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
为什么国内很多人误认为商业保险都是骗人的?傻逼都知道是假的,保险推销员的提成:40-50%你买的保险可以说一半的钱都给了推销员,懂不懂傻逼们再牛逼的保险。你有钱就可以续费,没钱
为什么国内很多人误认为商业保险都是骗人的?
傻逼都知道是假的,
保险推销员的提成:40-50%
你买的保险可以说一半的钱都给了推销员,懂不懂傻逼们
再牛逼的保险。你有钱就可以续费,没钱的话,之前交的马上一分没有。
成都会成为中国金融第三城吗?
不可能,上海、北京、深圳前三,成都不如厦门。
你对外资进入中国金融行业有何看法?
弊大于利!
1.开放压力主要来自外部,内部实际需求还是在实体。
2.外部资本进入目的是效益,要求快进快出,最大可能的规避经济下行期风险,所谓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更多的是利用资本杠杆完成产业控制。
3.以农业为代表的中国底层低效必需的产业,资金需求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资本趋利的天然属性不会改变,强势资本完全可以实现资金流向引导。
4.资本比产业更容易控制基础产业,更多以黑衣骑士的身份出现,到时候国家在产业调整中救了产业就是救外部资本,资本赚钱;不救产业就是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稳定性下降,资本绑架政治走向,资本控制政治。
5.以往的历史经验证明,外部资本进入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一起活下去,而是为消灭了对手!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比如中华牙膏,比如达能入股娃哈哈,比如已经在金融股改中离场的高盛、淡马锡、德意志银行等等。现在进来,还有同样的坑在等着。
6.只有拳头足够硬,才能押着资本按自己的意志来保证投入方向。胡萝卜加大棒才是王道!
大数据是否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国金融科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把大字去掉,留下数据二字,再看一下问题。数据重要吗?废话。
数据就是已经发生的实物的数学抽象,对于分析过去,判断现在和预测未来,有着类似”读史使人明智”的意义。大数据不过是结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更快更精准地处理更多的数据,金融乃国家命脉,金融大数据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金融科技必然是金融和计算机的结合。
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将被取缔、处置,炒币是彻底没戏了吗?
关于之前暴涨数万倍的数字货币,现在各种政策和消息不断。比特币从最高点13万跌倒了4万左右,山寨币数字币甚至有跌到99%的。但是象哥要说,交易不会终止,但是会有阶段性波动。在中国金融新闻网的消息出来,我第一时间的和币圈的资深人士做了沟通。越是在消息满天飞,人心惶惶的时候,越是要听听专业人士的想法和意见。我的朋友,数字交易所的CEO阿熊,他经历了数字货币起飞和发展,调整的全过程,目前的项目就是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和有关的智能投资顾问。综合他的思考和意见,综合如下:
1、 自从9.4后,目前所有的交易所,都已经是是海外公司了,不存在国内的交易所这个概念。很多是在海外,但用户是国内用户。例如币安等交易所都出海了部分还拿了日本牌照。因为日本政策对数字货币交易比较宽松,政策相对明确。
2、消息中提到的处理境内外交易所,其实这是两个概念,对于境内的,是完全可以封杀的。但是对于境外的,相关部门能做的的就是封域名,但是很多都用客户端了,这种政策其实扣动很多,实在不行,有需求的用户还能翻墙去进行交易。但是现在很多交易所,也在回避风险,比如币安,就停止了大陆用户交易。主要是政策风险考虑。
3、目前最关键的资金问题,现在很多出入金都早已采用场外c2c模式,启用分布式去中心化了。就是化整为零,由原来集中到某一个地方交易,变成了普通用户之间的交易了。这个从理论上来说,根本无法管制。或者即使管制,也不能杜绝。
4、以上是从法律空档、技术角度,当然从长远来说数字币行业还是会利好的,这个是中国弯道超车的好机会,美国的核心是控制全球金融,控制了全球银行的swift,朝鲜就是被swift这个系统剔除出去。谁掌握了游戏规则,谁就能在未来有话语权。包括数字货币。
还记得巴菲特那句话吗: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是我贪婪。
你或者周围的朋友有买比特币或其他货币吗,收益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是下一个风口,了解更多内幕,关注识象财经!
为什么近日央行降准了,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的存款利率却提高了?
央行在1月4日公告将在1月15日和1月25日降准,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需要解释的一点是降准不等同于降息,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调控方式。
我们说的降准,指的是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率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A在银行存入100元,银行为了拿到利润,会把100元以贷款形式投放出去赚取利差,而贷款是有风险的,储户又可能随时会支取,为了规避风险,保证兑付,央行就要限制银行的贷款比例,需要银行上缴一部分资金并且不能动用,上缴这部分就是我们说的存款准备金,上缴部分占存款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央行规定的各个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都是不一样的,大型金融机构目前是14.5%,2次调整后将降是13.5%;小型金融机构目前是13.5%,2次调整后将是11.5%。
此次的全面降准,主要是针对春节前银行普遍流动性短缺的问题,降准将不仅拉动银行的信贷投放,释放的8000亿净资金量将会全面弥补银行的流动性,通俗点说,就是银行有钱了。
所以说,降准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降息,降息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降息会降低老百姓的储蓄积极性,会拉动消费,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控手段,不要搞混淆。
农信社以及其他银行金融机构最近确实在提高存款利率,原因是什么呢?
尤其是大额存单,很多银行都进行调整,大部分银行都上浮到了52%,原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每年的年初都是银行大量进行信贷投放的时间段,信贷投放是要以存款为基础的,银行每年的存款增速却都在下降,加上最近几年的低利率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流动性比较紧缺,尤其在新年的1季度,尤其严重,所以银行为了争抢客户,纷纷祭出杀手锏:提高存款利率的上浮比例,加大储蓄力度。
举个例子,邮储在2018年年底就对大额存款进行了调整,上浮比例调整到52%,大额存单年利率最高达到4.18%。
原因只有一个:揽储压力太大,为了抢存款,抢客户,银行不得已而为之。
刘鸿儒在接受访问时称,要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做为监管的永恒使命,你怎么看?
近日,监管机构前主席刘鸿儒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访问时表示,监管机构的任务是使股灾与风险事件少发生,发生后尽量少损失,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稳定发展作为监管的永恒使命。
看了这段话,我有点感慨!为什么监管者总是在离任之后,才开始有这样的觉悟呢?
但不管怎么样?讲话中有一句我是非常认可的。那就是,不管发生什么风险事件,监管机构都要采取措施,尽量帮助股民减少损失。
这还是我第一次从前监管者口中听到要尽量减少投资者损失的话语,而不是指责散户的不成熟。
所谓的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就是要让股民在正常的投资情况下,尽量避免因一些风险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吗?这些风险事件不仅仅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应该包括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导致投资者踩雷的事件。
纵观当前的A股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导致踩雷的愤恨犹过于宏观环境的变化。 如长生股份、乐视网、中弘股份、祥源文化等等。
对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监管机构可以一罚了之。然而,对于已经造成的投资者损失呢?投资者在漫长复杂的索偿过程中,管理者可曾帮助过?
使命是什么?
使命就是一切要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其次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监管机构除了要为几千家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企业负责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为全国上下超过一亿的股民负责。这才是使命的真义!
从哪些方面说明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
长三角经济带中心。中国南方海陆空交通枢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