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佛教 时间旅行

西藏朝佛,西藏有什么佛教旅游的线路么?
西藏是个圣洁的地方,98%以上的人信奉佛教。西藏的文化是和自然、宗教合一的。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藏地的历史、人文,特别是藏传佛教的信

佛教 时间旅行

西藏朝佛,西藏有什么佛教旅游的线路么?

西藏是个圣洁的地方,98%以上的人信奉佛教。

西藏的文化是和自然、宗教合一的。

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藏地的历史、人文,特别是藏传佛教的信仰。

所以,去西藏,若从自然到人文、宗教,深入认识、体验西藏,更能感受其中的圣洁与美妙。

8-10天,如果能好好安排行程,做好计划,也能较深入的体验西藏的文化,建议您可考虑以下行程:第一天 坐火车或飞机,到达圣城拉萨(市区海拔3650m)。

初到高原,当天不宜剧烈活动,不洗头不洗澡预防感冒,入住酒店作高原气候适应性休息。

第二天 拉萨—雅鲁藏布江—山南沙漠—桑耶寺(海拔3580m)—拉萨 早餐后乘坐大巴,途径一半是绿洲,一半是沙漠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在观景台感受平缓开阔的大江,风光迤逦,奇妙迷人。

随后至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朝圣西藏第一座寺院。

下午返回拉萨。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三宝具足之寺院,由莲花生大师主持建设,是宁玛派祖庭。

中心佛殿兼具藏式、汉式、印度式三种建筑风格,主供佛释迦牟尼佛圣像于岩石中天然长成。

上千年的建筑及壁画保存完好。

娑婆世界具像示现,妙不可言。

第三天 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八角街 上午登高游览“高原明珠”、观世音菩萨道场布达拉宫(海拔3750m),下午朝拜大昭寺之佛陀12岁等身像(觉沃佛)、小昭寺之佛陀8岁等身像(不动金刚像),随后融入到藏族人千余年流转不息的转经道——八角街,体悟回味神圣。

布达拉宫俗称“第二大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三大道场之一,殿内主供一尊檀香木天然生成观世音像。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布达拉宫供奉着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其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成就令人瞩目,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小昭寺同期建于唐朝,分别主供释迦牟尼佛12岁、8岁等身像。

这两尊佛像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是佛祖在世时依照其形象塑造,与佛无二,见者得解脱。

每天,围绕着觉沃佛像,各地佛教信徒在寺前的青石板上叩下不计其数的等身长头…… 第四天 拉萨:甘丹寺—色拉寺—扎基寺 早餐后,乘坐大巴前往拉萨达孜县境内的甘丹寺,朝拜宗喀巴大师真身灵塔。

下午返回拉萨市区参访辩经圣地色拉寺和财神庙扎基寺。

甘丹寺,格鲁派祖庭,六大寺之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创建。

甘丹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

寺内保存着宗喀巴大师及历代甘丹赤巴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整套大藏经《甘珠尔》。

色拉寺,格鲁派六大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色拉寺有著名的马头明王金刚像,寺内辩经在藏传佛教中首屈一指。

扎基寺,藏地唯一的财神庙,主供护法神扎基拉姆,寺庙虽小,却香火鼎盛,被认为是求财最灵验的。

此处礼佛,除了煨桑、供酥油茶、献哈达外,还供白酒。

第五天 拉萨—藏北大草原—楚布寺(海拔4300m)—纳木错(海拔4718m)—拉萨 早餐后,乘坐大巴穿越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羌塘草原),感受梦幻迷离的游牧文化。

沿途参访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楚布寺,经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到达圣湖纳木错。

游览后返回拉萨市区酒店。

楚布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历代大宝法王驻锡地,位于拉萨堆龙县境内。

藏传佛教转世制度由第一代噶玛巴在此首创,后被西藏其他教派推而广之。

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是楚布寺镇寺之宝,银像塑成后自动悬浮空中七天之久,有“空住佛”之说。

纳木错,意为“天湖”,藏传佛教三大圣湖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

纳木错相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羊年绕湖功德是平时的十万倍,此举即始于此。

自然原始生态的纳木错,也是西藏朝圣者心中的圣地。

纳木错的风光一年四季各有特色,一日24时又各自不同,水天一色的景色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第六天 拉萨—羊卓雍错(海拔4441m)—喜马拉雅山—卡若拉冰川—红河谷—白居寺(海拔3900m)—日喀则(海拔3650m) 早餐后退房,乘坐大巴前往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

沿途经过圣湖羊卓雍错,参访白居寺,游览著名的古冰川卡若拉冰川,以及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

到达日喀则后入住当地酒店。

羊卓雍错,三大圣湖之一,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在山南浪卡子县境内,因羊湖多汊口,像珊瑚枝一般,在藏语里又意为“上面的珊瑚海”,其景色,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寺庙为一体,冠绝藏南。

藏族民歌赞美她:“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湖。

” 白居寺,位于江孜县境内,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三派共存的一座寺庙,寺院建筑是藏区塔寺结合的典型。

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

其白居塔有“十万佛塔”的美誉,因殿堂内绘有十余万佛像而得名,堪称佛像博物馆。

第七天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哲蚌寺—拉萨 早餐后退房,参访后藏第一名寺扎什伦布寺,朝圣世界最高弥勒佛坐像。

最后乘坐大巴返回拉萨,参访藏传佛教最大寺院——哲蚌寺,朝圣弥勒佛8岁等身像。

扎什伦布寺,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历代班...

佛教里说的末法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如是迦叶。

如来正法欲灭之时。

有相似像法生。

相似像法出世间已。

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

载多珍宝。

则顿沈没。

如来正法则不如是。

渐渐消灭。

如来正法。

不为地界所坏。

不为水火风界所坏。

乃至恶众生出世。

乐行诸恶。

欲行诸恶。

成就诸恶。

非法言法。

法言非法。

非律言律。

律言非律。

以相似法句味炽然。

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

各自谓已得上人法。

诱惑无识,恐令失心。

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佛临涅盘记法住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

在拘尸城力士生地娑罗双林。

与无量无数声闻菩萨摩诃萨俱。

并诸天人阿素洛等。

一切大众前后围绕 时薄伽梵临般涅盘。

愍众生故。

以慈软音告阿难曰。

吾今不久当般涅盘。

一切有为无不悉舍。

一切佛事皆已究竟。

我已宣说离窟宅法妙甘露法最自在法极安乐法。

是法深妙难解难知。

不可寻思超寻思境。

诸大圣者自内所证。

我又三转无上法轮。

其轮威猛具十二相。

诸余沙门或婆罗门天魔梵等。

皆无有能如实转者。

我已为诸天人吹大法蠡。

击大法鼓。

觉悟长夜无明睡眠。

我已为诸天人建大法幢。

然大法炬。

普照一切除灭暗冥。

我已为诸有情作大法桥。

为大法船。

济渡一切暴流所溺。

我已为诸有情注大法流。

降大法雨。

一切枯槁皆令润洽。

我已开显解脱正路。

引诸世间迷失道者。

若诸有情我应度者皆已度讫。

诸未度者皆亦为作得度因缘。

我已降伏一切外道。

我已摧灭一切邪论。

我已倾覆诸魔宫殿。

我已破坏一切魔军。

正师子吼作大佛事。

圆满丈夫本所誓愿。

护持法眼令无毁缺。

化诸声闻。

授菩萨记。

为未来世无上佛眼。

开照世间常无断绝。

阿难。

汝等当于如是无上正法勤加护持令不灭没。

阿难。

我今更无所作。

唯大涅盘是所归趣 尔时阿难闻佛语已悲慕感绝。

良久而言。

未审如来为诸有情。

三无数劫勤苦所得无上正法。

于佛灭后住世几时。

饶益天人阿素洛等。

当渐隐没 尔时世尊重以慈音告阿难曰。

诸佛化迹法皆如是。

勿复忧悲。

无上正法于我灭后。

住世千年饶益天人阿素洛等。

从是已后渐当隐没 阿难当知。

我涅盘后第一百年。

吾圣教中圣法坚固。

我诸弟子聪慧多闻。

无畏辩才能伏邪论。

具大神力。

于诸有情多所饶益。

由是义故。

天龙欢喜勤加守护。

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亦复如是。

善识福田。

于佛法僧深生净信。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一百年末有大国王。

名阿输迦。

出现于世。

具大威力王赡部洲。

建窣堵波高广严饰。

其数满足八万四千。

供养吾身所留舍利。

令无量众见闻欢喜。

皆树生天解脱之业 我涅盘后第二百年。

吾圣教中寂静坚固。

我诸弟子聪慧多闻。

如天人师具大威德多所饶益。

以是义故。

天龙欢喜常加守护。

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亦复如是。

善识福田。

于佛法僧深生净信。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我涅盘后第三百年。

吾圣教中正行坚固。

我诸弟子证慧解脱俱分解脱。

身证见至无量百千。

由是多人得圣果故。

天龙欢喜常加守护。

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亦复如是。

善识福田。

于佛法僧深生净信。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我涅盘后第四百年。

吾圣教中远离坚固。

我诸弟子乐住空闲勤修寂定。

以是义故。

天龙欢喜常随守护。

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亦复如是。

善识福田。

于佛法僧深生净信。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我涅盘后第五百年。

吾圣教中法义坚固。

我诸弟子爱乐正法。

精勤修学论议决择。

由是义故。

天龙欢喜常勤守护。

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亦复如是。

善识福田。

于佛法僧深生净信。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我涅盘后第六百年。

吾圣教中法教坚固。

我诸弟子多于教法。

精勤诵习心无厌倦。

能多饶益无量有情。

以是义故。

天龙欢喜勤加守护。

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亦复如是。

善识福田。

于佛法僧深生净信。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然于义趣多有怀疑 我涅盘后第七百年。

吾圣教中利养坚固。

天龙药叉阿素洛等。

于佛法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我诸弟子多着利养恭敬名誉。

于增上学戒定慧等不勤修习 我涅盘后第八百年。

吾圣教中乖争坚固。

我诸弟子多相嫌嫉结构恶人。

尘坌讪谤轻诃持戒。

鄙贱多闻不念六和。

专思乖争见不善巧。

不敬师长不正知住。

欺诳谄曲言词粗犷如栴茶罗。

依附国王大臣长者。

方便损费三宝财物。

结恶朋党折挫善人 我涅盘后第九百年。

吾圣教中事业坚固。

我诸弟子多营俗业耕种商估。

通致使命以自存活。

于诸如来所制学处。

慢缓毁犯 我涅盘后第十百年。

吾圣教中戏论坚固。

我诸弟子多勤习学种种戏论。

舍出世间诸佛正教。

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与论义。

精勤习诵世间戏论。

所谓王论贼论战论食论饮论衣论乘论我论淫论男论女论诸国土论诸河海论诸外道论。

由乐此等种种戏论。

令诸沙门婆罗门等轻毁退失我之圣教。

于我正法毗奈耶中。

当有如斯诸恶苾刍苾刍尼等。

不善修习身戒心慧。

更相忿争谋毁诽谤。

耽着妙好种种衣钵...

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教?佛教的正念是什么?

人编出来的一种思想而已。

从佛教徒到基督徒 ——高大鹏教授弃佛归主的信仰历程 很多人都看过林语堂先生一本很有名的作品“信仰之旅”,他的原书是用英文写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这一本书,就是说到他怎么样从信儒、道、佛三教回到基督教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见证。

我的见证刚好可以套用他这本书名 —— 从一个异教徒变成基督徒的经过。

我们中国人都一样是在五千年文化背景下长大,大概都接触过儒、道、佛,特别是佛教的信仰。

我个人在佛教的信仰当中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佛教里的老弟子。

生命是很不安全的 我之所以转变过来成为基督徒,自己也感觉很吃惊,当然也非常感恩。

我生于一九四九年,那个时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国民政府自大陆迁台,在生长的过程中,感觉到生命很不安全,生命的根基虚空;那个时代又很苦,是个苦难的时代,所以对苦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觉得这个世界是苦的,人生是无常的,也是没有什么意义。

那个时候很自然就接受佛教,愈信愈迷,竟会有二十年那么久。

信仰是一种冒险 现在佛教似乎很兴盛,但是一般人信佛,以我来看,只是玩票的,插插花,并不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进去。

像我当年信佛的情形,真的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进去,是很认真的。

我从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很认真的在追求。

我个人家里就有自己的佛堂,客厅里有各式各样的神像,就像一座小庙、一座万神庙,像龙山寺,热闹得不得了,香火鼎盛,很难想像那是一个家庭。

事实上我是想去做和尚,害得父母常常哭哭啼啼,找了很多亲戚朋友从南部来对我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劝我千万不可出家,必须传宗接代。

听起来好像很好笑,但是当时我真的是很认真在追求,等于是半个和尚一样,平常打坐、念佛,有时候念一万声,有时念十万声,绝对比一般信徒要虔诚认真得多,真是全身投入。

打坐一个小时,算不了什么,最好半天、全天,有时希望能打坐一个月,两个月都不起来。

我非常认真追求,绝对不是泛泛的,插花式的,玩票式的,我认真的追求了二十年。

那些佛是真的?还是假的? 台湾大学继承北大的传统,就是五四以来科学的精神,凡事要求证据,我们提任何报告、论文,一定要拿出充份的证据,否则不管你写得多好,多么有见解,理论多么周严,证据若不完全,这篇论文还是不及格的。

我个人是学文学的,就是受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当中,我思想所拜的那些佛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证据?比如我曾拜过的那些菩萨、观音、地藏、阿弥陀佛、三宝佛……还有很多很别的名号。

有本经名叫“万佛名号经”,厚厚的一本,统统是佛名,我常常念、常常背,我就想,这是从那里来的?我找来找去,参考了我所能找到的各国资料,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什么根据,不知那里来的;既然没有历史的根据,也没有地理的线索,我就信了,而且信的那么厉害,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所信的打了一个问号,我拜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问师傅,他们都说:“这个没关系,这种东西你信其有就有,诚则灵,心里有就有。

” 心里也没有平安 这些话实在令人很难接受,因为我心里就是觉得没有啊?我该怎么做?打坐,坐一天,坐两天,没有就是没有,而且心里也没有平安。

“打坐”这个东西,是一种工夫,属瑜珈术的一种,当你打坐后,短时间你会觉得有一种安静;其实,如果你静坐养神一段时间,也觉得安静,但你心里仍会有很多问题,特别是罪的问题,七情六欲并不能靠打坐、人工的方式平复,只是暂时压抑下去,压抑久了,它们又以别的方式出来,那更是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所以从修行本身,我发现它有很大的限度和后遗症。

佛教是否有证据? 因此,首先我就对佛教是否有证据开始怀疑了。

确实,我找了日文资料、英文资料、各国的资料,说到这些所拜的佛、菩萨,原来是印度教的一些神,释迦牟尼要反对这教,他的弟子要靠自己努力修行,就是自求解脱,以戒为师,以自己的心为灯,不靠外界任何神明。

后来佛教徒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所能做的很有限,而且还要跟婆罗门教、印度教竞争,所以,偷偷的从前门赶走的那些所谓的神,从后门又迎回来了,改头换面,用佛教的一些理念,加上一个名号,比方观世音、地藏等,这些各有各样说词的功能,就像观音是救苦救难的,肚子痛赶快叫观音,地藏菩萨是让你升官发财的,有人运气不好,想要去赌博买彩券的时候,就叫它的名号,说是它会帮你发个小财;如果一个人觉得快要死的时候,要到极乐世界就念“阿弥陀佛”,也许它就派牛头马面送人直达西天,还有药师佛,人生病时,可以拜这个佛;它就给人一粒灵丹或者香灰,吃下去病就好丁。

可是我发现这些都是问题,心里就开始不安,刚好在这个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七○○俱乐部的节目,听到他们所讲的,我一样一样深入了解,知道这个福音是真的,耶稣基督他怎么出生,他怎样在地上传道,他做了那些医病赶鬼的事,怎样被钉死、复活。

我看了很多研究,发现这些证据确凿,有历史的根据,有地理的线索。

两相一比较,你就知道那一个占上风,至少对一个做研究的人来讲,...

佛教怎么看待人的身体和生命过程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

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地说:“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各县市政府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

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吗?譬如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伤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求老来孤独无依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永逝,人生最难堪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像,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

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

“读者文摘”上也曾专题报导一位从死亡关头中复活过来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了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个人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堆人争论不休,却仍然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他于是走过去对警察说:“我亲眼看见车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的言语。

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

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那一次的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浑然无知,接着就有一种温暖、舒适、安祥的感受。

”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

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

”另外有一个人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面前光明的世界。

”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栗。

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

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无,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

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

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

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

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

”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

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

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简述一下中国佛教旅游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谢谢

提 要: 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在於把传自印度的佛教的基本精神,融会了中国的儒家的伦理思想及道家的放任自然,所以用清规来替代戒律,以适应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以重视智慧的开发替代印度的禅观,来诱导道家的放任自然。

因此,既不会因持戒而成桎梏的宗教工具,也不会因了活泼而成浪漫的放任主义者。

中国的禅者,虽不受传统形式的束缚,在自在活泼的生活中,表现出精进清净的修道精神,此也实即是释尊化世 本怀。

一、甚麽是中国佛教 众所周知,佛教并不是被限定於某一个特定的民族或国家的宗教,现在传播於世界各地的佛教,都是发源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并且经过了长时间向各地的流传(注1)。

在这期间,由於要和各个民族国家所原有的文化背景相接触,进而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民族与文化的需要,以致於使得佛教沾上了各种的特质色彩。

然而就佛教的基本原则来说,例如因缘论及因果律的观念(注2), 均普遍受到各地佛教徒的坚持,从因缘所生法的观点,便能使人舍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从因果报应的观点,更能使人肯定道德生活的重要性。

倘若放弃了这些原则,它就不是佛教。

所谓中国佛教,它是依据印度佛教的原则或释迦牟尼佛的根本精神,再加上了中国本土儒、道两家文化的若干成份,变成了普遍受到中国人所乐意接受的佛教。

不过,从佛教初传中国,再等到中国本土佛教的形成,已经经过了三百五十年左右的孕育时代。

所以初期的中国佛教,与来自西域或印度本土的佛教,没有什麽不同之处,例如像佛图澄(二三二~三四八)及鸠摩罗什(三四四~四一三)等高僧到达中国,不仅接引而且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中国佛教传法人材与高僧,例如道安(三一四~三八五),慧远(三三四~四一六),道生(三六九?~四三四),僧肇(三八四~四一四)等人的出现,始为佛教开拓了中国化的局面。

也就是说,在此时期之前,中国人仅忙於接受从西域或印度翻译过来的佛教文化,经过三百多年的学习与研究,尤其在与中国儒家及道家的固有文化不断的竞争与比较之后(注3),这些杰出的佛教高僧们,便大胆地面对佛教的教义,作了重新的评估,并给予崭新的解释。

魏晋时代的格义之学,便是一种实例(注4)。

所谓中国化的佛教,也就从此诞生。

当然,中国为吸收印度佛教所作的翻译工作,是从第二世纪开始直到十一世纪时,历经约千年之间(注5),一方面将佛教变成中国化。

这种工作一直做到第八世纪时,便有了很大的成就,甚至达到圆熟阶段(注6)。

同时也在陆续地将发生於印度当时的各种佛教典籍,翻译成中国语文(注7)。

有关中国化的佛教,可以列举者有净土、天台、华严、禅宗,尤其从宋朝以后的净土与华严,事实上已和禅宗合流(注8),天台宗也没有特定的教团(注9)。

大致上不论任何一派的僧侣,都得遵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如法奉行,直到百丈怀海(七二○~八一四)时代,禅僧也多住在律寺(注10)。

不过,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宜他们自己所修行的方法和经论。

对於禅僧自成一个教团的情况,那是从百丈怀海树立了禅宗生活规范的丛林清规之后(注11)。

百丈怀海大师的丛林制度建立之后,佛教的中国化,才算圆满成熟。

可是,从对教义的自由发挥,到僧侣生活方式的大胆改革,已经经过了四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经过许多高僧大德善知识的努力,而最后的集大成者,却是禅宗的人物。

然而在禅宗大成就的四百年前,道生法师就已经主张顿悟成佛及众生皆有佛性,结果被当时的众僧认为是邪说,而遭受驱逐的命运(注12),那时距离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注13),尚早了一百年。

四百年之后,怀海创立从事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时,也被时人骂为破戒比丘(注14)。

对於这两个突破传统旧观念的例子,正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禅宗的人物可谓为是集结佛教中国化的大成,所以禅宗也就代表了超越性的中国佛教。

二、禅观的佛教 禅,日语发音为zen,中文发音是ch'an, 印度俗语为jhana ,雅语为dhyana。

从修行禅的行为来说,可译其义为静虑,从禅的实体来说,可译其义为定,从修行禅的结果来说,可译其义为功德丛林。

禅乃中国通用的名词,是梵语禅那的简称,在印度多叫做瑜伽(coma),禅那的语根是由思维或静虑而来,是用来统一身心的修行方法。

在印度思想史上的使用法颇不一致,佛教的密宗,即将修行的方法,称为瑜伽(注15)。

佛教的唯识学派,也以瑜伽为名(注16)。

它的意思是「相应」,即是用数息观等方法,把散乱的心念收摄,集中一境,专念一物,使心与正理等相应。

从佛教立场看它,它就是舍摩他(止)及钵舍那(观),佛教以外产生於印度的宗教中,即有一派被称为瑜伽派(注17),然其内容及观法的对象,显然不同於佛教。

总之,瑜伽是人们透过静坐修禅观的方法,得到三昧,显露与自性相应,或外道之神与我相应冥合的宗教经验及其过程,即为禅定。

佛陀出现人间的目的,是在帮助人阐发本自具足的自性或佛性。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对於禅观方法的修行指导均有广泛的说明,这便是构成原始佛教经典的主因。

自佛教初传中国,以迄佛教成为纯中国化的事物...

佛教,往生极乐世界要有出离心,我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厌恶,然而出...

1、基督徒可以和任何样的人接触。

耶稣当年就是爱那些别人不愿意交往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感化他们。

2、接触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真道,不是让你降低标准,迎合他们。

3、宗教需要和一,但不能以妥协真理为垫脚石。

4、去佛教圣地游玩可以啊,只是不能以崇敬崇拜的心去,不能在那些假神偶像面前敬畏、烧香、磕头。

5、很多人不了解基督教,一味的偏激言辞。

一些假的基督徒(尤其是打着宗教、圣战的幌子的基督徒,确实和撒旦一样)为上帝抹黑,真无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