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签名繁体

你的微信签名是什么?我的微信签名是,心若草木,向阳而生。是时时提醒自己要有阳光心态,活在当下,此时此刻,专注眼前,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人的心态好,境随心转,运随心转,积极的心态像太阳

你的微信签名是什么?

我的微信签名是,心若草木,向阳而生。是时时提醒自己要有阳光心态,活在当下,此时此刻,专注眼前,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人的心态好,境随心转,运随心转,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你的心境如果是阴暗的,看世界万物就是阴暗的;

你的心境如果是明媚的,你看周围的世界就是五彩斑斓的,纵然有时会疾风骤雨,但是雨后又见彩虹。

所以,人活着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好心情是一时阴晴,好心态,是一世修行。

让自己面向阳光,把阴影留在身后,向前走,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希望和田野……

签名足球如何保存?

1.首先把球里的气留的适中(球稍微鼓起来就行). 2.用塑料膜给密封起来(买那种塑料膜用电吹风加热密封。 3.找个阴凉干燥的地方放起来就行了。 4.定期给球少打点气,时间长不用气嘴容易老化。



韩字签名怎么写好看?

有很多种写法,但个个觉得能把字体再加工设计,感觉又会不一样,做了几张韩字的图片,希望你会喜欢哦!





自己签名特别丑怎么办?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签名的确是很重要的,常言道,字如其人。很多时候你可能并不需要写很多的字,只是需要签个名字而已,这时候别人对你的第一映像往往是你的字,所以许多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下功夫练习签名。字体的来源也各不相同,大多是模仿别人写的好的,中国人的名字大多为三个字,少的也就时候两个字,练起来不是很难,更有人请签名专家给设计签名字体,然后一番苦练,结果,效果就出来了,签的名龙飞凤舞气势不凡,尤其是那些个明星们,因为常常需要各种签名以满足粉丝们的需求,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设计的签名也别具风格,彰显个性。甚至有的人大字不识一个,可是签名却熟练之极。因此,签名丑没关系,既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设法改进,勤加练习,虽不能说一定达到大师级别,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还是能够实现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什么签名最伤感?

谢邀

直入正题吧,写几个我喜欢用的和些网上找的,望采纳~

1.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2.喜欢胜过所有道理,原则抵不过我乐意

3.人类用沙,想捏出梦里通天塔

4.等不到天黑,烟火不会太完美

5.因为不知道恋爱有多好,所以觉得单身也不会有点差

6.一厢情愿,有始无终

7.付出过的人排队谈体会

8.尘埃落定,你我终成陌路

9.曾经拥有不如长相厮守

10.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望采纳.~☜~~~~~~~~~~~

草书是不是只有繁体?

草书,就是草书。无所谓繁体、简体之分。当年搞简化字改革吋,改得成功的部份,就是直接把草字拿来做简化字。如:時-时,發-发,等。吃瓜群众都会写简化字,但若你想写一手草书,那你就准备虚掷十年以上的光阴吧?!

新加坡为什么将繁体汉字简化成简体汉字?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是李光耀和他的内阁一手制定的。

李光耀可以说就是一个马基维利亚主义者,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新加坡也不是一个原生态国家,他不受什么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他所有的考虑就是经世致用。

所以不要从中国人对汉语汉字的感情角度去评价李光耀。

李光耀在他的自传《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讲得非常清楚。他把新加坡的语言政策这个问题看得非常重要,关乎到新加坡的生死存亡、国家兴败。事实证明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是比较成功的。

1、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须设置一个共通语。而英语就是很好的〖价值观中立〗的语言,不会引发个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地位之争。其次,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以及英语的强势,英语肯定是首选。

2、新加坡华人占大多数,华裔的双语就是英语加汉语。汉字本来就异体众多,新加坡华人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当时新加坡汉字非常混乱,方言字、异体字、简体、繁体并用。

李光耀政府当时认为传统汉字难写难认,也开始着手规范、简化汉字:

  • 1969年,新加坡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简体字总表》(部分),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
新加坡简化汉字和中国简化汉字的比较,大部分差不多。

3、从七十年代末期,李光耀开始接触中国,他在当时意识到中国未来会崛起,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恐怕当时全世界只有他有这样的眼光。

我记得李光耀对邓说过 ,是大意,不是原文引用,出处忘记了:我们都是无田无地的文盲后代,没有办法才到南洋混口饭吃,我们都可以成功,你们都是中国本土状元秀才的后代,没有理由不成功的。

其实,邓就是看到新加坡的榜样力量,决定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设立。

如果以大历史眼光看1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半场是西方崛起,下半场可能就是中国复兴,那么李和邓,都是改变历史,影响千万年命运的人物。

1976年后,新加坡完全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的简化字,颁布《简体字总表》、《异体字表》和《新旧字形对照表》。同时废除台湾使用的注音符号引入汉语拼音:

李光耀推广普通话:

是我,我也会这样干呀,既然你觉得这个国家未来有前途,我们就用他们的制定文字和注音符号,用现成的,何必自己费力费神去搞一套呢?

今天,大多数新加坡华人能懂普通话和简化字,跟中国人交流毫无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我记得以前看到美国外交学院的一个定量研究后的结论是:掌握一门外语,如果用金钱衡量的话,等于五十万美元。双语的优势是不言自明的。

你可以不喜欢李光耀,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将一个贫穷的国家,打造成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难道没有两把两刷子?

白人说他不民主,他的伶牙俐齿把白人怼得没话说。

--------------------------------------------------------------

综上所述;

1、新加坡使用简化字,完全基于实用现实主义考虑,不要用母语感情去抬高或者贬低。

2、新加坡1976以后使用的简化字,就是用的中国的简化字,也就是规范汉字。

3、新加坡的汉字和汉语教育,也学习的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跟中国完全一样。

4、新加坡使用汉字电子信息处理体系,就是用的中国在1980年发布中文信息处理的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是强制使用中文编码。

――――――――――――――

新加坡为什么采用我们的简化字,就是简化字确实比较成功。相比繁体字优势很大。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今天的我们几乎天天跟汉字打交道,起码要知道一些常识,规范汉字是怎么来的,

规范汉字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不要听网上那些笨蛋胡言乱语什么「残体字」,什么「闭门造车,拍脑袋瞎简化」,当然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那是两难选择。规范汉字整体优于港台的繁体字的。

规范汉字是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字改革开始的。颁布多个汉字规范、简化、整理方案上分步分批实现的,过程长达几十年。

规范汉字从「字形、字量、字序、字音」四个方面颁布几十个规范文件,可谓呕心沥血:

引自: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苏培成(书海出版社,2001),页511,

规范汉字的「字形」和「字量」来自两个核心规范文献:

1、《简化字总表》,最新标准的1986年10月

2、《通用规范汉字表》,最新标准是2013年版本

3、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汉语拼音、规范汉字、普通话上升到法定语言文字的高度,规定了中国的语言政策,明确母语基础教育方案。

在电脑、手机上用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目前有三个标准:

  • GB2312——80编码方案,于1981年发布,收录汉字6763个,采用双字节编码。

  •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华人GBK编码方案,于1993年发布,收录汉字21003个,采用双字节编码。
  • GB18030编码方案于2000年发布第一版,收录汉字27533个,2005年发布第二版,收录汉字70000余个,以及多种少数民族文字。GB18030采用单字节、双字节、四字节分段编码。

所以,再不要随便认为简化字和规范汉字,就是仓促搞出来的,。其实有过激烈的学术争论,以及大量的学术研究,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

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恢复繁体汉字?你怎么看?

恢复繁体字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大多数国人要有三个认识:其一,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繁体字才是中国人的正体字,是字出有因、字出有理,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而简体字丢失了汉字的内在哲理和构词逻辑;其二,简体字虽然笔画少了一些,但由于破坏了汉字的构词逻辑,学习起来并不会省力,当年推行简体字只是无法推行字母文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并应急找了这样一个“望文生义”的理由;其三,受日本自唐朝普遍采用汉语,明治维新又大量引入西语的启发和影响,以为抛弃汉字改用字母文字,中国就可以富强,即所谓“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为了使国家摆脱贫弱,尽快富强,以曾经在日本留学的书生为主的一批文人,掀起了一次次抛弃汉语,改用字母文字的热潮。推行字母文字受阻,转而推行简化字和拼音,并根据一些想当然的理由,推行了诸多顾此失彼的措施,使中华民族的核心遗产——汉语,受到了莫名的肢解和毁容。他们的动机是为了尽快使国家富强,但其认知是有问题的,观点是想当然的,力推的措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在简化,这是个想当然的理由,并非事实

3000年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一直在演变,大趋势就是由繁到简,逐步简化。这是多数坚信汉字简化正确的人最理直气壮的理由。这种颇为广泛的认识,无疑是对汉语言演变不了解情况,而想当然的一种武断观点。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有数次大演变,书写速度也逐渐提高,但不是因为笔画减少(除了非正式书体如草书和行书外),而是因为结构和笔画的不同。以“李”字为例,其他笔画不说,仅两个“横”,篆书要写四笔,楷书仅用两笔。写楷书比隶书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需要花时间去写“蚕头燕尾”等特殊笔法。篆书在甲骨文之后出现,但比甲骨文的笔画繁多,而不是简少,楷书和篆书比较很多的笔画也有所增加。



二、简体字减少了笔画,但增加了学习难度

使用简化字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据说,简化字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这是说简体字好学的最有力证据。

相对于简体,大多数繁体字的笔画多是无疑的,但是繁体字的构字有逻辑,有规律,有故事,实际上会更容易记忆。例如,“圣”和 “聖”,虽然简体的笔画少一半多,但“又土”无论如何是和字意联系不起来的,只能死记硬背。而口耳都超级好,达到王者(当王字看待)等级,就很容易和词义相联系,从而轻松记住。

其他东西的记忆也是如此,看似简单但无规律可循的,要记住就会变得困难;而表面上看起来复杂或长的,一旦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或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就会变得简单得多。正如下面两组数字,哪一组好记呢?2 4 6 8 10 12 14 16 18,2 7 3 9 6 4。这两组数字中虽然第二组短许多,但因为没有任何规律,所以不如第一组好记。医生测试老年痴呆症,经常用五个各不相干的词来测试,让患者听了一段时间后,说出来。说实话,如果不能找到一些“规律”,大多数正常人记住也是困难的。



三、多数简体字来自个人的随意而为或偷懒之作

简体字主要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市井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刻字工等手艺人造的。不论是哪一种来源,都是某些人的个人行为,随手而为,而非经过深思熟虑,饱含内在逻辑、机理的字。

例如,下面这样字王羲之用过,后来成为正式简体字:东、为、临、张、时、将、见、当、孙、实、鱼、与、长、乐、陈、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

刻字工等手艺人的偷懒之作,现在已成为标准简体字的常用字:爱、笔、尘、虫、床、纯、辞、断、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夹、坚、检、将、经、来、礼、怜、粮、乱、脉、门、鸣、凭、栖、齐、启、弃、墙、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简体汉字是在上世纪初推行字母文字不妥,由钱玄同等人首先提出的,在1935年8月,国民政府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由于受到强烈反对,次年2月被收回。40年代吴玉章等人曾试图放弃汉字,启用字母文字,受到阻止,得到的指示是: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由此,正式启动了对汉字的简化和拼音的普及。之后又数次提及放弃,都阴差阳错没有得逞。

如果说在手写为主的时代,简化字有书写便利的优长,那么在日常工作以打印为主,绝大多数人除了签名,很少有机会写汉字的今天,繁体字的种种不便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

愿能早日“改邪归正”,恢复中国人的标准文字。在我关于这个话题的另一个讨论后,就有人提到:恢复甲骨文吧!这种怄气式论调如此可笑,竟得到一位在位语言文字专家的认可,可笑至极。但却提醒我们,这就是恢复繁体字的关键困难所在。实际上,推广简体字是为了解决文盲多的问题这个说法,完全是个事后硬挤出来的理由。真正情况是推行拼音取消汉语字被否,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外加一个拼音。中国人学繁体字数千年都没有问题,港澳台也没问题,怎么到了二十世纪,大陆人就必须要拼音才能学会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文字?如此可笑的逻辑,竟然讲的理直气壮,竟然有那么多人信以为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