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根本发病原因是什么?答:A、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绝大多数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饮食不合理,喜欢吃主食和甜食造成的。 B、用专业术语来说,绝大多数糖尿病发病

糖尿病的根本发病原因是什么?

答:A、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绝大多数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饮食不合理,喜欢吃主食和甜食造成的。

B、用专业术语来说,绝大多数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身体产生了胰岛素抵抗。

以下是详细介绍:

1、 糖尿病有两种,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二型糖尿病。

2、 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大的区别。

3、 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胰腺本身无法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通常发病很早,目前只能依靠注射胰岛素来保证正常生活,无法逆转。

4、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身体产生了胰岛素抵抗。

5、 身体之所以会产生胰岛素抵抗,是因为患者长期喜欢吃主食和甜食,导致体内的胰岛素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6、 当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之后,原来只需要很少的胰岛素就能发挥的生理功能,就需要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满足。这就迫使胰腺不得不更加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7、 当胰腺最终不堪重负的时候,就无法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来处理体内的血糖,于是,二型糖尿病就最终出现了。

*由此可见,要想预防和逆转二型糖尿病,最关键的就是少吃主食和甜食,避免身体长期大量分泌胰岛素,进而避免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

大家好!我是《健与美》杂志社的编辑,以上回答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谢谢!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分别是什么,发病了应该怎么办?

从糖尿病的发病状况上来看,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女性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造成血糖异常升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除了对胰岛素的依赖程度不同之外,1型糖尿病主要是在30岁以下人群发病,大多显现出骤然发病的状况,1型糖尿病的患者大都体型瘦小,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却体重降低、身体虚弱、容易疲乏、视物模糊的症状;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发生在30岁以上人群中,病情发展缓慢,身体大都肥胖,“三多一少”的症状也不是特别的突出。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遗传易感性都扮演者重大的角色。但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外部的发病诱因也有所不同。

1型糖尿病的诱因中,病毒感染是最大的触发因素。患儿往往是在感染了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后突然发病,这些病毒都携带了特异性的抗体,其引起的免疫反应使得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完全丧失。除了病毒感染之外,牛奶喂养、疫苗接种以及其他一些突发事件,都会触发类的免疫反应,也会造成1型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外部诱因,与1型糖尿病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就是热量过高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所导致身体肥胖,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发生了胰岛素抵抗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抵抗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发生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状态,也会导致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逐渐丧失。

从上述情况分析来看,1型糖尿病的发病,遗传占有主导地位,预防起来难度较大;2型糖尿病的发病,外部诱因占有主导地位,是可以加以预防的。

中医是怎样认识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的?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说到消渴病的原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先天阴虚体质最易罹患。消瘅即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消渴。所以先天禀赋不足是消渴病的第一个原因。

这第二个病因呢,就是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指的是长期的肥甘厚味、辛辣香燥等损伤了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比如本来脾胃只能运化一车,您非得每天吃进去两车、三车。导致脾胃天天在超负荷运转,要将超量的食物由大变小,再变成食糜而利于吸收。每一环都需要水分阴液的参与稀释,长期以往能不伤阴吗?能不化燥吗?何况吃的还是肥厚辛燥之品呢!

《素问·奇病论》说: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那么第三个病因呢,是情志失调。现代人工作忙,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使人心情抑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第四个病因,就是劳欲过度(伤肾)。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耗伤肾精,精亏液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愈烈,水因火烈而愈干,最终导致肾虚,肺燥胃热。正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令肾气虚耗。

消渴病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病久入络,就会血脉淤滞,累及多个脏腑,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皮肤及肢体的血脉淤阻,而发生皮肤瘙痒,肢体麻木、溃烂,甚至脱疽。眼底血脉堵塞,出现眼干眼涩,视物模糊,乃至失明。影响到心脏、肾脏及脑部,则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中风偏瘫及水肿等症。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是什么?

这是个寻本溯源的好问题。

病理学上说,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从体外补充胰岛素,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还有一定功能,能够分泌少量胰岛素,这些患者可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者额外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二型糖尿病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和外部环境相关,有家族倾向。

这段话,不论翻看1980版的《内科学》,还是最新的人卫第9版《病理学》,对于糖尿病的描述几乎毫无变化。

将近40年,对于现代医学治疗最基础的《病理学》,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牢牢抓住,动弹不得。这里我不想探究到底为什么,让我们回到主题。

当前医院确诊糖尿病的检查主要有: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生化全套包括: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尿常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实验。

通常,只要血糖超过标准值(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

人体影响血糖水平的激素有很多种,除了胰岛素,还有胰高糖素,肾上腺素,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等等等等。

但现代医学就认定只要你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出问题,而从不检查其它升糖激素,不排查其它引发血糖高的情况,单纯看血糖高就认定糖尿病的这种操作极不合理,误诊严重!

身体对血糖的调节异常精密而灵敏,上述只是一小部分激素。所以不要小看身体的主动调控,不要盲目把血糖当敌人,不要轻易把血糖高当疾病。

最重要的是,你可能根本就不是二型糖尿病却被错误归类!

糖尿病有四种类型,一型,二型,应激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种。

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最容易被误判的,就是应激型糖尿病,又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前仅特指少量烧伤病人等情况,但是现在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应激反应。大量的应激型糖尿病被错误的归入二型糖尿病,用胰岛素相对不足这个思路来治疗,盲目降糖,过度控制,大量运动,反而令血糖和身体状况恶化。

应激性糖尿病是指在严重急性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的暂时性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需要明白的是,继发性糖尿病是公认可以治愈的糖尿病!只要消除了导致血糖高的原发病因,继发性糖尿病即可随之治愈。

糖尿病可能的几种发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自身免疫缺陷或者病毒感染导致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一型)

还是真的因为爱吃糖,吃了太多糖,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血糖升高?(二型)

还是因为血脂过高导致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无法有效捕捉血糖,血糖无法及时利用,细胞、大脑需要血糖却无法满足,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血糖水平?(二型合并高血脂)

或者是因为经常不吃早餐、经常工作过度、劳累过度、没有及时就餐而导致低血糖,而身体无法承受低血糖状态所造成的各种损坏,启动高血糖基因进行自动调节,以保证整个身体对糖的需要呢?(低血糖应激)

又或者因为长期应对压力,高负荷,致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导致身体对糖的需求增加,肌体正常的血糖对于这些人显得不够,必须提高血糖供应呢?(压力应激)

你觉得你最可能是哪一种类型呢?还是二型吗?

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经证实,持续紧张与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大脑为了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体会出现低血糖状况。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低血糖情况发生,身体会启动低血糖应激反应,胰高糖素升高,胰岛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质以及脂肪都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血糖,提高身体的血糖储备。

如果紧急情况反复出现,身体会处于战备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拥有最强的升糖作用),持续提升胰高糖素(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来规避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会有致命损害)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情况,每一次低血糖,都会使下一次应激反应更容易出现,也会使血糖储备变得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血糖2.8以下才会低血糖,而糖尿病人血糖3.9就会低血糖,有的应激反应严重的人,甚至血糖降到5就会低血糖!

高血糖可能是身体规避低血糖的必要手段,是积极正面的自救措施,糖尿病患者要处理的,不只是高血糖的问题,更是低血糖的问题!


糖尿病是最易发生误诊的几种疾病之一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刚刚发现被误诊了糖尿病类型,说起来也是可笑可叹,但,这就是医疗诊断、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当前糖尿病群体持续增大,5%-10%的糖尿病患者为一型糖尿病,另外90--95%为二型糖尿病,在二型糖尿病中,真正胰岛素明显数量减少的患者不到15%,85%的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我有理由相信,除了少数血脂高情况,更多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来自应激!

庸医一提糖尿病就说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抵抗,却不理解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只是不断加大药物或胰岛素剂量用来降糖,忽略了身体的升糖激素——肾上腺素、胰高糖素的作用,这是不合理的做法。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胰高糖素异常升高,或者称为胰高糖素血症,这其实是身体在进行主动升糖动作,在胰高糖素作用下,胰岛素必然受到抑制,增加胰岛素注射量也不能缓解病情。

应激型糖尿病只要识别并消除了应激,远离低血糖,注意改善错误的生活习惯,完全可以达到摆脱药物,血糖平稳的状态。多了解一下应激型糖尿病,不要再被错误治疗贻误健康。

关于糖尿病膳食调理,生酮饮食,应激反应等可搜索我的问答。之前疗养院指导慢病康复,全套非药物调理方法都在悟空问答,有血糖问题在留言区留言。

vista给你的全是干货!在悟空的311个回答。

一般的糖尿病病因是如何产生的?

请问内分泌科专家

糖尿病消渴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之所以会感到口渴,是因为患者血糖升高后,引起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尿量增多。尿排泄增多后,体内的水分就会减少,水分减少后,人体的渗透压升高,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使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时患者就会感到口渴,就会增加饮水量。



同时,患者血糖升高后,糖代谢紊乱,外周组织对糖摄取不足,但是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就会感到饥饿,引起进食增多。



同时,患者的脂肪分解,蛋白质代谢负平衡,导致体重下降,即消瘦。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常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别是什么?

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都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困扰人们的病种,它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体重却减轻,那么它是怎么发病的呢?

在临床中最常见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且90~95%患者是2型糖尿病。以下给大家介绍一下发病原因。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第六对染色体断臂上HLA某些位点出现频率减低)和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毒物质、饮食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①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糖尿病患者38%兄妹和三分之一的后代可能会有糖耐量降低或者糖尿病;环境因素主要有肥胖、运动过少、营养过剩、年纪大或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②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以后,β细胞代偿性的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含量,随着胰岛素抵抗加重,β细胞代偿功能不足,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到最后β细胞代偿功能衰竭,体内血糖含量进一步升高;③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缺陷:胰岛α细胞是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正常情况下,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和GLP-1分泌增多,抑制α细胞的功能,使血糖处于正常范围,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β细胞数明显减少,α细胞相对增多;且α细胞功能出现异常,对葡萄糖变得不太敏感,或者体内GLP-1分泌减少,不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血糖就会升高。

若发现自己血糖升高,切莫慌张,要及时寻医就诊,在医生建议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本期答主:董媛斐,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杏花岛,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糖尿病酸中毒的病因是什么?

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可能是严重的临床表现。常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与分娩等原因所诱发。应立即进行抢救,积极补液,小剂量应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治诱因及各种并发症。关键在于预防,随时警惕发生本症。老年DKA患者病情多较重,病变的器官较多,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多脏器功能衰竭常是DKA的直接死因。

病因及常见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酮体大量产生而发生酸中毒,严重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循环和肾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加深加速、有烂苹果味。后期患者呈严重失水、尿量减少、尿糖及酮体强阳性。皮肤黏膜干燥、脉细数、血压下降、神志淡漠、倦怠、昏睡状、肌张力下降,反射常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鉴别诊断 糖尿病症状,尤其是三多症状加重;显著疲乏,体重减轻;明显食欲不振甚至滴水不进,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腹痛肠鸣,或不排气;呼吸有酮味(烂苹果味),呼吸深而大或频率加快;脱水(失水达体重5%,皮肤干燥、弹性下降、眼球颤、舌红而干、尿量减少),休克(进一步失水至15%体重,因血液浓缩,出现循环衰竭、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四肢厥冷、血压下降)。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意识障碍,早期为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最后陷入昏迷,眼晶状体因脱水混浊,呈星状条纹,视物不清。

检查 1.尿糖和尿酮体均呈阳性。 2.血糖多在16.7~33.3mmol/L之间。血酮体常升高10倍以上。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下降。酸中毒失代偿后血pH值降至7.35以下,严重时可低于7.10。血钠、氯降低。初期血钾正常或偏高,随补液和注射胰岛素后,血钾急骤下降,产生低钾血症。 治疗原则 严格控制糖尿病,及时防治感染等诱因。对轻度酮症而无明显酸中毒者,仅需补液和胰岛素治疗。

已有明显临床酮症酸中毒表现者,不论有无昏迷,均应防治诱因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一)补液 如无心肾功能不全,应在前2h内输入1~2L。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等决定输液量和速度,约4~6h输入1L左右。第一日补液总量大致在4~8L,以改善周围循环和肾脏功能,更好地发挥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以酌情输入5%葡萄糖溶液。老年人和合并心脏病者,补液过多或过速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二)胰岛素治疗采用速效胰岛素。 一般应用静滴小剂量胰岛素,如剂量每h0.1U/kg,即可使血清胰岛素水平维持在14.35pmol/L,发挥抑制脂肪动员及分解,酮体生成减少,血糖逐渐下降。首次静脉注射10~20U,使在血浆中迅速达到高峰,继之小剂量静脉点滴,使血糖平稳下降,每h下降4.2~6.1mmol/L左右。如果2h后血糖无明显下降,剂量可加倍。当病情稳定,尿酮体消失,血糖低于13.9mmol/L,血压正常后可以改用皮下注射胰岛素,也可采用胰岛素输入泵或人工胰岛素治疗。

(三)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经正确的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一般糖尿病患者的低钠和酸中毒均可以缓解。

1.pH值降至7.1以下者,应给予碱剂治疗,可使用碳酸氢钠50mmol约5%碳酸氢钠84ml,用注射用水稀释至等渗(1.25%),静脉滴注。

不利影响有:①脑脊液pH值进一步下降;②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上升,加重组织缺氧,心肌收缩力下降;③因血糖下降过快,山梨醇旁路亢进等原因,有诱发或加重脑水肿的危险;④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加重低钾血症和反跳性碱中毒等。故应在密切观察下慎重使用。

2.补钾 钾盐的补充在最初2~4h内每h静脉补钾13~20mmol/L(1.0~1.5g)。如果每h尿量低于30ml,补钾应慎重。

供参考,有病看医生!

如何防治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真的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吗?

谢谢邀请

此类问题我回答过好多,做为科普型的知识我再系统得阐述一遍。糖尿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和2型,当然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喝特殊类型得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所谓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患病一般是青少年为主。

2型糖尿病是所谓的胰岛素相对缺乏,患病一般是成年肥胖人群。

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不过可以看得出1型糖尿病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2型糖尿病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关于糖尿病的防治是个大的话题,我简单的罗列几点:



1、糖尿病患者应按医嘱按时服用药物,究竟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要根据血糖水平和医院的系统检查为主。

2、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尽量少食用含糖份过高的食物,及时定时的监测血压和血脂。

3、早睡早起,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多吃新鲜蔬菜。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压力和精神力量,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只要配合药物和饮食治疗,糖尿病患者一样会有很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