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旅游的定义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基本解释 词目:旅游 拼音:lǚ yóu 英文:travel; tourism,tour 释义: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
详细解释 1.亦作“旅游”。
1.旅行游览。
南朝 梁 沉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唐 王勃《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寻茅溪之涧。
” 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 临川画工黄生,旅游如广昌,至秩巴寨,卒长郎岩馆之。
” 明吴承恩《著》:“东园公初晋七袠,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旅游事业突起后,就有人在半山寺开设茶水站。
” 2.谓长期寄居他乡。
唐 贾岛《上谷旅夜》诗:“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
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 唐 尚颜《江上秋思》诗:“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
故国无秋信,邻家有夜砧。
” 明 文徵明《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诗:“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孔宥函司马》:“廿载邗江路,行吟动值秋……旅游复何事,飘泊问沙鸥。
”编辑本段字义概述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字根 旅游(Tour)来 旅游景点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
”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
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
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编辑本段定义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因晋蒙交界神奇美妙的掌柜窑风光(20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
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其他相关定义 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现代旅游业定义 (1)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
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 旅游山水——旅行的距离 ——逗留的时间 (2)对出游的目的定义 以该尺度为基础的定义旨在涵盖现代旅游的主要内容。
——一般消遣性旅游,非强制性的或自主决定的旅游活动。
他们只把消遣旅游者视为旅游者,并且有意把商务旅游单列出去。
——商务和会议旅游,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游结合在一起的。
参加会议公务旅游也被视为...
中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著名的景点。
它又名长桥,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
它横卧在距苏州三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
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
它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
众所周知,江、浙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
大业年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浙粮食和珍宝通过船运往京都。
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一段运河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西北风行进,不背纤很困难。
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宽约三百米的缺口,需填土作堤;但这样做会切断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堤坝也会被水冲决。
因而苏州刺史王仲舒决定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捐自己的玉质宝带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
宝带桥桥面宽廓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孔长249.8米。
全长317米,宽4.1米。
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
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处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
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旖旎景色。
工程技术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可防多桥孔连锁倒塌。
它的砌拱法采用“多绞拱”,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极罕见。
元代僧人善住对它描述道:“借得他山石,还摒石作梁。
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
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
涛声当夜起,并入榜声长。
”从中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一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还肩负繁忙的运输任务。
【遗产旅游的产生】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具体包括哪些旅游景点?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
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
“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三江并流”景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
景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
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
海拔达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千百年来,藏族人民把梅里雪山视为神山,恪守着登山者不得擅入的禁忌。
世界遗产的资料
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参与世界遗产的斟选和管理工作。
斟选世界遗产的标准,简而言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
近年来,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实践不断在发展。
《奈良文件》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00年的《凯恩斯决议》提出新的提名政策,以期贯彻世界遗产战略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世界遗产的选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来投票开会决定的,这个小组於1976年成立。
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於呼吁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
一项世界遗产在受到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的力量协助救灾,保存原迹。
中国的丽江古城曾由此受益。
目前世界上共有世界遗产812项,其中文化遗产628项,自然遗产160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4项。
总共有137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另有1项世界遗产位于归属未定的耶路撒冷)。
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译为无形遗产),或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严格的说并不包括在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的范畴内,它们是UNESCO的两项不同的计划。
不过,中国的媒体在提到非物质遗产,尤其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往往将其也算入世界遗产,这种说法几乎已经成为中文媒介的惯例,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中文“世界遗产”这个词的一个广义的定义。
http://www.wiki.cn/wiki/%E4%B8%96%E7%95%8C%E9%81%97%E4%BA%A7更多的来这看看...
有关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向导,我姓屠名静宜,叫我屠导好了。
现在我将带领你们游览故宫,欣赏我国的文化遗产。
故宫为我国明清二朝的皇宫,也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所以我们在游览时应当不乱扔垃圾、不触摸物品,这样才能欣赏到有着历史气息的故宫。
进了太和殿的大门,战线在宴请的便是一座座雄伟的宫殿。
正前面那座最大的木构建宇,很是引人注目,那就是太和殿。
它是皇权的象征,每当有重大活动是,皇帝都在此举行。
后面的一排金碧
简述旅游的本质
基本解释 词目:旅游 拼音:lǚ yóu 英文:travel; tourism,tour 释义: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
详细解释 1.亦作“旅游”。
1.旅行游览。
南朝 梁 沉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唐 王勃《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寻茅溪之涧。
” 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 临川画工黄生,旅游如广昌,至秩巴寨,卒长郎岩馆之。
” 明吴承恩《著》:“东园公初晋七袠,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旅游事业突起后,就有人在半山寺开设茶水站。
” 2.谓长期寄居他乡。
唐 贾岛《上谷旅夜》诗:“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
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 唐 尚颜《江上秋思》诗:“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
故国无秋信,邻家有夜砧。
” 明 文徵明《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诗:“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孔宥函司马》:“廿载邗江路,行吟动值秋……旅游复何事,飘泊问沙鸥。
”编辑本段字义概述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字根 旅游(Tour)来 旅游景点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
”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
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
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编辑本段定义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因晋蒙交界神奇美妙的掌柜窑风光(20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
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其他相关定义 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现代旅游业定义 (1)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
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 旅游山水——旅行的距离 ——逗留的时间 (2)对出游的目的定义 以该尺度为基础的定义旨在涵盖现代旅游的主要内容。
——一般消遣性旅游,非强制性的或自主决定的旅游活动。
他们只把消遣旅游者视为旅游者,并且有意把商务旅游单列出去。
——商务和会议旅游,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游结合在一起的。
参加会议公务旅游也被视为...
世界遗产的资料
一,世界遗产:1,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2,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3,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4,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二,世界遗产的分类:1,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⑴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⑵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⑶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⑷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⑸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⑹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2,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3,混合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
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4,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这样一来,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⑴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⑵ 有机进化的景观。
5,其他世界遗产包括:(1)线性遗产;(2)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世界记忆文献遗产;(4)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世界灌溉工程遗产;(6)世界湿地遗产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