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这个时间去哪儿旅行

可能是史上最谦和的采访嘉宾,如沐春风本人
昨天(10 月 19 日),贾樟柯导演来到了深圳为他监制并联合导演的新片《时间去哪儿了》做宣传,参加了一场名为「时间的渐进线」的沙龙交

可能是史上最谦和的采访嘉宾,如沐春风本人

昨天(10 月 19 日),贾樟柯导演来到了深圳为他监制并联合导演的新片《时间去哪儿了》做宣传,参加了一场名为「时间的渐进线」的沙龙交流活动。

沙龙活动现场

巴塞电影借此机会不但对贾科长做了专访,还在熊猫直播上全程直播了这场沙龙以及专访过程。

对于在贾科长眼中关于时间这个概念,我们实在有太多好奇——一定是有了太多关于时间的体悟,才会想到要拍这样一个主题吧?一部由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五个金砖国家的五位导演分别以 " 时间去哪儿了 " 为主题拍摄的五部短片组成的电影,呈现了五种对时间与情感的不同理解。

《时间去哪儿了》海报

其中贾导的短片《逢春》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犹豫是否要抓紧时间生二胎的故事——故事很简单,意味却很深长。

《时间去哪儿了》海报

他说," 时间去哪儿了 " 这个问题,对年轻人来说,早一点了解比较好。

巴塞:为什么使用《时间去哪儿了》这首歌作片名?

贾樟柯:这首歌在三四年前开始非常流行。我们在拍这部影片的时候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主题可以代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心情、感受。做了很多创意之后呢,就突然想到了这首歌,想到了 " 时间去哪儿了 " 这个问题。我就打电话给其他的导演,结果大家对这个命题非常有感觉,非常认同,所以就拍了。我们也特意邀请张信哲,又重新演绎了这首歌,作为这部电影的推广曲,跟观众见面。

张信哲为本片翻唱《时间都去哪儿了》

巴塞:(替直播观众提问)拍短片和长片有什么样不同?

贾樟柯:最根本上来说是时长不一样,所带来的叙事的方法不一样。

像《时间去哪儿了》,毕竟每个导演只有 20 分钟左右的空间(五个导演加起来就 100 分钟了)。20 分钟,你相应来说要选择一个 20 分钟擅长去讲述、能够承载的叙事,其中就要求叙事的效率要特别高。

这样的话就形成两种短片拍摄的方法,一种是,正因为这个短片的时间有限制,所以就想一个特别巧妙的结构方法来很巧妙地讲你的故事;还有一种就是精确,就是还是长片的一种叙述的语态,但是你要做到每个镜头都很有效率的。

巴塞:沙龙主题是 " 时间的渐进线 ",相当于默认时间是线性的;在您的感受和理解里,时间确实是线状的吗?会不会也可以是点状的,又一个一个时刻组成?

它当然是线状的。你看我的脸它就是线状的一个结果——它是日积月累的。

今天这个时间发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明天那个事情的结果。所谓因果它也是时间的一个线索嘛,任何事情都有前因都有后果。

而且我觉得生活很有趣就在于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生活的内容。你在 18、9 岁的时候很难感受到 30 多岁要面临的问题。但是电影它有这个能力,电影就是重塑时间。把我们在自然里面,比如说要用一辈子去经历的一件事,电影它可以重新塑造。你看一部电影,就可以了解到你还没有经历的事情。

就好像对 " 时间去哪儿了 " 这个概念,实际上可能有很多年轻朋友并不一定很强烈——可能大家还在读书、还没有就业,所以并不是很迫切。但是通过一部电影,会明白我们必将要面临这样一种感慨,必将有一天我们又会觉得 " 时间去哪儿了 "。

所以 " 时间去哪儿了 " 对年轻人来说,早一点了解比较好。

专访中的贾导

巴塞:直播弹幕里观众有问到平遥电影节,可否聊聊?

平遥国际电影展是在10 月 28 号很快就要开幕了。我们之前已经公布了入选的片目,一共有四十多部影片,分属在不同的单元。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单元叫 "卧虎"," 卧虎 " 单元主要是年轻导演的第一二部影片,主要是偏重于年轻导演的作者类型的电影创作——通俗地来说就是艺术片。

那么第二个单元叫 "藏龙",你看组起来就是 " 卧虎藏龙 "。" 藏龙 " 单元的是主要是聚焦在年轻导演的类型电影创作——什么叫 " 类型电影 " 就是它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和观众的互动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的类型的特点。比如说这个单元里面会有恐怖片、警匪片、喜剧片,这个单元是聚焦在年度最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拍摄的类型电影上面。

我们还有一个单元叫 "首映" 单元," 首映 " 单元我们会是资深导演的年度的代表作。像今年我们会有北野武导演的影片,会有法国大师杜蒙的电影,会有法国大师得帕拉新的影片。

我们还有一个单元叫 "影展之最",就是本年度(17 年)在各大电影节这个获奖的崭露头角的影片。包括今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座奖的影片、包括今年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处女座奖的影片。

我们还有一个重头戏,叫做 "回顾展"。今年是做警匪片大师、新浪潮之父,梅尔维尔的回顾展。他一生拍过,如果没记错的话是一部短片、13 部长片,我们会排放映他的十部影片。

还有!今年这个平遥国际电影展,会邀请55 位观众担任观众评审团来评出最受欢迎的影片、最受欢迎的男女演员,而且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微博、就可以报名。入选之后每个人还有 1000 块钱的补贴,大家可以解决一些旅行的压力。

平遥国际电影展海报

巴塞:(来自直播观众的问题)作为新人想要投身电影事业,有什么比较好的方式呢?

我觉得这个很抽象,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导演,我觉得在投身之前找到你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很重要。因为电影它必将是一个群体的艺术。在起步阶段如何获得这样的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大家会帮你一起来克服很多困难。

同时也要多写剧本。因为我刚才也讲,就是要学会等待。等待里面不是被动地等待。要去创作、要去呈现自己的才华。比如说现在有很多新导演的计划,像我本人的公司有一个 " 天翼计划 ",我们已经推出了八部影片,都是年轻导演的处女座,或者第二部影片。就很简单有剧本有短片,我们就来判断一下。

我参与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也会有一个 " 青葱计划 ",也是每年会有这种。它既是一个颁奖,奖給年轻导演电影发展金;它同时也是一个培训计划,大家通过这个计划给你接受完整的电产业训练。  比较主动、积极地去参与这些活动,我觉得也是找到机会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果想当演员的就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小角色演起。片场的经验也很重要,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可以演到很重要的角色,才华总是一点一点被人看到的。

就在昨天我忘了跟谁聊天,他问我,说你没有当导演之前在做什么?

我说,我没当导演之前在等着当导演啊。

但我不是坐在那儿等。生活有压力了,我还去电视台演过猴子呢,演过小动物。你就把自己生活要料理好。然后那个年代,一个月我差不多写四个专栏,就能养活我自己了。那我把自己的生存问题给解决了,然后再给自己大量的时间去创作。

直播全程中许多网友都追着贾导而来,提了许多好问题

简短的专访就这样结束了,贾科长可能是我见过的最谦和的采访嘉宾了。提问的我们虽然意犹未尽,却已经非常感激贾导的知无不言。

在沙龙交流活动里,贾导还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年拍《小武》,预定的胶片到了,去柯达取 16mm 胶片的时候,客户经理问他,写了多少场?他说 109 场。经理惊呆,本还以为他们订这么点胶片是拍短片呢,居然是长片,109 场那肯定不够啊。二人交流了一番对电影的想法,大概是被贾导的才华打动,最后那位客户经理追出门来,交给贾科长九卷胶片,是他自己掏腰包买的。

果然对电影真挚的热情,是可以为克服万难拍电影起到帮助的,更不要说在电影制作门槛如此大幅降低的今天。

贾樟柯导演在 99 年就说过,"业余电影的时代要到来了,以后人人都可以拍电影"。如今他依然这样认为:" 不光是器材更好,更便宜了,而且网上资源也多了,从卢米埃尔,到新浪潮,再到现在最新的电影,应有尽有。实际上看电影,就是专业学习的一个过程。"

的确,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人可以普遍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有志于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年轻的朋友,贾科长的再三提醒,弥足珍贵:拍电影需要等待、急不得,只要一面创作一面等待便不再被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