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中国募捐

中国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与慈善活动的区别是什么?慈善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行为。说一声‘你来做慈善或者我来做慈善’,是对慈善的一种误解,是一种‘假慈善’。募捐是一种行为,募捐

中国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与慈善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慈善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行为。说一声‘你来做慈善或者我来做慈善’,是对慈善的一种误解,是一种‘假慈善’。

募捐是一种行为,募捐指向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募捐指向的内容,应该趋向于‘社会慈善心态’的形成。社会心态充满慈善的元素,社会就能和谐发展,这才是慈善事业的取向,也是社会募捐的意义所在。脱离了这点思考,所有的募捐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一种恶行!

中国男人真的配不上中国女人吗?



男人分三六九等,女人也分三六九等,那么三等男人相比三等女人就要low一些,应该一等男人才配得上三等女人,可能这就是“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观点的出发点吧。所以说这种配得上、配不上是个伪命题,就像奶茶这样的找了刘强东她也不会觉得委屈自己啊。女性同胞觉得配得上自己男人不多倒是可以讨论讨论的。



那么男女的价值应该如何评判呢?是不是能与女性同级别价值相匹配的男人就不够呢?

今天刚看到的新闻,苏格兰一个失业电工,冒充莱斯特城主帅拉捏利,一周睡了26个姑娘。同样一张脸,同样看似力不从心的年纪,换了一个莱斯特城主帅的身份就赢得平均一天3-4个姑娘投怀送抱,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吧。这还是个国外的例子,可不是高贵的白人姑娘一定都要六块腹肌的肌肉男哦。

这位大爷最后还很有理由:“我从来没骗她们,因为我没说过我是拉捏利,但她们却非要这么认为,我只是没有纠正她们的看法而已。”这就体现了,同样一副皮囊,社会价值的高低是多么具有决定性的。



不管现在男权女权怎么吵,至少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虽然现在妇女地位比封建时代大大提高,但我们依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考量一个男人更多的是要考量其社会价值,而男人话语权下评判女人,自然就回去重视她的自然价值。普遍来看,在恋爱婚姻中,男人对女人的理想要求,大多是颜高、胸大、腿长,就算温柔贤惠这种也算其自然价值的考量。而女人对男人的要求,事业心、职业前途、未来发展、车、房等等,全部都是社会价值的评判。我们可以注意到现在一些对小鲜肉、腹肌男的需求量很高的女性群体,基本与经济自由的女白领群体重合,她们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就不在把男人的社会价值看的那么重要转而需求其自然属性。不过这种女性并不是主流群体,毕竟一线城市经济宽裕的白领/金领女性屈指可数,更多的县城、农村来的女生们,都渴望着通过婚姻实现阶级晋升,至少成为“城里人”,能为自己的下一代有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在这其中,男方提供的住房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目前社会现状下,对于男人的社会价值评判要大于其自然价值的评判,所以许多男人并不注重自己的外貌打扮(虽然说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白领女性群体的强烈鄙视下有所改观,但依旧堪忧),而在男权社会话语权下对于女性的要求则正好相反,青春靓丽的姑娘会得到舆论的肯定,而一个女学霸、职场女强人、女博士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歧视。所以我说“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是一个伪命题,这里更多的是在考虑自然属性的匹配与否,而忽略了社会属性的价值。



张艺谋再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以前漂亮姑娘都嫁帅小伙,现在漂亮姑娘都嫁大自己二十岁的大老板,这个基因就这么被中和了,所以现在社会出美女越来越难了。这话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再以前那个大家都很穷、社会价值体现不出差距来的时候,自然价值成为了最重要的考量点。而为什么现在美女会嫁比自己大二十岁的“成功男人”,自然是把其社会价值与自己的自然价值做了一个匹配,就像买卖,明码标价公平交换市场行为,又有什么配得上、配不上之说呢?

要说明一点的是,我说明的是一个社会现象,不是我自己认可的一个观点,田园女权人士不要咬我。这个社会就是对女性的自然价值评判大于社会价值,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毕竟我们社会早已经走过了农业体力劳动时代和暴力战争年代——需要对男人的蛮力赋予极高评价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诸如污名化女博士、职场女强人等现象非常普遍,认为女人的价值就在于生育和相夫教子的观点同样非常普遍,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我真得解释这一段不然极端女权人士早就把我挂路灯了,女权这个话题不敢碰,害怕。



这也就解释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女性会更多地选择“上迁婚”——即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倾向于寻找社会价值优于自己的男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上升通道狭窄,而婚姻就成为了许多女性最重要的阶级晋升途径。现代社会中工作不同于农业工业生产的重体力活,女性对于男性来说并无劣势,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遍的工作中,女性工作者受歧视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虽然这种歧视通常表现的很隐形,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这种(相对于男性)的上升通道狭窄,看一看政界精英、商界领袖中女性占的比重多少,一目了然。

所以当今社会就出现了这种普遍的女性“上迁婚”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婚姻选取社会价值高于自己一个等级的男性来实现阶级晋升。在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与“剩女”现象。我们看上图,最底层的男性无法满足女性对于高社会价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选择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状态下,最贫穷的农民群体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诸如“光棍村”等现象早就十分普遍,这也成为了拐卖女性的罪恶土壤。同样,我们想象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过去,如果每个女性都选择高出自己一个等级的男性,那么理论上讲男性是不够用的,于是那个阴影部分就形成了无法匹配到高价值男性的“剩女”。很明显,现在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剩女”们,他们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价值的女性(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们需求的配偶价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难匹配了。



在普遍的“上迁婚”社会中,婚姻市场的集中表现为底层男性之间的竞争与上层女性之间的竞争。在底层男性中,最缺少竞争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诸如买越南新娘等社会现象就源于此。但是并不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在上层女性的竞争中,直接表现为自然价值的竞争,因此我们会看到女性对于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远高于男性,她们会苛求与自己的身材(明明很瘦,非要说自己胖),对自己的外貌不吝投资(前一阵很火的猜化妆品多少钱)。说白了在男权社会中,婚姻就是一次女性的自然价值与男性的社会价值的交换。考虑到国家社会对女性生育成本补偿不够,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所以男性必须有一定超额收入,这是对女性生育成本的补偿。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女性走到了社会阶层的上部,她们已经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地位、财产,就能保证自己较为优越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女性对于男性的评价就自然而然的从社会价值转为了自然价值,诸如小鲜肉、六块腹肌等等的标签,因此就会有“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一种观点的流行,在男性普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自然价值的重要性的时候,这种评价是一种正常的错位和落差。其实多一句嘴,就我所接触到的最top层面的女性,比如上市公司女副总、女基金经理,开着豪车,在北京几套房,以她们的生活滋润程度来看,完全不需要男性配偶了。



说了这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感觉文章就这么结束略有点不完整。再说点令人憧憬的美好的东西吧。

在男女婚姻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爱情的因素。单纯的把“配得上”、“配不上”拎出来翻来覆去的说,忽略了“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而单纯的把男男女女们进行物化的考量。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意思是对方可能并不是很美,并不是很有钱,并不是很迷人,并不是很有魅力,但是我就是爱Ta。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或者说,我们的爱Ta,只因为Ta是Ta。

头条公益募捐是真的吗?

真不真不重要,相信就是真

募捐是否要公开明细?

谢邀。

关于募捐公开明细的事情,近来可谓满城风雨。很多人觉得应该公开明细,这样能保证大众的钱被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防止有人骗钱或者私吞。有人说不需要公开,募捐是因为走投无路,大家捐款也是古道心肠,我把奉献了爱心也相信被救助的人。

关于这个争论,我个人观点是不需要细致公开,但应该有个大致说法。

1,现在存在骗钱的人,如果完全不公开,一方面难免引起别人怀疑。另一方面,你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大家帮了你,你只是告诉大家没有挥霍它们的爱心,这不为过。

2,但是,也不能太苛责到每分钱都要写清楚去处。所谓过犹不及。被帮助的人大都是被逼无奈了,这时候哪有心思去专门做详细的账目呢!如果,项目做的滴水不漏,反而有问题了。

3,我建议有个大概的说法就行了。大家奉献了爱心,何必又为爱心的落地情况而废神呢?我们只是帮了别人一把,但不是上帝,不能借此气势凌人。

祝好。

中国撕碎机?

撕碎机中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