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雪花秀旅行眼霜

裸辞之后,我出去游荡了一个月。除了亲眼看到欧洲的环境确实好,素质确实高,普通大众对于艺术的审美和品位让我们即使再发展五十年也望其项背外;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我国真的已经走

裸辞之后,我出去游荡了一个月。

除了亲眼看到欧洲的环境确实好,素质确实高,普通大众对于艺术的审美和品位让我们即使再发展五十年也望其项背外;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我国真的已经走向世界了。

这其中,中国游客作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各大博物馆和城堡门口丝巾随风飘扬的中国大妈,在各大网红咖啡馆待一天只为凑够九宫格发朋友圈的少男少女,以及各大景点入口处统一戴着小红帽睡眼惺忪的从大巴车上下来拍照的旅游团……一直以来,他们是中国游客届的三大神教。

然而,如今有个团体正在以光速发展的规模赶超他们,不但疯狂抢夺这三大神教的教员,甚至这三大神教还面临着被并购的危险。

我将这个新兴团体称为——免税店游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我肉眼观察,我遇到同胞的最大概率居然不是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也不是五十年必去一次的景点,而是各大奢侈品店和免税化妆品店。

忘记拍照了,这是我从网上找的新闻图。毫不夸张⬇️

我在布拉格的时候,因为想买一只种草了很久的Gucci包,去奢侈品大街上转了一下,发现几乎全是自己人。走在路上耳边听到的全是中文不说,甚至到了店里后接待我的店员直接就是中国人。

到了慕尼黑的时候,为了帮朋友代购,又去了趟LV,这下更热闹了。明明是限流的奢侈品店,居然被堵成了菜市场。你能听到各种家乡话:“这个我要了”“那个我也要”“这个还有货吗”……

有一瞬间我以为自己来到了北京三里屯。后来一想,不对啊,三里屯的奢侈品店可从来没有什么人啊。

甚至在远离市区的新天鹅堡外,居然都为中国游客设立了一个免税店。据说是日本人开的,还可以直接用支付宝消费和退税。我进去问路的时候遇到了门口的保安,他居然会说两句中文,把我吓得一愣一愣的……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于是你会发现,跳丝巾舞的大妈少了,年轻人在咖啡馆拍照的时间短了,热衷于景点集邮的旅游团们也审时度势在自己的旅行线路上加了新路线。

很神奇吧,当那些泡咖啡馆的年轻人还在嘲笑着丝巾大妈,当丝巾大妈们还看不上跟团游傲娇的说自己好歹是自由行……

转眼间,他们就成了免税店一家人了。

在欧洲的半个月就是这样,只要是需要花钱的地方,你总是会见到很多同胞的身影。除了化妆品店和奢侈品店外,还有卖刀具的卖数码的卖旅行箱的……尤其是机场的免税店,不会说两句中文不支持支付宝你都不好意思开店。

这种感觉到了之后的泰国行中更加强烈。我一直以为只有韩国是中国人的购物天堂,没想到泰国完全不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清迈和芭提雅,几乎每三个店中会有一个化妆品店或者药店。店门口经常写的汉字是:免税,低价,支付宝打九折,欢迎中国人来购物。大家买的最多的东西是:面膜、防晒和驱蚊的药膏。

那另外两个店是什么呢?可能是乳胶制品店和燕窝店——毕竟这几样东西是中国人的最爱。

在曼谷的皇权免税店,更是将中国人是上帝这一宗旨进行到底。从前台登记,到柜台导购,再到结账,甚至到机场取货…店员一水的标准普通话;从部分商品买一送一,到微信支付宝优惠打折,再到各种眼花缭乱的满减活动…生怕你离开的时候行李箱还能提得动。

对了,在泰国买的东西如果退税不多还是放弃吧。你想象不到曼谷机场的海关退税处到底有多少人……

不过泰国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后花园,除了象岛这种还未被开发交通不便的海岛外,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的比例几乎能达到8:2吧。

泰国最有意思的就是,有时候你跟他说英文不一定好使,说中文他反而能懂……

总之,中国游客还是很伟大的,正在以一己之力拉动消费,支撑着全球旅游业。

别的不说,至少帮很多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

一个朋友陪他女朋友从免税店出来后说了一句话:

中国人太没个性了,看到别人说什么好就买什么。

他说的也许不无道理。我们这个民族穷了太久了,好不容易有点钱了,就想买点好东西。但我们也不知道啥是好东西,所以就看别人怎么买。所以我们的购物网站上全是测评和好物分享,一上网就能看到“买买买”三个大字在你面前晃,整个网络都在教你如何消费,如何用更多的钱买更多没有用的东西。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还没来得及培养自己的“个性”,就被扑面而来的消费主义擒住了脑袋。

而且很多品牌国内卖的确实太贵了,这就导致出国一趟不多屯点货就感觉很吃亏。

更有意思的是,消费和购物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交行为。

用CPB和lamer的女生一听到另一个女生用悦诗风吟,就本能的认为这人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花五万买个CELINE的遇到花一两万买个巴黎世家的能顺理成章的聊到一起去,因为她们都瞧不上两千的MK,但却能同时喜欢街上某个女孩背的不知名的帆布包。

即使这些女生可能收入根本差不了多少。

很多情况下,“买买买”好像变成了一种所谓的品味。尤其是随着部分电商平台开始拥有社交媒体属性后,推崇一些牌子开始变成了一种“品味正确”。作为一个有生活追求的女孩子,你很难控制住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更美的心。

但是当我发现有时自己也会认同这些“品味正确”的时候,我突然恐慌了。

我仔细回顾了一下这几年我走过的地方,发现自己居然也几乎成了这种“免税店游客”,对各个地方要买的东西开始如数家珍。

韩国乐天除了本国品牌悦诗风吟、后、雪花秀外,最划算的是海蓝之谜,日本的资生堂、CPB价格也不错。

泰国皇权的欧莱雅几乎是全球最低价。

俄罗斯最合适的是雅诗兰黛、兰蔻眼霜和香水口红。

土耳其要买玫瑰水、潘多拉和箭头包。

欧洲必败奢侈品,Gucci、LV、CHANEL抓紧买再去逛逛施华洛世奇。

……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成了一个出门旅行前不再只是做景点攻略,还要去网上查查必买清单的人?

很多时候我会反思我自己,到底我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还是陷入“来都来了,不买多吃亏”“大家都买,你不买多没品位“的死循环中了?

买了这些东西,真的就有品位了吗?

用了这些被标上“每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都会用的东西”,生活真的就变好了吗?

我在欧洲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欧洲人是不逛奢侈品的,基本上也都穿的很随意,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看起来热情又乐观。

他们的品位并不在于很多物质性的表面,更多是在细节上,比如对于生活的把控以及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这样的品位,可不是买几个包包和口红能做到的啊。

有趣的是,如今的国内外其实都在推崇独特和个性,只是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

国外的个性表现在尊重差异性,容纳异见者,赞美反叛精神;敢于与众不同反而是一种潮流。

相比之下国内的“个性”确实有点矛盾——一方面不喜欢撞衫和爆款,另一方面又喜欢跟风,总是盲目跟随流行买东西……

最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居然很理解这种矛盾。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