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保定招标

保定的地标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符号,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与变迁。咱大保定是一座古城,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朝气的城市,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建筑,对一砖一瓦

保定的地标建筑是什么?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符号,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与变迁。咱大保定是一座古城,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朝气的城市,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建筑,对一砖一瓦也都充满了感情。但是每一代人对地标的建筑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所以可以从几个或者多个建筑和大家说一下保定的地标建筑。

首先大慈阁和钟楼作为保定的地标建筑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老一辈儿的眼里,他们更是对这几个地方有着不可抹去的记忆,在今时今日,虽然这几个老建筑都已经被带上了商业化的标签,但是在老保定来说,他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城市名片。其中 大慈阁始建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市万博广场总楼高258米,在新一代年轻人眼里成为保定市地标性建筑。万博广场坐落在朝阳大街与东风路交汇路口,为保定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金融中心的核心位置,该项目以建筑体量最大、商业业态最全、品牌组合最强等诸多第一。年轻人经常吃喝玩乐的去处,是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地方,平时保定人的朋友圈里出镜率最高的也许就是万博广场了,各种夜拍、航拍的达人层出不穷,为记录保定的点滴大家都在积极参与!

保定虽小,但很多的建筑都饱含了保定人的热情。

保定东湖何时建成?

以保定的速度估计到猴年马月就可以了

保定有机场吗?

保定机场:

  目前只有非民用机场。南苑机场,为军用机场,38军陆航团在那一带。

  江城机场, 该机场主要是自由飞行和航空运动机场,非民用。

  江城机是体育通用航空基地,主要对私人飞行器或公司商务飞机的停泊、保管、试飞、养护、修理等;展,指的是通用航空器材、航空体育运动、飞行运动等的展览、展示、表演等;销,指的是航空器材的销售;训,指的是飞行训练,包括专业飞行训练、业余飞行训练等;营,指的是合法的航空经营项目,如提供航空表演、航空飞播、航空旅游等。

如何及时获取招标信息?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保定有哪些老字号?

对保定来说,老字号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符号,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他们凝聚的是一段历史,对塑造城市品牌和商业文化意义非凡。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保定的老字号们。

槐茂酱菜

大家都知道咱们保定的三宝,铁球、酱菜、春不老。保定槐茂酱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1671年,由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的赵氏夫妇,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专营酱菜和面酱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像古槐一样枝叶茂盛,买卖兴隆。来保定玩的回家都会选择槐茂酱菜,为什么?你懂的。

刘伶醉

保定是一座文明古城,刘伶醉坐落于保定市的徐水县,系河北省徐水县酒厂酿制的特曲名酒。徐水酿酒有千年的历史,1700多年前,晋朝名士刘伶醉酒三年方醒的传说,使“刘伶醉”酒名扬天下,刘伶醉酒的故事流传至今。

白运章包子

白运章包子铺坐落在保定已有近百年时间,是保定市有名的美食老字号。它的老店位于保定商场后面,旧时被称作“马号”的商业区。白运章包子也是很有特色,以制作包子的面案为招牌,吸引过客。包者手执两根细面杖擀皮,一边擀皮一边观察其他师傅干活儿的进度,一边弄两根细面杖有节奏的在桌子上“敲点儿”,

白家罩饼

问起保定现在的食客哪里的牛肉罩饼正宗,大部分“老饕”会首推南河坡老商业区的“白家罩饼”老店。“白家罩饼”原名“老白牛肉泡饼”,由白络春老人创办。白家罩饼的牛肉色泽红润,肉质肥嫩;饼为荷叶饼,层多,撕成寸大的云彩形片,经百年老汤一勺一勺加热罩透,牛肉和饼松软适口,撒上香葱;再配一小盘白家独特配方烹制的辣椒,吃起来香气扑鼻,越嚼越香,味道鲜美2013年,白家罩饼申请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其实还有不少的老字号,小编只是列举了其中几个,看了这么多保定老字号,勾起了小编对老保定的大量回忆~这些年代久远而影响深刻的老字号,你对那个最有印象呢?在评论里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保定为什么叫保定呀?

保定是一座历史名城,最早建于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复建于元代位于华北平原中部与北京和天津构成黄金三角。素有“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年夜门”之称。

而“保定”这个名字的来由,与古时战事有关。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约燕、齐灭中山。燕赵重新划定疆域,现保定市区的地域范围划归燕国,以南为赵国地。根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在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当时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由此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了保卫燕国的安全所设的战备城市。 保定原来以清苑为中心,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设清苑县,五代时被契丹侵兵焚毁,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在其祖陵附近的清苑废城设“保塞军”(“军”是宋辽金时期在要塞所设的行政区划,驻有重兵),984年升为“保州”,小说戏曲中的呼延赞、杨延昭等均在此做过地方官,镇守这座与辽国对峙的军事重镇。1213年蒙古军队攻陷金国保州,屠城。1227年蒙将张柔重建城池,1275年元帝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设“保定路”,从此有了保定的名字。

上图为保定的直隶总督署。

直隶,是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开始时是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其设立的意义也是有古时”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

如今国家安平昌盛,说起“保定”这个城市名时心里也更是踏实的呢!

保定皮影戏怎么样?

人文文化 文化名城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还是新时期双拥共建模范城的诞生地。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名人 保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壮士荆轲,燕大夫郭隗,汉昭烈帝刘备,西乡侯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戏剧家关汉卿、著名谏臣杨继盛、京剧艺术家盖叫天,东晋名将祖逖等名人志士辈出。保定教育渊源,人文灿烂,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北洋军阀冯国璋、清末状元刘春霖等一大批清代官员和教育家曾毕业于此。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曾以此培养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将军的摇篮,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就建在保定市东郊,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李济深、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陈诚、白崇禧、李刚等1800多名将军。清末保定称为学生城。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河北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红旗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记载着保定昨天的辉煌。 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河西调”是流行于燕赵民间的一种小曲,清初曾在白洋淀周围和潴龙河以西的广大农村游行传唱,当时的民间花会也多唱此调。后来,一些艺人在“河西调”的曲调中加“滚唱”开始在舞台上搬演故事,成为老调剧种的雏形。老调剧种的成熟最晚不迟于请出清初咸丰年间,清末民初为它的鼎盛时期,曾有演出班近20个,除冀中广大农村外,其足迹还到过保定、北京、天津等城市,涌现出了韩大仓、高老寿、肖宽玉等一批老调艺人,剧目如《雕寇》、《临潼山》《忠保国》等100余个。到抗日战争前夕,老调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全国解放后,老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从1958年至1991年,老调曾先后5次进首都北京演出,《潘杨讼》、《忠烈千秋》两个优秀剧目被拍摄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保定老调的艺术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在它在孕育形成的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了清中叶流行于冀中一带的说唱艺术木板大鼓以及由南方流入京城周围一带农村的高腔“大戏”的音乐形式,使唱腔显得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 保定市 1952年,北里狮子舞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花会汇演,一举夺得金牌。汇演结束后,演员们在北京连演17场,轰动了京城。1953年5月,北里舞狮队应邀到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做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同年6月,舞狮队随贺龙元帅赴朝鲜进行慰问演出,巡演百余场,受到中朝军民盛赞。回国时,贺龙元帅亲自向舞狮队颁发了一面写有“狮子彩船会”的锦旗。这年7月,北里狮舞夺得罗马尼亚海外奖。北里舞狮艺术团独门绝技《四师踩球过桥》1954、1955、1956年国庆节大游行,北里狮子舞连续三年被选中,随彩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前。在北里狮舞的鼓舞和带动下,全国各地文艺杂技团体纷纷增添了舞狮节目,北里的演员们一年年、一批批、一代代被各文艺团体选走,全村先后有41人进入了国家正式文艺院团,13人被评为国家二级以上演员,一时间出现了“天下无狮不北里”的盛况。直到现在,国内杂技界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吴桥杂技霸天下,徐水狮子顶呱呱。” 涿州皮影 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在中国皮影历史上,还有着涿州光彩的一页。提起中国皮影史,是不能没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证,现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有人说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节,毛泽东观看了皮影戏寓言故事《鹤与龟》和《鹬蚌相争》。2005年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举办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内容的皮影戏不会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它将再现生机。同时,“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理应拂去蒙尘,发出光辉。 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北台鱼村和宋屯村文艺宣传队演出。寸跷在1996和1997年被央视三套和七套分别做过专题报道。 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 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曲阳石雕 自西汉始,曲阳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诸物,初为墓碑,后亦用于记事、留言,主要陈列于寺庙,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北魏时期雕刻的佛像、雄狮已形成独特风格,作品古拙浑朴,体形狭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其雕刻流行圆刀法,人物、佛像造型丰富,衣饰调顺、文武有姿,飞禽走兽、花鸟静物等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玲陇剔透。元代曲阳石雕艺术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奇巧生动,有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雕刻艺人杨琼所作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并“将其编籍宫中,督燕南诸路石匠营造大都”,至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清末,曲阳艺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称曲阳石雕”之说。民国中期,几家较大的私营雕刻厂,如公义兴、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设有销售点。新中国成立后,曲阳3000多名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的兴建及天安门修复等项工程。 1995年,国务院命名曲阳为“中国雕刻之乡”。2005年5月国际雕塑协会授予曲阳“中国雕刻第一城”称号。 白沟泥人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历史。白沟泥塑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多次出国展出,并做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多年来,“白沟泥人”与“杨柳青年画”齐名。泥娃娃最早起源于镇西的北刘庄,在十八世纪末,发端于清乾隆年间,从数家糊口只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到清朝末期,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次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口外及东北各地。 曲阳定瓷 定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朝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生产宫廷用瓷而著称,定窑名列当曲阳定瓷孩儿枕时五大名窑之冠。定窑烧制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时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苏轼有诗盛誉:“定州瓷瓯,颜色天下白”。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刀法以定窑镌刻为主,立意新奇、高雅别致,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陈文增独特的“瓷、诗、书”三联艺术荣获吉尼斯艺术成果之最,“小口刻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界称为“华夏一绝”。 易县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制墨大师奚超以国姓,赐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再传入广东端西,从而带动了歙砚、徽墨和端砚的发展。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廷贡品之首。宋代鉴贡家赞易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而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贡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在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积二千年之历史,制砚师汲取了其它行业的雕刻工艺,融绘画、书法诸艺术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砚雕界独树一帜,使易水砚成为融文化、历史、政治之内涵及各种雕塑艺术手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安新苇编画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长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淀内有苇田十二万亩,年产芦苇七点五万吨。白洋淀芦苇特有的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天然材质美。 淀内芦苇一直用来织席、打箔,而聪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赋于芦苇艺术之魂,制作出了美轮美奂的芦苇工艺画,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作品畅销国内外。 雄县黑陶 中华黑陶工艺源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后因青铜器出现被取代而失传近四千余年。黑陶由原来人们的生活日用品,逐步发展成古朴、庄重、优美、高稚的艺术品,成为古代宫廷和官宦贵族阶层所珍爱的工艺品。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雄县孤庄头村于1986年创办起黑陶厂,在民间老艺人与中央工艺美院专家、书画名家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当地红胶土作原料,经过手工拉坯成型、晾晒、轧光、画线、雕花以及烧结等多道工艺程序,制作成乌黑、银灰、紫靛等多种色泽的黑陶工艺品。 易县绞胎瓷 绞胎陶瓷简称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河北易县张保军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后,自愿要求回到农村,专心致力于绞胎陶瓷技艺的研创。经过18年来的不懈努力,他不仅使传统的绞胎陶瓷得以恢复,还开创了现代绞胎陶艺新体系(现已获得11项专利)。其作品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各媒体也曾先后184次予以报道。 定兴珐琅 定兴县顺起珐琅厂是一个有几十年立式的生产工艺美术品的专业老厂,是华北地区生产景泰兰产品的主要厂家。 景泰兰又称珐琅,始于我国明朝景泰年间,当时产品色调以兰色为主,故称景泰兰,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 高阳纺织 高阳纺织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四百年长盛不衰。高阳县纺织遍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美誉。 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极重农桑。在乾隆三十年,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观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出一组棉花图,把种棉、纺线、织布、印染等全部工序流程绘制成16幅《棉花图》,上呈乾隆皇帝,得到赏识。乾隆亲笔御批,在每幅图上题诗一首,命雕刻于石上以永久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阳的印花布更是独树一帜。时至今日,高阳纺织再现辉煌,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高阳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