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交换旅行110

“惠货全国行”展销会现场9月29日至10月1日,惠州产品(福州)展销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连展三天。本次展销会是“惠货全国行”的第16场展销会,共展出6万多件(套)惠州“名、优、

“惠货全国行”展销会现场

9月29日至10月1日,惠州产品(福州)展销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连展三天。本次展销会是“惠货全国行”的第16场展销会,共展出6万多件(套)惠州“名、优、特、新”产品,在“榕城”福州掀起一股“惠货热潮”。开展首日,共签约项目122宗,签约协议总金额110.39亿元。

通过异地展销会形式,惠州成为广东“广货全国行”的先行者。展销会并非简单地卖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动惠州企业“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合作机遇,使得越来越多的惠州产业品牌在国内舞台“走俏”。惠州市副市长余金富直言,企业借助展销会的资源和平台,直接有效地宣传惠州品牌形象,推广产品,拓宽市场,促进发展。

现场

惠货优惠引发抢购热潮

在展销会首日,上万名福州市民与有关的商会代表、经销商蜂拥而至,使得约9000平方米的展馆异常热闹。现场随处可见高技术产品,从侧面反映出惠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近几年来,惠州先进制造、高技术企业的增长势如破竹。华阳集团斥资百万全新升级打造的巡展车一亮相,极具科技感的外形,加上众多高新汽车电子类产品的助阵,十分“吸睛”;TCL集团携下属4个产业参展,其中包括主产业多媒体、家电产业冰洗、空调及小家电等,重点展示的XESS高端系列明星产品X1和免污式洗衣机代表世界前沿科技的高端技术;德赛旗下的互联网创业品牌Fitband于今年成功推出的S8血压手表和F8运动手环,采用电极式血压测量方案领先于同行业……惠州创新产品给福州市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加本次展销会的239家企业,包括有TCL集团、德赛工业、华阳集团、雷士照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出3000多种共6万多件(套)惠州“名、优、特、新”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参展产品都有一定的价格优惠,最高优惠达50%,不少市民加入抢购大军。开展首日,共签约项目122宗,签约协议总金额110.39亿元,在当天上午举行的贸易合同文本交换仪式上,上台签约项目18宗,总金额为70.18亿元。

为了方便福州市民参观选购,主办方还开设3条免费大巴专线,可以在大学城师大校区、金山万达广场、东二环泰禾广场这三个站点免费往返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合作

福惠两地加强旅游往来

在展销会摊位前,很多福州市民驻足围观,时不时传出一阵阵的喝彩声——原来是惠州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团队在进行现场表演,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东渔歌表演、龙门农民画现场作画、罗浮“香道”表演、惠阳吉他演奏、茶道表演等,不仅丰富了展销会的内涵,还渲染了浓厚“惠州味”的文化底蕴。

实际上,惠州与福州有很多共通之处,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样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福惠两地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也延伸出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因此,借助展销会对外交流的平台,还加强了对惠州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惠州旅游城市的市场知名度和整体形象。如惠州市旅游局首次向福建市场推出“八大精彩”旅游线路及产品,几乎涵盖了惠州的A级景区、文化景点、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古村落及特色民宿等。“惠州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等众多旅游产品优惠出售,不少福州市民现场直接下单。

在旅游合作方面,此次的展销会收获颇丰。惠州市旅游协会与福州市旅游协会签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福州铁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与中国国旅广东惠州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签订了游客互送协议;惠州市旅游局与福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还共同发起了惠福两地“高铁互游”活动,致力于促进两地旅游“信息共享、客源共享、合作共赢”。

这一系列协议的签订预示着两地在旅游方面深化合作的发展趋势。福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调研员张良柱说,惠州非常美丽,旅游资源丰富,今后两市将进一步加强旅游方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成效

前15场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342亿

福州展销会是自2009年以来开展“惠货全国行”的第16场展销会,惠州因此成为全省21个组织企业到省外举办展销会的地级以上市中举办场次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前15场累计签订销售合同3612宗,总金额2342.09亿元。

作为惠州每年固定举办的三大展会之一,“惠货全国行”与“惠货全球行”、“云博会”一样,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助力企业发展。目前,“惠货全国行”也日益凸显出其经济效益与品牌作用,不少企业通过参加展销会进一步开拓内销市场。如惠州爱华仕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连续参加13场展销会,签订了5亿多元的销售合同,迄今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武汉、南京、香港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已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箱包市场领军品牌之一。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企业不仅解决了内销问题,也开拓了国内市场。更关键的是,经过对国内市场的不断探索磨合,企业观念悄然发生改变,强调培育创新能力,闯出一条从制造产品到培育品牌美誉度的转型升级之路,惠州由此开启“智造”新时代。

记者 陈骁鹏 实习生 李海婵 通讯员 莫斌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