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鲁迅散文诗集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人们向着文明发展。鲁迅能出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人们向着文明发展。鲁迅能出生在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鲁迅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光辉反射给了社会,让社会上每个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鲁迅又把人性的阴暗反射给了社会,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隐藏的动物本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迅用充满热情的文字对人性丑恶进行批判和矫正,人们会怎么样?只会越来越自私,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

看到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不但不会走过去扶起来,还会站在原地等着看好戏。看到小偷偷东西,不会上前提醒失主或制止小偷,会孰视无睹。看到有人卖假冒伪劣产品,不会想着举报,会认为那不关自己的事。看到老人乘坐公车,不知道主动站起来让坐,认为自己坐着理所当然……



难道我们就需要这样冷漠,没有爱的生活环境吗?这样的环境,会让每个人得到什么?恐怕只会让每个人活在自己自私自利的世界里,最终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废人。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鲁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者,可以说,他是民族脊梁,他的言行和思想就如同中华民族的信仰。



鲁迅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理阴暗,让人们激发出自身潜能,为自己打拼的同时,遵循着既定的公俗良序,为整个社会奉献着能量。

如果没有鲁迅那些听着刺耳的言辞,人们恐怕对什么都会习以为常,都会麻木不仁,做什么事都不会感到羞耻和害怕,那样将会很可怕,会自取灭亡。

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

方舟子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他生平写了一堆书,都没人看,唯独这么一句训话倒是流传很广。这大概也能说明,此话代表了眼下很多人的心声吧。

在他的意见中,鲁迅差不多就是圣洁的化身,但凡和他过不去的,就是无耻宵小。 一个外国人,竟能如此礼敬我中国前贤,其国际主义精神倒也是感人至深的——虽然我是没骂过鲁迅的真小人,对他的话有着愚不可及的不以为然。


鲁迅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大的话题。他生前身后,清光四射,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纠缠。 曾经有数十年,他被权力者借用扶上政治神坛,万众瞩目,没有任何人胆敢非议一二。而在同时的对岸他又是被封杀的对象。

1980年代以后,他才慢慢走下神坛。到了90年代,其实连上方都对他的态度转向冷淡,甚至有些回避,完全消极处理。入选教科书的文章该撤的撤,关于这个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着一股暧昧的冷漠。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天下已定,畛域分明,曾经阔气的只想安稳,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鲁迅那样的思想,就知道批判,就知道改革,就知道揭疤,整天投枪匕首喊打喊杀的,你说会有牧民者喜欢吗?

我们今天读鲁迅,依然会觉得他好像还活在我们当下的中国,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批判,言犹在耳。但是另一方面, 鲁迅仿佛真的被历史和现实有意冻结了,不再与“圣教同源”,不再是“为王前驱”。所以,倘要真的深入讨论“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我觉得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对鲁迅的好恶表达,你若认为是某些个体推动的结果,那就是用简单的逻辑和思维去考虑中国问题。鲁迅声名的升降起伏,永远都无法摆脱政治之索的羁绊。

我们的文化,常常是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古人所谓“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世事如此,鲁老走下神坛,甚或受点冤屈,是必然的。诬否且不论,这是一个有关舆情、国情、权术的总归因。


至于到具体环境,有人不喜欢鲁迅,觉得他让人不舒服,甚至动辄谩骂他,诬琢诬谤,也是人之常情。人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名人,可以让所有人爱戴,不受点不白之冤。一辈子做好人都做到耶稣那份上了,不还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人欢喜有人骂,反倒是社会多元、开明的好事。

这些个体的人,不喜欢鲁迅,据说还会黑他,追溯原因,无非要么是逆反心理,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是隔膜所致,要么是立场差异,要么就是有意颠覆过去武断而强迫的话语方式,不出此五种。要说“别有用心”,倒是说不上的,因为鲁迅近20年基本就是意识形态的边缘人物,要靠黑他达成某种“居心”,相当于专程跑去荒山野岭拐弯抹角儿放一个小小的烟雾弹,我倒觉得不是黑鲁迅的人有什么毛病,而是还会这么想、还一腔悲怨的朋友不免戏精附身,脑子太煞费周章了。这等人,平日里有人和他看法相异,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丧指人为反动逆党,其猜疑阴险的“居心”倒是深沟高垒,正与鲁迅思想相反的。天下多事,也往往源于有人偏好诛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杀人。

真的,有人不喜欢鲁迅,甚至骂他,真的不需要你玻璃心急火攻心。任何公民,对于一个已逝作家,是爱是憎,或吹或黑,都是他的权利——我们小民的思想言行有这个自由裁量权利其实也不过才40年,没必要急脱脱跪迎奉还。一个民族的名人,即便到了伟大的程度,有人真心爱戴恭维固然是皆大欢喜,但是若能容许有人不问青红皂白挟有仇隙碎话几句,骂骂几句,也许更能见出文明、自信、成熟与宽容吧。况且,谚云“树大自直”,我也没见过历史上有名副其实的名人是可以被骂倒的。

也就是说,黑鲁迅,当然挺无聊,有伤口德,但也不是多大的事,没必要上纲上线。如果有人讨厌鲁迅,你非得强迫人家爱他;亦或你崇拜鲁迅,偏偏有力量命令你不得如此,其实才真算是问题。


鲁迅是非被黑,是否被爱戴,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浮名虚誉之事。更为核心的是,鲁迅所提出的中国问题是否已经解决,鲁迅其人的精神是否传续下来。

我们遵奉一个作家、思想家,重点不是去膜拜这个一个人,去竭力肃清所有关于他的非议,人家肉身已灭墓木已拱,把他乔装打扮的再完美靓丽也没多大意思。这种表皮浅薄的偶像崇拜,看似忠心耿耿,其实无知无趣,只是时代流行色的一个俘虏,甚或说的严重点,不过就是在玩弄。

鲁迅从不试图收编粉丝,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国人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独立地对他作出自己的判断,可以称赞他,可以信服他,可以批评他,可以否定他,他不会介意这些。我们读鲁迅,最终目的也是走出鲁迅,更走出他当年为之绝望的现代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遵奉他,核心在于继承他的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比如他的那种温情,那种爱意,那种悲悯,那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比如他那种批判的独立意识,那种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勇气,那种不断警惕我们在选择中不要乐于当奴隶的呐喊等等,我们学习了,意识到了,继承下来了,进而以鲁迅为参照,关注现实,改变现实,其实才是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尊重鲁迅、最后超越鲁迅的核心要义。

所以,鲁迅被黑的里焦外嫩,我也没觉得有什么,身后是非谁管得,不朽的终究不朽。反倒是鲁迅当年那些感慨系之的妄议,至今还可以就今论今,才是让我感到悚然的:有一种黑,竟然是中国无数旧魂灵略七八十年下来都湔洗不掉的。

2018,11,29,饭后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一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鲁迅是什么“学家”?

鲁迅首先是个作家。

而且是一个非常先锋前卫的作家。

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已经无师自通地使用后现代手法,而当时现代派手法尚且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例如施蛰存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梅雨之夕》,今天才被认识并收入大学语文。鲁迅在《故事新编》里表现出来的后现代手法竟类似今天周星驰电影的价值解构无厘头恶搞,你说得有多先锋多前卫?

其次,鲁迅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不仅文学,而且美术,北大的校徽是他设计的,设计得那么经典。

如果你硬要问鲁迅有什么学问,那么我告诉你他没什么学问。

原因之一,鲁迅特别厌恶学问。

原因之二,鲁迅最不在乎现成的东西,他向世界发出的声音,都是从未有过的崭新的声音。

如果你还要坚持问,那么我告诉你,鲁迅是用文学研究社会、人性的,所以有些情绪化,不是学问化。文学是情感,不是学问。


鲁迅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

得不得都是中华民族文坛上的巨人,得不得都是文化战线上真正的有血性的战士,得不得都是中国文人的旗帜,得不得都是都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得了也可能反而有辱于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鲁迅的为人怎么样?

鲁迅先生,为人怎么样?看看咱们官方认可的当代文学大师的排名,鲁、郭、茅、巴、老、曹,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总有人说,现在如何如何神话鲁迅,其实他就是一个人,还有,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听的言论。

笔者觉得,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人,他也从来没有要求别人神话他,现在也没有人会去神话一位文学作家,这些事情,都是出于众口,与先生何干?



现在,对先生所谓人品的非议,大致有三点:

一是,对待日本的态度。

二是,与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国人劣根性,却似乎不够实际。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确大多数,是描写国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无能,很少痛骂日英法俄,这些欺负咱们的国家,特别是日本。

但是,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先生曾经在日本留学,他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对于鲁迅来说,并非是魔鬼,而是最为普通的人。第二,如今,我们也曾经历过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我们也一个劲儿的骂人家,咒骂他们怎么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则。有用吗?自己不发奋图强,你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响到任何人了吗?而且,大多数道听途说,好,笔者把自己道听的版本,简单叨咕一下:先生花了一大笔钱,把自己三兄弟都接进北京大宅子里,而且每月赚钱都交给兄弟媳妇,之后,弟媳不愿与先生同住,周作人写了一封信给鲁迅,先生便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记里这样写着:他们又动起手来……不言自明。

其三,这第三点,是源于最近这些年,似乎都对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探索颇有微词。似乎,那意思是,胡适先生这些文人,尽管曾经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码算是探索了,就该支持该表扬。

其实,这种观点最为需要警惕。不可否认,那个时代,有识之士,的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为中国的未来,探索道路,有的走出阴霾,有的坠入深渊。



可是,需要明确一点。不要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鲁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别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举个例子——各位知道吗?鲁迅先生曾经一直与“光复会”、“同盟会”关系密切,而且像光复会名单这样的机密文件,经常交给鲁迅保管。列位觉得,先生是什么事情也不参与吗?

所以,没有什么神话不神话的事情。可是,一个被全中国都熟悉、爱戴的文人,必定有其优秀的地方,有应该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品德。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鲁迅为什么不喜欢猫?

鲁迅不喜欢猫,但他喜欢女人呀,特别喜欢年轻的女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