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冬天春节的旅行作文400

(文/远方 原创)(图一)诸暨五泄边上,有个叫“藏绿”的古村,想起她总会定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悠闲、清苦、温暖的场景。诸暨五泄边上,有个叫“藏绿”的古村随婆婆去那里总是在

(文/远方 原创)

(图一)

诸暨五泄边上,有个叫“藏绿”的古村,想起她总会定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悠闲、清苦、温暖的场景。

诸暨五泄边上,有个叫“藏绿”的古村

随婆婆去那里总是在冬季总是在春节,于是,女儿的记忆中有可爱的双胞胎姐姐坐在楼梯上敲山核桃吃,雪地里被焰火照亮的兴奋的小脸蛋,还有院子里的老梨树……后来梨树边挖了一口井,想来树下是有水源的。这口井水质非常好,直到现在还使用着,而用水的老人--百岁的外太婆已经西去。据说走时带走了那一树梨花,这样的描绘来自当时正读初中的女儿作文,许是一种思念吧,梨花带泪纷纷落。

老屋

今天是老人家忌日十周年,大家从各地返回老屋,斑驳的老墙,堆放的柴火,洗衣择菜都是再平常不过了,恍若又回到20年前孩子在院子里追跑着的喧闹。

这里的时间走得很慢,几十年过去,老人只是更老一些。院子上方正屋住着大舅一家,大舅是村上的校长,威严中透着慈爱,在崇尚教育的村里很受尊敬,可以说德高望重。他一直守着这方院子,就像定海神针般吸引着在外的晚辈们。

恍若又回到2孩子在院子里追跑着的喧闹

我没见过传说中的诸暨大屋,但这里的建筑格局确实有别水乡,也不同于徽派建筑,它青砖黛瓦,木头框架构建,以房为核,沿山坡层层递进,三面围合中的院子十分开阔,是大家活动的公共区域。以前村庄交通闭塞,少有外人,上下都沾亲带故的,而且宗族观念强,民风团结彪悍,外贼是不敢轻易入侵的。所以建筑整体简单大方,质朴宽敞,看不到福建、安徽大宅的那种深严戒备。

村上特别敬重读书人,我婆婆师范毕业在湖州当校长,每次带我们回诸暨家竟也有种荣归故里的感觉。现在高铁一小时的旅程,以前婆婆要辗转赶上一天,拖儿带女大包小包的,越是艰难便越珍惜到家时的温暖,暖暖的亲情,暖暖的饭菜,离别时还要带上很多很多的土特产,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现已物质丰沛。

建筑整体简单大方,质朴宽敞,

越是艰难便越珍惜到家时的温暖

而久居于此是寂寞平淡的,亲情再浓也难免被日常琐事冲淡消蚀。青山薄田资源无多,所以特别鼓励孩子们去外边闯荡,固守老屋的父母最盼望就是子孙探家团聚,那种胡吃海喝天南地北,就是寂寞老屋的春天。而我们每次回家都享受这样的春天,完全体会不到留在这里的艰难。日子总是在矛盾中进行着,老人们最盼望孩子常常回家,又不希望孩子驻留在身边,因为外面是希望,外面很美好。

初见表嫂,是被那双细长的总是带笑的眼眸吸引,昏暗的老屋,偏远的山村,竟有这样美丽的女子。来自大山深处的表嫂,读书不多但是极聪明贤惠,尤其做的一手好菜,也特别疼爱我家女儿,一不留神小孩便溜去她家吃得满嘴是油。女儿曾痴痴地望着说:双胞胎姐姐的妈妈真漂亮。

表嫂家在五泄深山里,那时比藏绿村还穷些,姑娘嫁了有知识的好人家自是欢天喜地,淳朴的父兄挑着一担担土产送亲,其中就有一种用酒酿发酵而成的浦江馒头,大大圆圆松软有韧性,掰开夹上一块自家的梅干菜烧肉,油香耐饥人生何求,是一种无论吃得多饱还要再吃一口的美味,直到现在还是最受欢迎的宴请主食。

后来才知道,她那双胞胎女儿前面还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因怀孕时未满22周岁,已成人形的哥俩硬是被打针催落。表哥是大舅六个孩子中唯一留在老屋的儿子,当闻讯赶到时万事已矣。

每当我望着她安静柔美的双眼,难以想象是如何忍受曾经身心的剧痛。他们把全部的爱给了女儿,一双姐妹承了母亲的容颜和父亲的体格,自由自在灿若山花,那种灵气,聪明、漂亮,仿佛一切悲痛都随风远去了。喝了酒的表哥向我讲述着往昔,为什么快乐中记住的都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痛?

回到老家

如今的藏绿村,寒山转苍翠,霞塘浮秀影

走在如今的藏绿村,寒山转苍翠,霞塘浮秀影。放眼望去,马头层叠,台门深院,显得古朴而宁静。那个“藏”字,更是令古村有了韵味。

在一古建筑群门头上,赫然看到花纹精细的青石条上刻着敦厚沉稳的“藏绿”二字,这应该是400多年前始祖世周廷琮入户此地的名号吧。据族谱载,始祖因“困处海滨潮汐淹没田庐无常之难,时催课吏又猛于虎豹之苦,辞浒山故乡,来朝走马暨阳邑”的。之外,村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二十多个古建筑群,门框都是用青石做成,门头上刻着“宜吉堂”、“敬业堂”、“福基塘”等字样。每幢古建筑群之间还有一条悠长的小巷。建筑中的砖雕、石刻十分精美,据传都为周氏藏绿始祖所建。这20多个古建筑群白墙黛瓦镶嵌于青山之间,倒映在碧波之上,全然一幅古中淡雅水墨画卷,融在春光中不忍移步。

赫然看到敦厚沉稳的“藏绿”二字

建筑中的砖雕、石刻十分精美

藏绿村400多户人家几乎都姓周,当年我先生作为外姓在村上读书还引来小朋友的无限好奇,竟还有不姓周的!可见其宗族之强大,所以真正值得骄傲的,列藏绿古建筑之首的就是村中的周氏祠堂,其建成于清乾隆朝的1775年,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是诸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透过祠堂厚重的木门望向对面的青山,如一畚斗,当年风水先生注目良久,看中这一“金畚斗”,而祠堂后面山形如一把扫帚,谓“铁扫帚”,祠堂坐落期间定会聚财出才。果然,定居200多年后的周氏家族便人才辈出。至清道光年间,计出进士4人、翰林2人、举人23人、贡生13人。其中两名进士还是双胞胎兄弟,被传为佳话。看来此地真有双胞胎基因。

近现代也是人才辈出,有中将1人、少将6人、国民政府部长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辞海》大字典编委1人。另有“国大代表”“浙江省参议员”多名,还有诗人词家不少,可谓一代一代英贤不绝。

当然,这与古村承袭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密不可分。藏绿周氏尊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为世祖。早在清中叶,村中就建有双桂轩、滴露斋、知之轩、种石斋、紫桐花馆、南雨山房等8个书房。民国初年,办学之风更盛,村中先后建了敦本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凤翙学堂、郁文小学、民新小学、琴山小学、西阳小学等9所小学。其中凤翙学堂1911年由族人周彬甫出资建成。这座四合院式的小学占地数亩,据说门窗台阶均由鸡冠山青石镶嵌,廊檐梁柱或雕着花草虫乌,或镂刻历史人物,由东阳工匠花整整三年时间雕刻而成,俨然一个工艺博物馆,凤翙学堂也因此名盛一时。时任大总统徐世昌曾亲题“敬教劝学”匾额和金质奖章以示褒奖。可惜此多学堂大都毁于日本人的战火。也因为小村风气开放,我婆婆身为女孩,同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实难能可贵。各位,对于一个当时地处偏远的自然村,如此规模的学堂是不是惊呆了。

俨然一个工艺博物馆

凤翙学堂也因此名盛一时

我怀着敬畏踏上祠堂正门,前“道地”上置有10座“棋杆石”,为周氏裔孙曾经取得功名的象征。正门左右各有一方石刻:“诗书世泽”、“忠孝诒谋”,为周氏族训,现列为文物。主动义务给我们讲解的周老伯说,文革期间用烂泥遮蔽才得以幸存。

宗祠建筑庄严古朴,台门高大幽静,东西围墙辟六角门洞,石狮拱卫,石栏围合,八字大门,气势不凡。从正门前的“下道地”到后厅“寝室”,连进五层,分别是门厅、戏台、正厅、穿堂和寝堂,依次递进、逐层登高;两侧是看楼和厢廊;东轴线三进是义学;西轴线三进是义仓。祠堂的正厅萃亲堂挂着“传旨嘉奖”、“翰林”、“进士”、“贡元”、“献身科学”、“党国干城”等不同时期的匾额。

周老伯介绍说,宗祠用义田创建义学和义仓,作为济困助学和储粮备荒。可见当年周氏子孙福利丰厚,尊老爱幼、耕读传家的传统有物质保障而得以延续。中庭廊柱林立,所有梁架、门窗都以黑红二色油饰,显得庄严肃穆,不愧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百柱屋。

负责祠堂管理的周老伯引我们到后厅“寝室”,也就是宗族的牌位室,人性化的是左右各有一个小“寝室”,男左女右分别是列放夭折的童男童女之牌位。而左侧那块大清乾隆六十年立的“义祠碑记”石碑称得上镇宅级古董。祠堂中还有嘉庆廿二年的《姚江祖茔房产记》、咸丰七年的《谱田碑记》等碑刻二十二处,这样大规模的祠堂建筑在诸暨是数一数二的。

正如清代诗人周师濂在《登避水岭入藏绿坞诗》中感慨的:“出行四十里,平平无奇境;忽登第一峰,亦云避水岭。高不类百寻,蟠曲摩松顶;如带围众山,斜阳纳秋影。下览盘谷中,寒烟生灶井;万绿藏一坞,清翠扑衣冷。别有小天地,室庐与之静。主人期我来,来亦惠然肯。”看来乡野之外别有天地啊。

在这看似庄严肃穆的祠堂,也曾是孩子们童年的乐园。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在这里分取食物,甚至从前族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清明、冬至还可以免费吃两顿饭,领两斤肉和两筒麻糍。

这就是千百年来基层自治的宗祠文化。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执行家族礼法,教导约束宗人行为。这种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过去社会安定的基础。

如今的藏绿村就像养老院,修整后的祠堂设有老年协会,老人在此喝茶聊天打牌消磨时光。孩子们一个个都去城里安家了,而曾经的游子又眷恋起老家,在上海工作了几十年的小舅舅小舅妈,退休后重回老屋,养鸡种菜,过着农夫一般的生活。

宗祠建筑庄严古朴

千百年来基层自治的宗祠文化

离开祠堂返回老屋,守在大院的左邻右舍依旧是微笑的迎着我们,但恍惚间人却渐渐少去;等待我们的依旧是丰盛的家宴,但相聚的时光越来越短。岁月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曾经紧密的牵绊。

离开祠堂返回老屋

等待我们的依旧是丰盛的家宴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藏绿”村祖先遗下的珍宝又为古村引来一批批游客。人来人往中老人的脸舒展了,街头又流传新的故事。

回望“藏绿”,初春中一派“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的景象,我想,藏绿藏起的应该是多少人寻寻觅觅的宗族亲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这样的亲情、文化,真的还能流进下一辈的血脉吗?

回望“藏绿”,初春中一派“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完)

*版主编后小注:作者:远方93,浙江湖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公务员。工作之余,时常散文随笔。文笔娟秀,意境宽邃,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卷,且饱含真情。

*版主自注:萨堡儿,工科大学毕业,从事制造业,爱好阅读及旅行。业余主持“萨尔茨堡”头条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