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斜门”是怎么形成的呢?屏山官厅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其八字门楼较为奇特,是 一座典型的“徽州斜门”。官厅门前有一条大致为南北走向的石 板路,路下有暗沟(水圳),在徽州,人

徽州建筑“斜门”是怎么形成的呢?

屏山官厅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其八字门楼较为奇特,是 一座典型的“徽州斜门”。官厅门前有一条大致为南北走向的石 板路,路下有暗沟(水圳),在徽州,人们根据“水生财、水主 运”的观点,将门开向水上游的方向,以聚财聚运,因而形成 了独特的徽州建筑“斜门

徽州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