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余秋雨散文

上联:莫言路遥余秋雨,如何对下联?莫言路遥余秋雨;有道程前多春风。李敖、莫言和余秋雨在文坛的地位哪个高?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李敖、莫言和余秋雨在文坛的地位

上联:莫言路遥余秋雨,如何对下联?

莫言路遥余秋雨;

有道程前多春风。

李敖、莫言和余秋雨在文坛的地位哪个高?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敖、莫言和余秋雨在文坛的地位哪个高?我觉得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把这个范围先锁定,这个文坛是中国文坛还是世界文坛?如果是世界文坛,那么以现在的角度来评判:莫言、李敖、余秋雨。如果以中国文坛:李敖、莫言、余秋雨。如果以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大胆猜测:李敖、莫言、余秋雨。过去多少年后,前两位可能还有很多名声,也许会更有名声,但余秋雨很可能没落。文人终究是要靠文章来奠基自己的地位 。

他们三位各有胜场。前两位可以算做大师,后一位可以称作学者。

以世俗的角度认证:莫言第一,李敖第二,余秋雨第三。毕竟莫言是有证的,而且这个证书是诺贝尔奖。份量重,不管你比他强不强,总之是莫言终于把这个奖拿回来了。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我们更习惯于所谓的“胜”。多说一点,刘邦和项羽哪个地位更高?一个道理!

毕竟李敖先生已经走了,他也确实有才,另外比其他两位年长。从这个角度,也该排在前。尤其是李敖的批判精神更有科学的质疑和逻辑思维的激辩,更适合时代的需求。我们时代就是要继承、创新、发展。从知识的广博和深度来说,李敖当之无愧,无论我们怎样喜欢他或者讨厌他,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智者。

如果从理解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说,或者说美文角度来说,余秋雨胜出 。但这些对于真的文学帮助并不大,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说:文章首先是要有物,言之有物,没物写得再美也无用。优美谁能美过骈体文?所以单从文字之美,余秋雨高。但不够犀利,不够深刻,不够警醒 。层次内容没有达到莫言和李敖的高度。没有他们有风骨。

总之我们时代在文学上很精彩,有这么多作者和作品,这是时代的写照。我们该庆幸。.三位都是杰出的文人。本不该品头论足。

一家之言,偏颇难免,敬请海涵。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上联:东坡余秋雨,如何对下联?

东坡余秋雨,

本山关牧春。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沪上余秋雨大师,是漂亮人物,也是成功人士,席丰履厚,出权入贵,可谓风光无两。但是,我一直视他为病人,更当他是时代的悲剧人物。

所谓悲剧,不一定是身世悲惨,更多指的是身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左右,所裹挟,所笼罩,成为一团矛盾,痛苦挣扎,永远无法解脱的生命状态。过去顾随先生论悲剧,说人的悲剧有两种,一种命运的悲剧,如李广,是真将才,是真完美,是足以凭本是封侯的,可是他命不好,只能委屈谢幕;还有一种,是性格的悲剧,像项羽之刚愎自用不能用人,连范增都不容,他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余老师虽然如今是“广大教化主”一般的人物,在书中、讲堂里、电视上,妙音说法,教导众生,舌灿莲花,苦口婆心,但我会时常不礼貌地恍惚起来:这个人在教人之前,是否需要先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在我看来,余先生自身,就是这个时代悲剧人物的标本,而他所有的“不幸”,都来源于他性格上的失调和精神上分裂。

在中国大陆今日的知识圈,他和范曾先生是硕果仅存的两位“大师”(有官方认证),但也恰恰是他们两位,最不见容于文化界,说句冒犯不伦的比拟,像是沦为那个圈子的马蓉小姐,名利自然也是双收了,但也几乎千夫所指,为同类所不齿。

也因此,他们呢,一方面呶呶不休地自辩,另一方面,也只能无奈地“走下神坛”,面向大众,洋洋侃侃,去获取他们想要获取的。

所以,你们看到“大师”,而我看到的,是一位衣着光鲜的“病人”,一个“余”字编号的悲剧文化人。我说下这些话,并无丝毫的嘲弄之意,也全无愤懑之绪,完全是一种"若得其情,哀矜勿喜”的心情。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知识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两件事上还存有共识:一,好好挣钱;二,抵制余秋雨。

这当然都是不正常的文化生态。因此,一直以来,有一种反拨的声音在解释原因说,文化界对余老师的群起而攻之,是因为“文人相轻”,是因为“由嫉生恨”。

如果大家还愿意是诚实的,我想,大概也不会有人绝然否定这种情况的存在。因为显然,任何公众人物,不管你是大师龙象,还是阿猫阿狗,都无法让所有人欢喜,让所有人满意,动辄得咎,毁誉参半,基本上是他们的共同处境,我想这是一个世情常识与最普遍现象吧。余老师又不是金刚不坏,也尚未得登天梯获颁免死金牌,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在数十年的荧光强灯下,在不断翻腾的舆论漩涡中毫发无损,时时刻刻圣洁如海上白莲花。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从这两个方面下断论,又显然把中国知识界同仁想得过于愚蠢,也把他们这个群体猜测的过于团结了。很显然,“文人相轻”,只会是某一类、某一群人,特别是那些地位比他卑微的人因为心里不平衡,才会对他产生轻视,而不可能是知识圈整体性地排斥和狙击;说是“由嫉生恨”,肯定是更站不住脚的。知识圈内论名论利论曝光度比余先生更高达的何止成百上千,除了另一位范曾大师,还有哪位人物见过这种被集体讨厌的阵仗,况且要知道,当下可是文化人们名闻利养的最红利时期,余先生获取的那些老实话还真是蝇头小利,我这种贫民窟厮混的,都没怎么眼红过,更何况那些随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文化界人们?

所以,余大师在圈内,搞得这么声名狼藉,最大的原因,理应另有他说。


我向来认为,排诋余大师,所贬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人的类型”。

余先生在文化界,在当下,是作为一种社会学中所谓的“类型人”存在的。而恰好,他这种类型引发了他的同类极大的不舒服感,甚至是恐慌感,这才是他招引集体性反感的核心原因。可以说,余先生的存在,像一个生动反面的、无远弗届的擎天柱版照妖镜,总让那些文化人群体看见一种他们自己极不愿意成为的样子,尽管他们的身心也可能远比他们的批评对象污浊的多。

这个道理,举生活上的例子,就像我们日常现实中所最常见的,良家妇女当然是极度讨厌妓女的,但是妓女呢其实也尤其对妓女咬牙切齿。为什么呢,因为她们都分别看到了自己鄙夷成为和拒绝承认的两面。所以,余先生成为众矢之的,没法说他是最恶劣的,只能哀其不幸,木秀于林,只能被伐薪烧木制为精致而可以行销广远的标签。

那么,问题来了,余先生在当下,代表着什么样的“人的类型”呢?


我说,余老师代表的是一种”文人无行”的“类型人”:虚矫伪善、自艾自怜、谄媚权力。

1,虚矫伪善超越常情。有人说你文章有些东西搞错了,对的当然无妨执善固执,明显错了放点高架子”服善不矜”一下子行不行,佛祖法力无边尚承认自己有“三不能”,你只是“大师”又不是上帝,出点小错并无损“学问大家”尊严对不对?钱大昕受到戴震质疑后写信致谢、胡适被周汝昌挑错欣为“孺子可教”,历代不但没有人觉得他们的权威有降,反倒成为卑己自牧的美谈。 余大师怎么做呢,始于恼羞成怒,继之强词夺理,最后文过饰非;年轻时代明明是写作组一直好笔,在彼时此刻此时都不算什么了,连污点都说不上,偏偏拒不承认,当事人朱永嘉朱维铮他们都出来指认了,还只会“王顾左右而言他”;发善心捐款也是慈悲心肠,红口白牙说要捐一所学校,后来变成了30万,再后来变成了图书馆,最后变成了三万本书,不用说,肯定也还没捐出去,连这些带捐的书有没真的落实都不明不白........余先生太喜欢作这类事情了,也许真的演戏会上瘾吧。

2,自艾自恋使人发毛。南方小男人多刚健不足,带点“天然恋”,也是世之常情,加上读了那么几本书,丑人多怪文人多情嘛,一般人想也多能体谅。但是余先生的自怜,维持时间之长,发掘之深入,表现之逆天,力道之充沛,滋味之酸劲,真的,如果细想,真的会午夜梦回,噩梦连连。在几乎所有的书籍中,他都把自己搞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角,哭天抹地,声泪俱下,絮絮叨叨诉说受所有人迫害,他说,他这么完美洁白的圣贤人物、仁人君子,结果被害得家破人亡,简直天理难容,而“中国文化”最使他感到“痛切”的,就是它“坐视纵容”大众迫害他;举个例子,您看看他是吹老婆的呢——“三年前,我和一群朋友在边疆郊外的一个人烟稀少的风景点玩,那里刚发生过抢劫殴斗事件,几个主要肇事者已被铐在景区派出所的铁栏杆上,准备押走,游人们指指点点围观着。突然,不知哪位朋友出言不慎,游客们知道了我是谁的丈夫,兴趣点全都转向了我。更要命的是,那几个铐在铁栏杆上的犯人,也都笑着向我点头”,当年,看到此处,只能一句“卧槽”表横无际涯的佩服之意.......... 一个老年版本的郭敬明跃然世界。

3,谄媚权力妙手到恶心。作为文化人,最标榜的,不过就是骨气二字,这是他们所有信心和尊严的来源。所以对于权力,当然是人之所趋,但是总需要点遮掩,不要太露骨,吃相太难看。余先生之所以如此被他的同类所厌恶,最大的理由还在此媚功实在使人可爱可哀又可怜可叹。比如“含泪”之事,想人类有替死人宣读遗嘱的,有帮死人打抱不平的,有为死人烧香度亡的,但是还真没见过竟然为了涂饰说那些悲惨的死难者死得幸福的,这怎么能不引起公愤呢?这方面,因为不便细说,也就不引申了。

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时代就受《文化苦旅》恩赐的老读者,谨愿余先生多捐点款,少写点书。《论语》讲君子三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圣人之言,没有调侃,我也是真心的告白。

2018,6,9,午间漫谈所至

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时政看法、影视评论等。所有关注、点赞,还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感谢!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

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

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余秋雨大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丢下余秋雨的散文系列专缉已经多年了,好像读书离生活也越来越远了,书香,彷佛成了懵懂少年时难忘的悸动与相思,被隔夜的岁月细雨打湿,又被时间的风吹干,抚平。对,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以一颗沌净而又不染功利的书生之心,用文人独有的情感逻辑与文理逻辑,抒发着千年的文化韵味,体会着遥远的文化苦旅所带来的芬芳。

余秋雨在文学界地位如何?


余秋雨老先生有一部自传体小说《借我一生》,三年前我阅读了这本小说和他很著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之后对余秋雨先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确实发现他是一位在文化,文学方面贡献巨大的大哥级人物。他为何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和影响力呢?我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人生经历——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他的自传体小说《借我一生》就可以很明了,他从童年开始,就一直在母亲的陪下,在农村生活,从小就开始接触一些写东西,计算等事情,例如为乡村人民写信读信,还学习画画,后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家庭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自己也颠沛流离,尤其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一人前往深山老林,生活在一个老图书馆里,学习各种古典文化,阅读书籍,收集资料,通过这样的积累,他完成了手稿关于一本文化方面的书籍,后来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当这段历史结束后,他最终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也出现了好多成就,最后他辞掉工作,开始文化苦旅的旅行写作。这本《借我一生》是后来写的。
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故事,坎坷不平,其实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才得以让他有机会学习到那么多知识,有机会在当时条件下脱颖而出。我们都说时代造就人才,所以他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很明显的带有历史感,富含文化气息,老练豁达。

二,对中国文化文学贡献

他的著作有《借我一生》,《文化苦旅》,《观众心理学》,《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等。尤其是他在文化艺术方面,对我国戏剧发展有特别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国内算是第一人,并且他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旅行式文学创作的风格,在亲身经历中国外国文化经典,然后进行的连载散文,当时就火爆全国。其实这也是一种最真实的写作手法,只有亲身经历,亲自考察,通过搜集实地资料,得到第一手货源,才能保证文章的最大真实感,才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自然才会有后来那么轰动的火爆场面。
其实现在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个人觉得在读了万卷书以后想要把自己提升一个境界是必须的经历,不然文学功底和内涵绝对无法有新的创造。所以说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旅行式写作手法来创作。



三,顺应时代,唤醒中国文化,唤醒中国人民

因为那个时代在刚刚结束文革不久。人民生活还在处于比较辛苦比较乱的一个状态,在文学文化,文人方面也没有缓过来气,谁会有心思有精力积淀这么多的知识和思想呢。

所以呢,在那个时候,他的著作把中国文化,和戏剧发展不仅推到中国人民眼前,还展现给了世界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到我们文化的繁荣和源远流长。所以也正是这个时候,人民开始明白,开始苏醒。时代开始大发展。

余秋雨有没有写过关于宁波的散文?

好像没写过吧?早几年很喜欢余秋雨,记得他写过他的家乡余姚,写过山西,不记得写过宁波。这几年读余秋雨文章少了,总觉得他端着架子,一身笔挺西装,假模假式。中国文化(文章)几千年最大得弊端就是假。余秋雨继承了一个“假”字,他的文章越读越讨厌。

如果公正地评价余秋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谢邀请。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坦诚地讲,做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和如今的文学中年,我是受到过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浸染的。对于余先生的博学和余先生在文化上的高深造诣和著作等身的建树以及余先生的文采口才,我是怀着十二分的钦敬的。有拙诗可以见证:“秋雨才气干云天,锦绣文章人称羡。散文游记最叫绝,《文化苦旅》广为传。学界大咖不虚谈,通古晓今有实篇。风度儒雅大家范,书生意气眉宇间……”。



做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他文化创作上的一个巅峰,也是一部融合其文化睿智文化思考和人生体验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很多文人学者和大学生争相传颂并以一睹先睹为快事,甚至一度曾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至于在报刊杂志文化媒体上发表的关于《文化苦旅》的评论文章更是连篇累牍,难以计数。之后不久,余秋雨又做为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主评委频频出镜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黄金时段,一时间人气飙升,名声大噪。等等这些,给余秋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荣光。



然而,好景不长,没出几年,余秋雨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诟病,渐渐淡出了文娱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怎么回事呢?众说纷纭。我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获得盛名后的“傲”与“飘”。

发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众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给他带来了巨大荣誉。青歌大赛主评委的频频“爆光”又使余秋雨迅速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文化“明星”,这可以说是余秋雨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但是,盛名之后的余秋雨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返朴归真”,反正是没有敛住过盛的锋芒,俨然以“中华文化第一人”自居,倨傲不谦,派头十足,常常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甚至目中无人的很不舒服的感觉。本来,“文人相轻”就是文化圈里一个相袭已久的痼疾陋习;本来,就有不少人对余秋雨的“爆红”很不服气;本来,就有很多的羡慕嫉妒恨。而盛名后的余秋雨又如此“骄狂自大,笑傲江湖”,自然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口诛笔伐了。



二,青歌大赛上的“炫”与“酸”。

曾经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是从全国范围内发现和选拔青年歌唱人才的重要赛事和平台,也是全国观众的文艺盛筵。余秋雨被聘为青歌大赛主评委,负责歌手文化知识的考核答辩。余秋雨的学识和声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似乎忽略了青歌大赛重在“歌”,文化知识只是对歌手的一个综合评估和考量,结果他给歌手们出了一道道相对高深的“文化难题”,甚至有些题竟然艰涩到连专业文化人士都“愧不能答”。而且余秋雨每每在解题中总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滔滔大论,难免给人一种借机炫耀自己学问高深之嫌。在文化人看来,余秋雨是在显摆,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在参赛歌手看来,余评委是在为难他(她)们,在很多观众看来,余老师做的有些过了,是迂腐或者说是“酸”等等。可以肯定,余秋雨对青歌大赛评委这个兼职很是尽心尽责的,也很投入,但也许是不得要领吧,总之,他是付出了很多,效果却是不尽人意。



三,婚姻传闻中的贬与损

余秋雨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变就传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暂且不表。第二段婚姻是跟马兰结为伉俪。大家知道,余秋雨是文化界名流和大家,气度不凡。马兰同样是著名的文艺界人士,当年安徽黄梅戏的当家花旦,是集戏、歌、舞和影视表演于一身的大才女,而且貌美如花,气质高雅。马兰当年嫁给大自己近二十岁的余秋雨也曾引起过一番轰动。祝贺者有之,赞许者有之,唏嘘者有之,为马兰惋惜者也有之。笔者曾写诗赞道:



“春风轻拂兰花艳,金曲绕梁送宛转。《西游记》里美煞眼,《张玉良传》含幽怨。影视戏曲都能演,风情万种人人赞。最叫好是黄梅戏,红遍江北又江南。秋雨潇潇随风潜,兰叶花香无须掩。珠联璧合成百年,道是一对好姻缘”。

余秋雨和马兰结为伉俪后,有一段时间也不断听到这对夫妇如何恩爱体贴的传闻。但是多年以后,忽然传出余秋雨又喜欢上一年轻女子欲与马兰分手的绯闻,众口铄金,对余秋雨的贬损更是接踵而至。然而又是几年过去了,余秋雨和马兰还是好好的两口子。



笔者以为,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个性。对于余秋雨的诟病,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美中不足,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性格和性情使然。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余秋雨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大学问家,但也不可能没有缺点缺憾和疏乎失误。我觉得,余先生的作品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