国最著名的葡萄酒年鉴 Bettane & Desseauve把中国最佳葡萄酒教育机构的荣誉颁给了我们,这也是对我这么多年投身葡萄酒教育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2015年法国葡萄酒权威机构 Bettane & Desseauve评选的 「中国最佳葡萄酒教育学校」

我始终喜欢挑战,不喜欢循规蹈矩地生活。2015年同年,我离开从事 8年的葡萄酒教育领域,开启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新领域-餐饮业。

我的法餐厅 Chez Maurice Bistro

Chez Maurice Bistro餐厅内部

2015年 12月 23号,我的第一家法餐厅在上海著名的历史老街泰安路开幕,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餐饮行业之路。这是一个完全充满挑战的行业,一切从头开始,从设计、装修到每一个环节的筛选我都亲力亲为。一栋 1949年由法国建造的历史建筑里融入了一个新的「法国灵魂」- Chez Mauriceby TaiAn 50,这是一栋由法式 Bistro、Bar、Rooftop结合的美食与美酒综合性的体验中心,在这栋勃艮第红色的建筑里,不但能享用到传统的法国美食料理,还能品尝到经典葡萄酒。开业第一年,我们先后收获了:中国最佳餐厅酒单大奖(港澳台地区420家餐厅酒吧仅 10余家获得最高奖:三杯奖)、Best50北京及上海最佳餐厅、年度最佳葡萄酒餐厅等。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第一版米其林美食年鉴中国版,我的法餐厅 Chez Maurice Bistro作为「最佳推荐法餐厅」之一入选年鉴。

Chez Maurice Bistro荣获 2017年度 Best50北京及上海最佳餐厅

Chez MauriceBistro荣获 2017米其林年鉴中国版最佳法餐厅推荐

除了对美食美酒的热爱,对爵士音乐和欧洲新浪潮电影的收藏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之前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因为工作酒庄老板的影响(他就是一个十足资深的发烧级收藏家),我对这方面的收藏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实我是对上世纪 50-60年代的文化感兴趣,尤其是二战之后,文学、时尚、艺术、音乐方面全世界范围内的颠覆性的变革。那个时期也是爵士和新浪潮的黄金年代,「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但处处充满极强烈的表达欲和个性的张力!」

我收藏的黑胶唱片

这就是我,一个工作起来全力以赴,生活起来乐在其中的人,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交融在了一起。

王鹏飞

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鹏飞在广告公司做文案,已经有7年。抛开工作的身份,他更喜欢称自己是个音乐人和酿酒师学徒。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准备 8月底的一场户外演出,等待秋天来临再酿一款新的啤酒,10月步入婚姻殿堂,以及之后的蜜月旅行。他说接下来可能会写本小说,也可能会画几集漫画,要看时间看缘分。相比之下,他的生活闲散随意,但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发自真心的热爱,仅此一点,就足够让人羡慕。

抛开工作的身份,我更喜欢称自己是个音乐人和酿酒师学徒

一个人的乐队

Kinkorgasm是我的单人乐队,风格上以 Post Punk和 New Wave为主,同时也有一些 Cold Wave和 Minimal Wave的色彩,我自己也很难定义到底算什么风格,就当是 Kinkorgasm自己的风格吧,把自己所想、所感受到的信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乐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吉他、贝斯、鼓和键盘,所有角色都是通过音序器及软合成器来实现的,我通过 midi键盘与控制器完成所有操作。有人说这些看起来有点像 DJ,但我还是坚持称它为单人乐队。

对我来说,音乐是一种对生活必不可少的表达,也是我跟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早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曾经组过一支乐队,但最后就像大多数乐队一样随着毕业各奔东西,很难再走到一起。工作这几年一直想再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再操练起来,但是广告行业繁重的工作让时间成为一种奢侈品,再要配合其他人一起排练更是难上加难。直到 2015年的一段时间,我忽然觉得自己除了工作之外好像一无所有了,心里急需要表达一些东西,也迫切需要用声音刺激一下自己,把我从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中解救出来。

两个同事离职,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我

于是 Kinkorgasm诞生了,我尝试着研究了一些 DAW软件以及各类软合成器,然后开始作曲、写词,配器编曲,再到录音和后期,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完成。一些成型的作品的 demo陆续完成之后,我从 2017年开始尝试着在北京的livehouse里演出,听着现场音响里传出震慑心脏的低音,看着观看演出的人们跟随节奏晃动身体,我才感觉到自己对生活的知觉开始慢慢恢复。

家中的工作区

对我来说,音乐是一种对生活必不可少的表达,也是我跟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只有这种相互影响,深入的感受和大声地表达,才能让自己不像一个生活的旁观者。

表达幸福与痛苦,而非表达情绪

非常喜欢 70年代末的 Joy Division乐队,在纪录片《Control》里主唱 Ian说:「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快乐」。我觉得这句话才应该是音乐的本质,所有的快乐、悲伤、愤怒都是情绪,而情绪是人们面对各种刺激时短暂的反应,假如你深入地感受和思考之后,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情绪,更应当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苦和幸福。所以我希望用音乐去表现这些更本质的内容,歌曲《Mirror》讲述了一个人对着镜子中自己的幻象进行的一段独白,如此相似又如此近,却永远碰触不到对方;歌曲《TakeDream Away》中探讨了梦存在的意义,或许那也是自己另一种人生经历,也应该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

江湖酒吧现场演出

当然我的音乐也不是每一首都这么沉重,歌曲《Night Creature》就是写给我家大黑猫「巧克力」的,它最大的爱好就是攻击我的脚趾、半夜嗷嗷叫、没完没了地扒猫砂……于是我就把这些东西都写在了歌里。至于它能不能听懂我就不知道了……我用音乐把我关于生活的幻想、思考、感受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把各种只言片语汇聚到一起。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便是我在刚刚结束的一场演出中跟女友求婚成功,或许这不是音乐带来的结果,但至少跟音乐相关。

无论沉重还是轻松的,音乐似乎是一种比生活本身更真实的存在,它帮我抹去了生活表面的灰尘,让我越来越接近更本质的东西,那是生活的本质,也是我自己的本质。

我的大黑猫「巧克力」

沉迷啤酒花的酿酒师学徒

如果说音乐是一种表达,酒自然就是表达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精髓不在酒精,而在于香苦合一的啤酒花。要怪就怪三年前我走进了一家精酿酒馆,第一次喝到了波特和世涛风格的黑啤,那厚重的酒体,浓郁的酒花香气,以及多种麦芽组合在一起产生的丰富味道,让我顿时觉得曾经喝过的啤酒都不作数了。于是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再去品尝一杯,直到把那里所有黑颜色的啤酒都喝光了,才开始尝试其他风格。

一口气喝完的7瓶精酿,我的最高纪录

每次在那家酒馆我都坐在吧台的角落里,不舍得说话,专注地品尝啤酒。老板怕我无聊,就开始跟我讲每一款啤酒的风格、历史、特点等等,久而久之我们成了朋友,后来在他的鼓励下,我也开始尝试酿酒。但不是在酒厂里,而是在家里。想要酿造 20L的啤酒大约需要 6个小时的时间,而且非常消耗体力。过程中磨麦芽、出糖、熬煮、过滤等等所有过程都需要手工完成,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好时间以及重量,很有可能一个小细节没做好就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非常幸运的是,我的第一锅啤酒在酒馆老板的全程指导之下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且最终发酵完成之后,朋友们对这款啤酒大加赞赏。当然这根酒馆老板的配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自制精酿过程中,熬煮完毕准备冷却

最令人期待的品尝新酒时刻

同喝酒相比,酿酒是个更能体味到啤酒魅力的过程,磨完的麦麸是香甜的,熬煮过程中整个房间都充斥着啤酒花独有的香味……当你经历过这些之后再去品尝一款啤酒,汇聚的味蕾比之前更加敏感了,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一款啤酒中的细节。这跟音乐以及很多事情都很相似,当你只是处在一个欣赏或者消费的角度,可能得出的结论只有喜欢和不喜欢,而自己去尝试和创造过之后,就能发现其中更多的奥妙与魅力。不过由于温度原因,家庭酿酒的最佳时间是秋冬,所以现在还只能摩拳擦掌地等待,希望到时候你有机会能喝到。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最活跃的阶段

麦汁熬煮的过程,整个房间充斥着啤酒花特有的香味

lofficiel.cn我们期待与你相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