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发动机
很多人说日本车铁皮薄,难道它的底盘和发动机比欧美车重吗?谢邀。日系车铁皮薄这是事实,可是同级别车重都差不多。朗逸车重1210公斤,卡罗拉手动低配1265公斤,cvt版本1285公斤,1.2版
很多人说日本车铁皮薄,难道它的底盘和发动机比欧美车重吗?
谢邀。日系车铁皮薄这是事实,可是同级别车重都差不多。朗逸车重1210公斤,卡罗拉手动低配1265公斤,cvt版本1285公斤,1.2版本1280公斤。轩逸1204公斤,本田思域1243公斤,凌派1275公斤。对比一下大众并不比本田卡罗拉重,那么铁皮薄车重,一定是底盘车架及发动机重。所以车的安全性和铁皮厚薄无关,决取与车架设计和钢材强度,以及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当然最终还是在于司机本人安全驾驶最重要。铁皮薄别在中低速撞击中损坏在相对严重点,而对撞击物伤害也相对弱点,至于高速撞击铁皮薄厚都是一样的。
日本三大车企发动机数据造假,大家怎么看?
其实,不用过多的笑话大众排放在美国造假,从而遭到重罚这件事,日系车企的尾气排放造假也有先例。
至于如你所说,最近刚刚爆出的日系车企的发动机数据造假,也不用感到太惊奇。近几年日本本土出现的一系列造假问题,早已经冲淡了人们对于日本工匠精神的羡慕与敬仰。比如神户制钢等。当然,精日分子不会这么看,相反他们却会觉得,就算做个柴田犬也比做个中国人强!不过,这类人只是极少数的极少数。
怎么说呢?世界上知名车企的造车技术其实相差不大,不可能有超越大家几乎十年的产品问世。又想提速快,又想油耗低,在保证发动机动力强劲的同时,还是需要车身的轻量化,包括BBA,甚至兰博基尼都是这样。比如同为自然吸气的小排量1.6l车型,车重几乎一致,但因为日系的发动机技术先进,百公里平均油耗就能比同年代的德美系车型的油耗少3个油或者以上,搞笑吧?信才怪呢!
在大家技术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若是横空出世一款划时代的产品,首先伴随而来的就是隐患。丰田为什么那么保守?内燃机技术几乎不做大的更新?去年的本田十代思域和CRV凭借着地球梦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强劲动力,倒是卖的一片大好,现在不也是灰头土脸的进行了召回?
为什么有的日本车发动机要在低温下进行组装?
看了日本丰田的发动机生产线,并没有看出来发动机是在低温环境下组装的,可能是某些部件用了低温技术吧,例如采用液氮对某部件冷却后组装。可以看出来生产线的工人并没有
穿着厚厚的棉衣。
整个发动机装配过程中,大部分是人工装配。至少在整个视频内没有看到所谓的“全自动”装配。可以看出各个零件、螺丝的紧固都是由人工完成,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工作精益求精,产品质量追求极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一台发动机国内组装和国外组装出来后还是有差距的,虽然都是一样的技术标准,但是有的人严格遵守,有的人马马虎虎。
整个视频结束也没有看到所谓的“发动机低温组装”生产线、技术。所以有些时候也不要把国外的东西想的太神秘、高大上,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不也是中国造的吗?只是他们的质量标准要求更高更严格而已,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发动机是在常温装配的,因为发动机工作在高温状态下,所以大部分配件不需要低温装配,高温时机件余量是最小的。而某些部件需要低温装配时也只是采用液氮冷却就行了!
别克主要是舒适,日本车主要是发动机?
我爸日系车飞度,我的别克英朗,别克车空间大比较舒服,后座有独立空调,油耗市区7.5,日系车飞度省油,油耗6左右。发动机稳定性高10多年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飞度这种后座乘坐体验超级差。
为什么说日本车对中国汽车品牌帮助最大?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在汽车制造方面,日本对中国帮助确实不小,或者说所起的作用不小。至于是不是最大,这就不好说了。
上世纪80年代,天津的夏利风靡一时,此外还有多个工厂都曾生产的微面,这些都是来自日本。当时采用的是购买技术的模式,也就是说,这套技术买来以后,就属于我的财产了,我生产多少,怎么改进,与日本无关。相比后来层出不穷的合资工厂,我觉得不如买技术。合资工厂里面的中方,在产品、技术上不占主动,利益分配时自然有些吃亏。就拿大众来说,这么多年在中国赚的钱堪称天文数字,但始终舍不得对中国开放技术(近一两年似乎有所松动)。所以,几乎所有中国自主品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只有一个发动机可选,那就是三菱的4G系列。也就是说,昔日我国奢望的“以市场换技术”,实际上并不成功。
后发的汽车制造商与技术领先者之间,保持技术合作,绝不涉及品牌合作,这是日本、韩国都曾走过的,正因如此,它们把自己的汽车工业发展的生机勃勃。而我国,合作扩大到品牌层面,结果就是,用自己的奶汁,替隔壁老王养了孩子。
至于砸车,那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我在《再踏抗战征途 星爷与新海马S7行走滇缅路》一文中,写了几句自己对此的看法,仅供参考。
日本车铁皮薄,底盘、发动机比欧美车重吗?
为何日本车的铁皮薄 但车重却不必欧美车轻呢?
都说日本车的铁皮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款日系车的铁皮都不会比欧美系的薄。
神户钢铁爆出钢板内幕
前一阶段神户钢铁道歉事件就可以看出,全球有多少品牌在使用日本神户钢铁,并非只有日系车在使用。而神户钢铁作假的是钢板强度,而不是钢板厚度。这直接表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全球大多数汽车品牌使用的钢板都来自相同的公司,另一方面,钢板的强度,比钢板的厚度更容易作假。
日系真正疲软的是骨架
再强的钢板,由于面积大,承受压强的能力都会变得跟纸一样不堪一击。这种初中物理里都能看得明白。所以钢板根本就不是保护车辆硬度的根本。日系车真正的问题,是车身骨架不够硬朗。如同人一样,皮糙肉厚不如骨壮筋强。由于日本冲上“溃缩式”车身,因此整体骨架的排列方式就跟欧美的不太一样,尤其是3H车身,根本不耐撞。所以现在的日系车已经逐步淘汰3H车身,比如丰田的TNGA架构,就完全改变了车身架构。
车身重量跟发动机变速箱有关
前年奔驰E被爆出国产车型用钢车身替换了铝合金车身,车子活脱脱重了100公斤。这也说明车身的重量跟钢板材料有很大关系。
但更大关系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硬件配置。目前来说,铝合金发动机会比铸铁发动机轻30%左右,而变速箱则根据材料和结构方式的不同,也会有20%左右的重量差。传统的AT变速箱最重,CVT和干式双离合较轻。
白希文总结
目前,全球都在想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转变,这就是因为小排量发动机重量更轻。另外,纯电动车因为电池的原因会更重一些,混合动力比纯电动车更重一些。最重的车就是插电混合动力,以比亚迪未来,插电混合比普通版车型重500公斤。
为什么说美国车比日本车费油?
日本本身就是个岛国,资源基本都考进口,对能源利用率都比较高,对应的发动机技术也主要是小排量居多。 美国用车往往都是大排量,石油危机后也给了日本车机会,现在丰田最大的市场也是在美国。 美国车比日本车费油主要还是制造理念上的差别吧,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和日本车相比,中国的能拿得出的发动机有几家?
中国发动机技术不差,但是可靠性还不行。发动机技术都是透明的,关键制造发动机的材料要跟上去。比如GTRv6的发动机可以改到1000匹。红旗v8的就改不到1000匹,缸体受不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