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乒乓球的动作

乒乓球正手台的挑打动作有哪些技巧?正手挑打动作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右脚前插入桌内,身体前倾,手臂大概45度左右伸入台内,在击球前要有一个稍微的引拍动作,从而增加击球的力度;在球起

乒乓球正手台的挑打动作有哪些技巧?

正手挑打动作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右脚前插入桌内,身体前倾,手臂大概45度左右伸入台内,在击球前要有一个稍微的引拍动作,从而增加击球的力度;在球起跳到上升后期,或者高点期后击球,将球带出一点刚好越过网的弧线,从而达到瞬间击球的目的,让对手猝不及防。这是一个大致的相似模式,不管什么打法,都差不多这样的过程,但是从细节上来说,各种打法还是有点区别的。

从横板和直板来说区别。

横板相对直板来说,在台内的挑打显得呆板一点,动作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只能是横着插入,直接击打到左前方位置,这个是最顺手的,其他的方式就很少用了,因为抓拍的动作来说,横板不够灵活,不好摆弄手腕,只能霸王硬上弓,要不然就是摆短和搓。

但是直板来说,想多就灵活多了,可以有各种板型插入台内,而且向各个方向挑打都是可以的,很具有迷惑性,对手一般都不会,也不敢发稍高的正手球,特别是中台部位,是最具挑打威胁的,离网进点,还不太好挑打,离网稍远点,给了足够的弧线距离,那就会得心应手了。

从套胶的不一样来区别。

现在多以反胶的打法为主了,反胶的挑打就是要有摩擦球的感觉,不能硬撞击,因为反胶摩擦系数高,球要是旋转强,硬撞击,可能抵消不要旋转,不能很好控制弧线。这时就需要判断好来球的旋转,适当的给与摩擦,抵消点旋转,再通过手腕手指的控制弧线,相当于很小范围内的弧圈球,也可以说是台内弧圈球,只不过这种球多以撞击为主了,因为没有足够的引拍空间,而且下沉的距离有限,不能很好的裹住球,所以只能在瞬间摩擦撞击球,而且反胶挑打的球,一定要注意对方打回头,你整个人,挑打完时,都已经扑倒台内了,一旦对方打你回头,你后撤的速度要相当快,要不然就被球顶住了,反正后撤步是很危险的。颗粒胶的话,则相对来说要简单点,这个台内挑打则是强项,特别是下旋球,只要不是离网太近,肯定可以给一板很具威胁的挑打。颗粒胶是不怎么吃转的,直接撞击就行,而且可以给出不同落点的挑打,动作还比反胶的要小,回收也快。而且颗粒胶撞击挑打后的球,还是带有一定的下沉感,对方很难直接拉冲,一般都是吊一板,这就给了自己很好的衔接板。

从不同旋转的球路来区别。

对于挑打对方来球,可以分为上旋球(包括侧旋球,也属于上旋球),下旋球和不转球。首先判断好对方的旋转,才能挑打,要是判断错了,那就估计不是飞上天,就是扎入网了。因为台内的球,很难有足够空间判断和调节,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动作。

上旋球需要稍微压着点板型,抵消点旋转,再往前送,对于反胶需要多压点,对于颗粒可以少压点,而且判断好上旋后,在挑打后,甚至可以有向下压得动作。
下旋球则需要将拍子竖立一点,颗粒胶的话最好后仰点,击球的中下部位。如果下旋的厉害,反胶最好不要选择挑打了,因为很难短距离抵消旋转,挑打很容易下网的。

对于不转球,那就是最好的挑打了,板子竖立,直接撞击,捎带向前上方动作就可以完成挑打了。

有人说王曼昱夺冠后,面对陈梦伸食指的庆祝动作欠妥,你如何看待?

应该没大问题吧?

陈梦零封田志希闯进决赛,并且从团体赛到半决赛一局未失晋级的,可以说光荣完成了任务。

王曼昱半决赛4/1战胜于梦雨和陈梦会师决赛的,从团体赛到半决赛鳗鱼偶有单局失分,说明心理有待加强,但未影响她晋级决赛。

这次亚运会综合赛事鳗鱼首次参赛,并且最终夺冠,这对她以后的成长大有帮助,信心上有了提升,这还要感谢李隼和肖战的大力协助和培养啊!一个好的教练真得很关健!

比赛回顾

比赛打了七局,过程还是比较纠结的。鳗鱼大比分4/3获胜。比分是11/7、5/11、14/16、7/11、11/6、11/8和11/9。

首局鳗鱼率先发动,全台反手拧拉,大梦有点慢热不大适应,7/11输掉首局。第二局陈梦从发球突破鳗鱼正手,回球斜线大角度,11/5扳回一局。第三局二人打出罕见比分16/14,大梦又赢一局,第四局鳗鱼有点崩盘的感觉,7/11很输掉。大梦大比分3/1领先!

转折点出现在第五局,二人正常打到中段时,裁判突然出示一张黄牌,警告陈梦发球太慢,有意拖延比赛!不可能吧!陈梦就这风格,自己发球轮要略加思考,然后发球,早就从习惯,大赛从来没被判过。这次大比分3/1领先,有必要吗?不知道裁判是否专业,不过权威不可侵犯,没办法!

大梦明显受了影响,6/11输了。局间陈梦申请换球衣!第六局开始不久,裁判居然连出红黄两张牌,直接判罚大梦一分。还没缓过劲来又被判罚分,会打球的想去吧!不受影响?你心脏得多大啊!8/11又输一局,大比分三平。

决战抢七,明显状态尽失,手感全无,迅速0/4落后,5/1换边再战,大梦努力追了,但终因落后太多,9/11输掉整场比赛,大比分3/4不敌鳗鱼,获得亚军。

一哥观点!

其实两个人都想要这个冠军,这无可厚非,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是比赛都要争取,没毛病!

两个人不能说谁打的好或谁不好,总之,大梦3/1领先被判两次,多少觉得有点不公平,换位思考,如果鳗鱼被判,不见得顶到第七局,说明陈梦受影响是不小的,只是这是比赛,裁判永远是对的!只好面对呗!

我想大梦心里应该不太服气吧!也就仅此而已,也许这就是命运弄人,想让你成功,必须在你成功的路上设种种困难,只好这心理解呗!对面又是师妹,外协会争一下,但大梦始终没对裁判的举动有任何表示,为她点个赞!

无独有偶,鳗鱼拿下比赛后,面对陈梦伸出了左手,并用食指指向远方,这种庆贺方式很特别啊!都知道得一分庆祝怒吼也不要面对对手,表示尊重对手。可是鳗鱼完全可以选择背对陈梦,指天、指地、指观众席无所谓了!毕竟冠军嘛!心情可以理解。

也有人说是指给肖战看,肖导是在观众席,但你可以指天啊!为什么偏指向陈梦的方向?不好解释了!

不知道朋友们怎么看,观点相同请关注我们,不尽相同请留言,您的支持永远是我们的动力哟!谢谢大家! (胡是一哥)

为什么平时乒乓球训练打的挺好,参加比赛身体就僵硬?

先来说说这个训练。因为朋友您没有具体说到训练的具体细节。

训练有单点打动作基础阶段,就是动作定型。动作相对固定以后,结合步伐的训练,比如:两点攻,三点攻,推侧,推侧扑等。这些是上不转球与上旋球的训练。再有搓拉摆速,正手挑打,反手挑打等等,这些常规训练,朋友您是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呢?

这些常规训练,没有三五年的功夫下不来的。后期可以进入不定点训练,以加速加力加转的训练等等。还有发球训练,您的发球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

技术是支撑发挥的一个基本条件的。

如果您真的认为自己训练得很好了,实战中身体僵硬,打不出训练水平。原因无非一是参加比赛比较少,实战环节没有跟上,这是正常的反映,无它,多打比赛相信会改善很多。

这里提一下本人十几年前第一次外出打比赛,没有比赛经验,因为太兴奋,不论对方发什么球都是进攻,自己发完球就进攻,身体很硬,结果呢,上来就0:10落后,然后最后打成6:11,适应以后,第二、三局很轻松赢了。实际上对方的水平很一般的。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比赛经验导致第一局打成那样。

二是对胜负考虑得较多。乒乓球对心理的要求很高,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想赢怕输”,这种心态会导致身体不放松。只有真的将输赢放之脑后,而专心投入比赛,训练得水平才能打出来。

三是有可能从技术方面来讲,你的脚下,也就是步伐和手上的结合差一些。乒乓球更多的时候脚下要跟得上,要用脚带动身体,带动手臂击球。如果觉得脚步不够使,应该加强脚下训练。在比赛中,放松自己,排除杂念,进入空灵、专注,就应该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乒乓球反手拨球、反拉、拧拉有什么区别,基本技术动作是什么?

题主所说这三项反手技术其实是依次递增发展的,其顺序应该为:拨球、拧拉、反拉。三项技术一根同源,但又各有不同,同时相应处理的球也不相同。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拨球开始入手,然后再进行拧拉和反拉的练习。如果一开始就练习更为高阶的拧拉、反拉,反而不重视拨的训练,只会事倍功半;相反,如果耐心的将拨球基本功打扎实后,拧拉和反拉自然而然就将体会出来,不仅学得快而且也能保证质量。

拨球:拨球是针对台内上旋球的反手进攻手段,出手时接触球的最高点,主要突出速度来给对手制造威胁。拨球在旋转和力量上都明显略差,不过借此来为下一板制造机会却是十分有效。

拧拉:拧拉是针对台内下旋球的反手进攻手段,也可以说是反手拨的升级版。反手拧整体动作与反手拨相似,不过更突出前臂与手腕的配合。拧拉要接触球的上升期,手腕向内引拍然后加速外摆。反手拧解决了反手处理台内下旋球的难关,将接发球变更主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反手的威胁性。拧拉对于身体配合的要求特别高,只有身体发力合理、集中,才能保证拧拉的质量。

反拉:反手反拉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在远台出手可以称之为反拉;当在近台出手时,其实就是大家总听到的“反手撕”。无论近台撕还是远台反拉,对节奏、动作、感觉的要求都十分高,并且在比赛中很少会有反手反拉的情况,普遍是以近台快撕为主。近台撕的动作与反手拨相似,不过要求速度更快、击球更集中。因此,如果以反手拨为根本打好基础的话,拧拉和反拉都将迎刃而解。

乒乓球动作定型,都是指哪些动作?

乒乓球的动作定型定的是什么?

第一个定的是基本动作的结构:虽然乒乓球看起来是手拿球拍在打球,但其实他也是一种全身性的协调性运动,也必须要符合运动规律,那就是从来都是大躯干的力量要优于小躯干,重心转换是发动暴发力的关键。所以我们才会强调在乒乓球的技术当中,通过步伐实现重心转换,通过以腰带手,以大臂带动小臂来形成大躯干带动小躯干进行运动,乒乓球动作定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员熟悉并掌握这样的动作结构原理,熟悉记忆身体发力的过程,在进行单项的技术训练时,身体哪里该发力,哪里该放松,在每个球和每个球之间的调节过程当中,如何调节自身的身体从放松到发力,由松到紧再到松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第二个动作定型的概念是指要把学员在击球时,球拍触球时的位置和身体的位置相对固定下来,也就是固定学员在击球时的空间感。因为乒乓球相对于人体来说很小,只有相对的击球位置固定,才能够在面对不同的回球条件时,采用不同的技术回球比较稳定。避免学员因为来球的条件不同,而伸手去找球,够球,破坏原先通过长时间练习固化下来的动作发力原理,破坏动作结构,最终影响击球的质量。

为了让学员的动作尽快定型,一方面是不断的去纠正学员错误的动作,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使用多球训练条件,因为多球训练的每一个球之间相差不多,而单球则会因学员回球质量不同的问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环境当中,不利于动作的快速定型。

乒乓球打横板反手时,在台内怎样做好准备动作?

保持一颗平常心。

为什么乒乓球改动作后感觉不会打了?

根据题主所阐述的情况,可以推测题主还处于基础的入门阶段,此时动作的标准程度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考虑动作而不培养感觉的话,只会让所掌握的技术徒有其表,并没有所谓的“灵魂”,就更不要说在实战中的应用了。因为题主并没有说看了哪种的技术视频后才出现问题的,那我们就姑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改动作前要认真分析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不能在还没确定自己问题所在就盲目的改动作。有时候造成失误多的原因可能是手感差、熟练度低,并非一定就是动作上的问题,如果自己通过教学视频就贸然改变动作,很可能会将原有的动作也带偏;其次,要看看改后的动作是否适合自身的情况,很多朋友喜欢模仿国家队员的技术动作,其实这样往往会带来反效果。因为国家队队员的技术都是以深厚的基本功来作为支撑的,并且他们在比赛中使用的技术也都会因为突出质量或为了处理不同球而进行调节,所以如果将高级技术不加辨别的往自己身上套,很可能出现驾驭不住的问题。因此还是要把握住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在练习技术动作时一定提高对还原这一步骤的重视,每个动作都是单一个体,没有还原作为衔接的话,再先进高级的技术在比赛中也是难以施展。只有将每个技术动作串联成一个整体,才能将学以致用,如题主所说的“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就是典型还原的不好问题。

乒乓球怎么应对旋转球?

问题里出现了三次被秒,小编想说的是您先别和水平高于自己特别多的人打,没有实战提升价值,而且总是被碾压还影响心情。您可以找水平接近或略高于自己的人比赛,让高手观战三五局后结合您当前的实际能力为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整个问题的关键词是旋转,而旋转变化最多的又是发球,因为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唯一不受对手限制的技术:对手可以在落点、弧线、速度、旋转性质等方面进行组合变化,其难度也是令专业选手最为头疼的,接不好发球便输了一半。

下面小编结合您的实际能力给您提出一些建议。

一:增加对旋转的理解。

旋转并没有那么复杂但是也得花心思研究一下,关于如何辨认旋转性质判断发球落点网上有很多资料,也需要多打比赛不断积累经验。

二:练好基本的接发球技术。

判断发球的能力有了,技术不过关也不行,明知是侧上旋攻球技术却不过硬只能忍痛被拍。搓、拨、弹、攻、拉、撇推、快带等等技术一定要分化练习。您只练节奏和落点非常固定又能借上力的技术那是远远不够的,而比赛中这些技术动作又是交叉出现,单项技术练习的刺激度不够,比赛打太多也不行,所以小编建议您找个球友细化练习。

这位球友提到了自己对下旋处理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因为下旋相对较慢落点也容易判断,搓过去之后对手拉起的球带有上旋也相对容易借力防守,不管主动或被动都可以周旋两三板,但十分惧怕侧旋球,小编可以告诉您追身位的侧上下旋长球是业余球友最惧怕的发球,想要发力拉冲但步法移动能力、发力能力以及快速还原跟进的能力都不够,只要对手防回来自己已经丢了重心,想要快带过去打积极相持自己的两面摆速又不过关,所以左右为难。解决办法也是小编要提的第三点。

三:练好单板发力拉冲的质量及两面摆速

①如果说您的单板发力拉冲质量非常的高,试问对手还敢发侧旋球吗?!所以说练好正手发力拉冲解决好正手三分之二台出台长球的难题,给对手很强的威慑力对手发球时必然有所忌惮,自己接发球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②多练练两面摆速,如今的塑料球在旋转、速度、力量等方面都下降很多,比赛时回合也有所增加,练好两面摆速是大势所趋,试问你有很强悍的后三板后六板,接发球时还会那么蹑手蹑脚吗?!直接把球送到对手的正手大角度防住对手的第一板便进入自己擅长的领域。

关于两面摆速小编建议模仿体校儿童直接发急奔球,直奔主题,在两面转换时一定要多注意脚步的快速到位、重心的快速转换以及腰部的协调配合,以借力打力突出速度与线路变化,切忌过于发力,那样会导致上半身与下半身脱节,等到上下半身协调能力有所提高再增加发力的比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