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带上灵魂去旅行评价

捧起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翻开苋红色的封面,细细品味着质朴干净的文字,如同一个睿智、风趣而又宽厚的旅伴,带你走进清新温暖的环球旅行,不仅感受到新奇、明

捧起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翻开苋红色的封面,细细品味着质朴干净的文字,如同一个睿智、风趣而又宽厚的旅伴,带你走进清新温暖的环球旅行,不仅感受到新奇、明丽的异域光彩,更像是奔赴一次与灵魂见面的约定。毕淑敏17岁的时候,满怀着对军人的崇拜,在西藏阿里入伍,从卫生员、助理军医到军医,她花了长达20多年的时间坚守。

  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北京,她慢慢地找到自己新的职业方向,开始尝试写作,而让她成功实现转型的几本书,都是以早期的军旅生涯为蓝本的,这来自于她这20多年扎实的人生功底。有读者评价毕淑敏的作品:“有一股高原的挺拔。”那些人生逆旅,都成为她生命行进中的风景。在《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书中,毕淑敏写道:“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去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8年,毕淑敏56岁,自费四十余万,搭乘邮轮,航海环游数十个国家,历时114天,实现了自己环球旅行的梦想。毕淑敏不喜欢“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说法,在她看来,这种旅行是对旅行的敷衍了事和不求甚解,真正的旅行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旅途不仅是行走,更是与自己的心灵和解、与世界温柔相拥的过程。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人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

  正如毕淑敏所说:“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我是渐渐老迈的汽车,油料所剩已然不多。我要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地驱动它赶路。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很少会在游记中见到这样的句子,苍凉中不失豁达。这是只属于她的冷静和理智。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类书籍,不如说它是一部泛着哲理的生命笔记。

  也许是多年从医经历的历练,毕淑敏对生死看得比寻常人更为豁达。她说:“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就算最终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瑕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冻。”有这样的感慨打底,书中会出现许多带有禅意的画面:“那一天,正是北极圈内最黑暗的时分,天上出现了美丽的极光,是淡绿色的,横跨整个天穹,好像一匹无与伦比的绸缎,妖娆得令人恐怖。好在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了。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分手的时候,彼此恋恋不舍。”这些叙述如此绚丽,如此缠绵。我在这本书里跟着毕淑敏做环球旅行,其实也是去寻找自己在尘世上奔波的灵魂,在北欧的幽深暮色中与灵魂面对面坐下,谈谈那些新鲜的景色给你的震撼,以及它们是如何牵动你心中柔软的部分。

  毕淑敏曾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去一个离家远的地方游览那里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洗礼。当你去遥远的地方旅行,看着窗外的风景,回首往事时,你会发现自己缺少很多东西,也遗失了许多,也懂得了很多。让我们背起背包,去享受与自己灵魂的交换,在旅行中边走边学,用行走来强大内心,遇见未知的、更好的自己。


文: 吴玉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