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小学古诗

如何看待河南一老师因发默写古诗成绩单在家长群而后辞职一事?关于这件事,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站在老师的立场,为老师喊冤的;也有站在家长和儿童心理健康角度,认为老师做

如何看待河南一老师因发默写古诗成绩单在家长群而后辞职一事?

关于这件事,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站在老师的立场,为老师喊冤的;也有站在家长和儿童心理健康角度,认为老师做法的确不妥,老师写辞职信诉苦未免矫情。

家里有6年级的小学生,我自己又是一个大学老师。身兼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还有对身边小学教学的观察,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

作为一名家长,我是比较反感老师成天在微信群里通报大到每次考试,小到每次随堂默写的成绩的,即便我的孩子很优秀。当然,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差,那我会更不愿意。除了这个事件中所存在的可能的对孩子自尊的伤害之外,这种做法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负功能:就是加重家长本已存在的严重教育焦虑。我身边有一个同事,孩子很优秀,基本不用她操心。但是她们孩子的老师也有无论大考还是小考成绩都会发布微信群的习惯,她自己形容看微信群每次都是心惊胆战,因为除非极少数孩子,大多数孩子,包括我们成人,都有状态好坏的时候。状态好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冲到第一,状态差的时候孩子可能名次就会滑落。成绩发布有时候过于频繁,就会形成一种信息过载压力,这种压力会从专职教育机构和老师、到父母、再到孩子这样一种链条传导。

站在一名老师的立场上,我曾无数次有过想把顽劣不堪、不遵守学校规章和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在班级微信群公示的冲动,但最后都压抑了自己。为何会如此?文明的底线其中有一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们恰恰很多时候,欠缺的就是这样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

当然,也许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小学教师有多辛苦?小学孩子有多顽劣?似乎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打不成器、体罚、公示就有了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但是我想说的是: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中的暴力和羞辱式公示毕竟是在急剧减少的,而我们的世界也没有变得更糟糕。这证明,暴力、羞辱式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以上,供参考。

小学古诗教学如何有“诗味”?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要融入其中去体会。

1、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2、逐词逐句去分析,理清诗中词语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

3、让学生口头表达能复述出诗句的意思,能总结出全诗大意。

4、深挖诗人的背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表演古诗,老师和学生们融入古诗当中去体会诗的意境。

6、改写古诗、扩写古诗、续写古诗都可以,进一步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古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要抄八首古诗每首五遍,是否有意义?

我来改改。改为熟练背诵默写一次。

成绩发群家长不满投诉涉事老师提辞职,你支持家长还是老师?

哎,家长的诉求,老师的无奈,传统教育方式的尴尬,应试教育的需求,几个方面碰撞在一起,最终竟至出现“老师跪求”、“老师辞职”这样的结局,可叹!

但叹息之余,还得客观的说说这个事件中几方的立场和处理方式:

我家我妈、我先生、我公公婆婆都是老师,我对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能够理解。


老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好老师”

从老师把学生默写古诗成绩和照片发家长群这个举动、以及老师在家长群中发的道歉微信可以看出来,这位老师,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来讲,还是一位好老师。


她注重孩子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且将完成的成绩和照片发到家长群里,应该一方面是为了让各位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以及在班级所处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激发、鼓励家长和老师一起,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起到“家庭-学校”联合辅导,促进学习的目的。可以说,老师的初衷是好的。


而且,从老师讲述自己平时的工作内容、工作情况和顾不上自己孩子,留在学习辅导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些举动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但老师的这个举动,确实仅仅只考虑了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考虑到孩子和孩子家长对“排名”、“成绩”这些问题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一些比较敏感的学生可能确实会因为排名靠后而自卑,进而产生对学习畏难、厌恶的情绪。


综上所述,老师是个传统应试教模式育下的好老师,但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除了学习成绩也要考虑、体会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态度和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一个老师带几十名学生的班级里,老师还要同时准备6、7门课程的教案和批改,作业让老师做到对每一个孩子足够关注,理解,那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中国教育未来很长一段路上的困境。


家长,爱护孩子可以,但别打着“爱护孩子”的名义好面子

家长爱护孩子,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受伤,尊严受到损害, 这我可以理解,但上告老师这我就很不能理解呢? 有没有在上告之前以平静的态度跟老师沟通过?有没有问过老师这样做的初衷?有没有告知老师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等等


我相信,家长如果能够跟老师好好沟通,这件事情远不至于闹到上告教育局,甚至老师辞职的地步。


也想劝劝家长消消气,冷静下来也仔细想想,除了真的因为老师“晒成绩”的举动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之外,有没有因为觉得自己在其他家长面前“没面子”而被激怒,而上告老师?


我想,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还是本着让孩子健康成长、不断提升的目的,多一份理解,多一分沟通会更好。

《汉乐府·江南》为什么能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关于小学课本用【汉乐府,江南】来作为小学课本第一首诗词启蒙,我来浅析几点【江南】这首诗的优势所在:

【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二】生字简单,易写易学!

如【东】【南】【西】【北】!

如【田】【鱼】【江】【叶】!

如【可】【何】【采】【间】!

除了【莲】和【戏】字笔画复杂以外,其它字都很简单,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诗,可学会十几个字,我想【咏鹅】在这方面是略输一畴的!

【三】格调清新,内容丰富。

诗歌的前三句为阅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生活图卷。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来描述鱼戏莲丛四处游动的情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莲塘的自然风光,采莲工作的有趣,游鱼的活泼等等都在脑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开来!另外乐府诗的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的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能联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虽没写人,可人声欲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气息,近而领略到采莲人心中的欢快。让孩子在欢快的氛围下学习文化,这也是它被小学课本釆纳优势之一!

仅叙个人浅见,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指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