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纪录片
有哪些比较好看的纪录片?有哪些比较好看的纪录片?关于历史和旅游的纪录片,我特别重点推荐,必须推荐纪录片中的鸿篇巨作《河西走廊》。这是一部10集的长纪录片。该片制作团队强大
有哪些比较好看的纪录片?
有哪些比较好看的纪录片?关于历史和旅游的纪录片,我特别重点推荐,必须推荐纪录片中的鸿篇巨作《河西走廊》。
这是一部10集的长纪录片。
该片制作团队强大,片子质量自不必多说。这部长纪录片,有央视和甘肃省委联合摄制。讲真,这部长纪录片拍摄时的初衷,甘肃省委或者只是把其作为甘肃省的宣传片,完全没料到播出后的轰动和获得的高度赞美。观看这部纪录片,你随着一幅幅历史画卷的展开,你一定会说这部纪录片不仅仅代表着甘肃的人文历史和风光,他分明可以代表中国。因为整个河西走廊的人文历史就是大半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网络上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几乎是完美的,摄制团队把河西走廊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起的2000多年来的历史完美的浓缩在这10集的纪录片中,观影如身临其境,让所有观者都陷入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了。
有没有什么关于高考的励志视频?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da8e77e0b38458891feb0ec294e8c3e", "thumb_width": 1280, "vid": "v02016e20000bpmqprkpg621ce2scfe0", "vu": "v02016e20000bpmqprkpg621ce2scfe0", "duration": 127.17, "thumb_url": "tos-cn-p-0000/0da8e77e0b38458891feb0ec294e8c3e", "thumb_uri": "tos-cn-p-0000/0da8e77e0b38458891feb0ec294e8c3e",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27.17, "h": 720, "w": 1280}, "ultra": {"duration": 127.17, "h": 720, "w": 1280}, "normal": {"duration": 127.17, "h": 720, "w": 1280}}} --}
我推荐一部由湖北黄冈广电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也就是那个经常出秘卷的地方,参与制作的。能触动你灵魂的电影,能让你产生共鸣的电影,希望能给你鼓励。加油!想知道名字看我的视频就知道了。
有没有什么好的适合高三文科生看的纪录片或者是综艺类的作品推荐?
推荐几部当时我们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吧。
地理
纪录片:《航拍中国》
《航拍中国》主要将镜头聚焦中国不同省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发展。
基本上一集一个省市。需要耗费的时间时间不算很长。
采用航拍画面配解说的形式,当时我们高三有时地理课也会看这个的一些片段。无论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它都很有帮助。
历史
纪录片:《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一部早期的纪录片了,它最早播出于2006年。
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其中有许多知识点,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等等。
语文
这个主要针对作文。
央视近几年的几部综艺都很好,例如《主持人大赛》《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
里面很多适合作文素材积累,论据举例。有意识的积累或者模仿对作文应该大有裨益。
有哪些电影是关于高考的?
其实关于高考的影视作品很多,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但是说多了嚼不烂,这里仅提三部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片子。
第一部是2009年上映的《高考1997》,这部算是用主旋律电影的风格拍摄的历史题材片,但是讲述的事件却和高考息息相关。故事集中在1997年12月份之前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前夕,黑龙江农场的一批知青在得知可以自由报名,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都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遭遇各种阻碍。影片就是通过讲述这些阻碍,告诉我们:高考对于一个青年人和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二部是2005年周浩拍摄的纪录片《高三》,实际纪录了福建省某普通高中高三一年中,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心路历程。这个纪录片虽然知道的人并不多,然而只要你经历过中国高考,便会被那种煎熬的情绪和无可奈何的逼迫赶着往前冲。《高三》是血淋淋地揭示高考光荣战绩背后那些众所周知的秘密。如果说《高考1997》是在说“高考是拯救中国的良药”,那么《高三》便是在质疑这个良药的合理性。
第三部是2013年的《青春派》,这片子虽然说的是高考,也就是高三那一年的事儿,但是内里其实是内地青春派的路数。然而它也如同打鸡血一般给我们看了一些感受,一些属于青年人的血气方刚。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内地的《那些年》来看待。
除了毛坦厂中学,中国还有哪些高考工厂?
多了,我敢说,那个省市区都有。只是一些名声远扬,牌子特硬一些而已,这也如一些地方工厂的产品商品一样,有牌子货,有质量好的,有质量差的。既是工厂,就有规模产生,有模子的,有流水线等等的,都是一路货色。
现在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模式。大学录取是分批次的,按分数由高而低选择寻取的,因而中学教学必需要适应这模式,谁做得更好,谁的“工厂“产品就更优,这又是直接与个利益挂钩的。工厂有好坏,学校也是有优劣的,有软硬件的差异。安徽的毛坦厂也好,河北的衡水也好,湖北的黄岗也好,北京的什么附中也好,巧妇难做无米炊,没有优质生源不行,有优质生源没有好老师,好制度,好经验也不行。优质的“高考工厂”是具备这些条件的,越好越多人挤去,越得优质生,优质师资,优质资源,所以越好,越差就越差,这是很自然的事,这哪里不是呢?不要百步笑五十步,也不要五十步笑百步,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飞跃。
如何评价纪录片《高十》中男主为了考上中科大而不断复读?
说实话,挺震惊的。刚刚特意查了他的最新消息,还在复读中。
据说,2019年,他以646的高分被重庆大学土木系录取,但是他依然选择了放弃。我也特意查询了2019年广西省各高校录取分数线,重庆大学分数线排在第50位,他在广西省的排名大概在2000之外,想要挤进前20名重点大学真的很难。
其实,重庆大学好歹也是985,都被其放弃,难道他真得志在中科大,或者是差不多档次的大学吗?
唐尚珺虽然很努力,锲而不舍也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我想说,能考上那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鲜花满路,他们的智商高得惊人。
我之前有两位同事,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作后考MBA。别人参加各种补习班,辛辛苦苦复习一年,考180多。而他们只是偶尔翻翻书,考240多,这就是智商的差距。
有一位中科大的博士生如此评论:即便唐尚珺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考上了中科大,但复读了10多年的成绩只能追平应届生,那么入校后能否跟得上教学进度,能否理解得了大一学期的微积分、C语言等课程。
虽然这位博士生的说法有些夸张,就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课程,只要高中数学基础好的,其实它们都很简单。不过,这些确实是基础课程,大物将用微积分来计算。因此,他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我也知道高考可能是摆脱寒门的一个比较好的通道,但是,所谓学海无涯,高中知识如果需要10年才能通透,那么,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阶段的知识,他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呢?
我们再来看看中科大在广西的招生计划,不是计算机就是数理化,一看就是比较烧脑的专业。就说计算机吧,记得一位教软件工程的教授这么说:“这人一过36岁,开发软件就不行了,所以学计算机的是碗青春饭。”并不是说思维跟不上,而是人的精力不济。当调试一段程序时,通宵并不奇怪,往往是一边调试,一边趴在键盘上睡着了。那你说,等这位朋友毕业时,可能早就过了这个年龄,意义何在?
条条大路通罗马,花费人生中最好的光阴,成为专业高考选手,究竟有多少意义?其实,高考成绩不过是通往知识海洋的一张入场券。人这一辈子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高中课本又能涉及多少?
也许有人会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但是,当你走出那个小世界,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坐井观天。
2020年的高考即将来临,不知道唐尚珺准备得怎么样了?无论怎样,希望他考上一个心仪的好大学,不要让满头白发的妈妈在等待了。
高考十年只为了能进入心仪的名牌大学,对此你怎么看?
韩国EBS台纪录片《学习的背叛》,揭秘了韩国高考现状,对此你怎么看?
韩国学生中一直流行“四当五落”这个词。即,一天睡四个小时的孩子、有希望考上理想学校,而一天睡五个小时的孩子只能黯然落榜。
并且,韩国的高考并不是高中努力三年就可以,而是需要努力六年——只有考取最好的私立中学、才有更大的几率考上理想的大学。
而考取这种私立高中的难度非常大,一般要提前自学至少两年的高中内容、才有考上的希望,甚至绝大多数韩国初中生在读高中之前、就已经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图为一名初中生满是老茧的手
所以,即便只是初中的时候,韩国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也在十个小时以上,经常写到手没力气、然后把笔绑在手上才能继续写。
在复习备考、以及考试期间,平均一天要喝五六罐咖啡。在即将晋升高中的最后几个月,更是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而这一切都只是一名想读大学的韩国初中生,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这是初中生的本分。
上了高中之后,一切更为残酷——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拼搏,往往是一群学完高中知识的高中生,又读了三年高中。
最残酷的是,教育居然形成了一种贫富固化。
家庭收入高的孩子,要比家庭收入低的孩子,高43分左右。家庭贫困,但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
除此以外,大学录取时、还会依据学生的社会活动,说实话、这对穷人家的孩子很不友好。
实质上,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处于社会上层的人,想要一直停留在上层,于是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形成一种阶层的固化。
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上层家庭往往有很多的教育投入,他们的孩子不仅多才多艺,而学习各种爱好的同时,还保证了他们对知识的学习。
很残酷的事情就是,比一般人富有的家庭不仅起步早,而且更努力。
注1: 说实话,老编出身于当时最残酷的高中,但是老编初中的时候,真的没有学成那个样子。
刚升高中的时候,周围也没有人提前学完了高中三年的内容。
所以,老编个人觉得韩国更惨一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