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遗传概率
癌症有遗传概率吗?癌症是全身各个器官恶性肿瘤的总称。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病因是不同的。有些肿瘤的病因和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饮食习惯、健康习惯、细菌病毒
癌症有遗传概率吗?
癌症是全身各个器官恶性肿瘤的总称。
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病因是不同的。
有些肿瘤的病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饮食习惯、健康习惯、细菌病毒的感染。总之,这些所谓的环境因素是外部原因。
例如:女性的宫颈癌病因非常明确,和宫颈感染高危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因此只要预防了HPV感染,就预防了宫颈癌。因此宫颈癌并不会遗传。
类似的肿瘤还有与乙肝相关的肝癌。长期乙肝病毒感染,会发生肝硬化和肝癌。乙肝病毒就是肝癌的致病因子,如果能狗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就能降低肝癌的发病率。酒精也是肝癌的致癌物,戒酒也能减少肝癌发病率。目前乙肝疫苗广泛使用,乙肝患者会逐渐减少。
但也有一些癌症和致癌基因有关
基因是出生时就存在的,这是内在原因。如果身体内有这样的肿瘤基因,可能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生肿瘤。比如一部分卵巢癌,就是这样一种疾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卵巢癌的是卵巢癌的致病基因。携带这两种突变基因的人群发生卵巢癌的风险上升至11-39%,而普通人的卵巢癌风险是1.3%。卵巢癌就是有遗传倾向的。
大多数的肿瘤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乳腺癌的发病也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有关,但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增加了乳腺啊的发病,如高热量饮食、肥胖、吸烟、酗酒等。
基因是无法改变的,而目前也没有针对基因的治疗,那么当下减少癌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减少环境因素中的致癌因子。
作者介绍
王玉玲
妇产科医生王玉玲,副主任医师,从医25年。擅长女性月经疾病、不孕症、围产期疾病的诊治。著名的女性健康科普作家,新浪微博、今日头条自媒体签约作者,《女性周刊》《国家卫计委机关报》专栏作者。科普畅销书《做个智慧的准妈妈》《子宫的秘密》作者。
近视眼遗传概率有多大?
你好,近视确实具备遗传倾向。已经有研究证实,爸爸妈妈都近视的孩子,比爸妈不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要高出很多。如果父母还都是高度近视的话,那么近视基本就会遗传给孩子。我们对高度近视的界定是,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者近视度数加上二分之一散光度数超过800度。
那么遗传概率到底有多大呢?因为目前近视主要是由单基因还是多基因致病尚无定论,所以没办法给出一个概率。不过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在单基因致病的高度近视中,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爸爸妈妈中只要有一方是高度近视,那么孩子就有一半的概率会发生近视。如果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如果爸爸妈妈都不近视,那么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为四分之一,如果爸爸妈妈有一方近视,那么孩子患近视的概率则为50%。这里说的都是单基因致病的情况,多基因作用的情况下,就复杂多了,目前的研究也没有太多结论。
那么,是不是爸爸妈妈不近视,孩子的视力就会好吗?事实摆在眼前,并非如此,不然也不会多出这么多小近视了。这是因为后天的因素,也影响很大。孩子的用眼习惯,或者说,是整个时代的用眼习惯和用眼环境,都注定了现在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我国现在6岁-15岁儿童的平均近视率已经到了46%,而且越来越低龄化。所以,近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先天性眼病遗传概率有多大,家族没有遗传史的?
1%
这种概率很小的啦,根据遗传学的解释,几乎为零;但是数学的逻辑性又告诉我们相信万一。祝您好运哈
唇腭裂会遗传吗?遗传概率多大?
唇腭裂有遗传倾向,遗传概率会根据家族遗传史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
比如,家族中的好几代直系亲属都出现了严重的唇腭裂,或者父母双方都有明显的唇腭裂病史,那么,下一代出现唇腭裂的概率极大。
目前的医疗水平尚不能完全查清楚唇腭裂的发生原因,据研究,可能与妊娠期食物中的营养缺乏、内分泌异常、病毒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要预防唇腭裂的发生,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该保持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元素的充分摄入。避免使用药物,避免接触放射性检查。不吸烟不酗酒,保持心境平衡, 避免精神紧张。
癫痫患者的遗传概率大吗?
【癫痫是怎么回事?】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e0f600041acda66a9e65", "vname": "", "vid": "v02019740000bf01a5qkr6g9m0da4fa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e0f600041acda66a9e65",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e0f600041acda66a9e65",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23.76,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6419883}, "ultra": {"duration": 223.76,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2160489}, "normal": {"duration": 223.76,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4849474}}, "duration": 223.76, "file_sign": "17710666e93140bb07130ecc3d979df9", "md5": "17710666e93140bb07130ecc3d979df9", "vu": "v02019740000bf01a5qkr6g9m0da4fa0"} --}
【引起癫痫的原因有哪些?】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e0d3000817a351da5063", "vname": "", "vid": "v02019040000bf01m6ebn5v941l8mbkg",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e0d3000817a351da5063",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e0d3000817a351da5063",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70.08,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5034552}, "ultra": {"duration": 170.08,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9505673}, "normal": {"duration": 170.0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3776884}}, "duration": 170.08, "file_sign": "d16677ed37bd066c4293d422b399a1ed", "md5": "d16677ed37bd066c4293d422b399a1ed", "vu": "v02019040000bf01m6ebn5v941l8mbkg"} --}
主讲人:吴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病学主任医师;北京市癫痫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生理监测学组名誉组长;兼任中国抗癫痫协会顾问;脑电图委员会名誉主任;多种专业杂志编委。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就给专家点个赞吧,有其他问题可以在评论区回复哦,我们会尽力解答的,祝健康。
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概率是多少?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其病机为铜微量元素的代谢障碍,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以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环),肝硬化,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肝豆状核变性的流行病资料相差很大,过去报道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率)为1:200-1:400,患病率为0.5/10万,近年来报道发病率为1:3000-5000,基因频率为1:90-1:150,亦有报道称,目前该病患病率为0.5-3/10万,且在一些近亲结婚率高的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发病概率较高。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率无系统报道,1980-2006年间,全国报道病例达8000例之多,遍及全国各地,为成人遗传性肝病中较为多见的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病年龄为5-25岁,5岁前基本不会出现症状,偶有在40-50岁或老年时才发病,一般而言,临床上很少见到年龄低于5岁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或大于40岁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年龄分布是该病的重要特征,有助于诊断,约有30%左右的患者以神经系症状为初起表现,10%左右患者初起时表现为肝病症状,以精神症状为初起表现的约10%左右,继发于肝病的血液系统症状(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的降低)或内分泌系统症状为初起表现的约为12%左右。
目前国内对于肝豆状核变性变性的治疗方式较少,主要以排铜疗法(青霉胺、恩曲丁等)、抑制铜吸收、肝移植、低铜饮食等对症治疗为主。
本病预后取决于发病的轻重程度及诊断和治疗是否及时,若患者仅有慢性肝炎表现,经积极治疗后除少量患者外,大多有明显好转;若患者没有运动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可用青霉胺治疗,且效果较好,若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失眠、偏头痛、癫痫、肌张力增强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常提示预后不佳,特别当患者出现肌张力障碍症状时,则死亡率较高。若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缺失的三偏体征,则提示其基底节区发生了病变,此时即使积极治疗也尚不能逆转病情,死亡率极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脏的衰竭和继发的各种感染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致死原因。
本期答主:戚宇琪,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